秦永林,樊明寿⋆,石晓华,2,贾立国,于 静
(1.内蒙古农业大学农学院,内蒙古 呼和浩特 010019;2.内蒙古自治区马铃薯繁育中心,内蒙古 呼和浩特 010031)
马铃薯是我国重要的粮、菜、经济作物,其种植面积与总产量均位列全球之首[1]。在国家粮食短缺年代,马铃薯在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在新形势下,马铃薯在促进地方经济发展、增加农民收入等方面持续发挥着重要作用。早在2008年,《国家粮食安全中长期发展规划纲要(2008—2020年)》就将马铃薯作为保障粮食安全的重点作物。2016年,农业部发布《关于推进马铃薯产业开发的指导意见》,正式将马铃薯作为主粮产品进行产业化开发,明确提出,到2020年,马铃薯种植面积将扩大到867万hm2,总产达到1.3亿t[2],为马铃薯产业的发展规划了更大的愿景。
中国马铃薯种植覆盖大部分省、市、自治区,其中592个国家级贫困县中有92.74%的地区种植马铃薯[3],种植马铃薯是这些地区收入的重要来源之一,这就意味着大力发展贫困地区的马铃薯产业将在脱贫攻坚中发挥重大作用;因此,本文在介绍马铃薯产业的基本情况下,对马铃薯产业扶贫的重要性和可行性进行分析,同时针对面临的问题与挑战,提出促进贫困地区马铃薯产业开发,实现产业脱贫的策略和措施,供马铃薯生产经营者与农业管理和决策部门参考。
2018年中国马铃薯总面积达600万hm2[4],多年来已经形成了较为稳定的4大产区:北方一季作区、中原二季作区、南方冬作区以及西南混作区。其中,北方一季作区约占全国面积49%,主要包括:内蒙古、黑龙江、吉林、辽宁中北部、河北北部、山西北部、陕北、宁夏、甘肃、新疆等地,喷灌和滴灌面积27万~33万hm2,以河北坝上、内蒙锡盟以及乌兰察布市为代表,现代化种植程度较高,该作区是种薯、加工原料薯、鲜食商品薯的重要产区;中原二季作区约占全国面积的5%,主要包括:山东、河北长城以南、辽南、晋南、陕中南、河南、湖北、湖南、江西、江苏、安徽、浙江等地,其中山东春季约16.7万hm2,秋季约3.3万hm2,以滕州为中心的鲁南、以胶州为中心的胶东、以肥城为中心的鲁中,是国内多年来屡次保持高产记录的区域;南方冬作区约占全国面积的7%,主要包括:广东、广西、福建、海南、云南南部,以广东惠东为优秀产区,中原二季作区与南方冬作区以菜用、出口为主,多种植早熟品种;西南混作区约占全国面积的39%,主要包括云南、贵州、四川,属于立体气候,较落后的传统种植方式居多,该作区马铃薯主粮化程度相对较高,加工原料薯种植也占有相当比例[5]。
2018年北方一作区马铃薯总产量为2 395.55万t,同比2017年减少583.08万t,中原二作区总面积较明显缩减,河南、山东新兴产区可替代性农产品种类较多,局部地区面积缩减近半。东北、西北、西南和华南地区种植面积与产量增长较为明显,东北部四省、甘肃、青海、宁夏、新疆、河北北部、山西北部、陕西北部播种面积占到全国的50%。
2018年马铃薯平均价格为2.16元/kg,同比2017年涨1.89%,仍较近9年来的最高水平(2016年2.40元/kg)低10%。全年价格整体呈单峰曲线特征,价格高点出现在5—7月,各个产区价格波动幅度水平差异明显,如四川价格在较高位趋稳运行,内蒙古价格在较低位震荡运行。与其他粮食作物相比,种植马铃薯仍保持比较高的利润率,平均每667 m2净收益300元[6]。
我国592个国家级贫困县中有92.74%是马铃薯种植大县[3],即马铃薯种植县与贫困县高度重合,这就决定了马铃薯产业在脱贫攻坚中的天然地位。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马铃薯的产量和资源利用率还处于较低水平,仅为荷兰的1/3,增产、增效空间巨大[7],这也意味着马铃薯在增加贫困地区农民收入的方面潜力巨大。随着科技投入的增加和马铃薯种植水平的提高,马铃薯在脱贫中的作用已日益凸显。贵州毕节市是我国贫困地区之一,2000—2016年,通过政府引导,该市马铃薯种植面积从15.5万hm2跃升到34.7万hm2,鲜薯总产量从242万t跃升到718万t,有效地增加了农民收入;并且在中国农科院马铃薯创新团队技术帮扶下,脱毒马铃薯种植面积占比达65%,同时优化了品种结构和种植栽培模式,建立了比较完善的市场营销体系。2016年,毕节市威宁县农民从马铃薯产业中实现人均纯收入1 690元左右,占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的22%以上。新华网(2018年)曾报道,在云南南部的贫困地区,通过标准化、规范化的技术示范,形成了冬马铃薯种植的“1139”模式,即种植667 m2冬马铃薯,生长100 d,每667 m2产量可达3 000 kg,收入可达9 000元。近年来,重庆市开州等地利用秋冬闲田种植秋马铃薯,通过推广稻草覆盖技术来提高马铃薯的经济效益。这项技术不但使马铃薯产量提高,而且节省劳动力。采用稻草覆盖技术种植秋马铃薯已成为当地群众脱贫增收的重要途径,秋马铃薯平均每667 m2产量可达1 500 kg,每667 m2收入3 000元,以此类推,只要一个贫困人口种植867.1 m2(1.3亩)秋马铃薯,收入就能达到贫困线以上。除上述地区外,甘肃、内蒙古、湖北、河北、黑龙江、宁夏等省市区均将马铃薯产业列为扶贫重点产业,而且创立了“吉木乃县模式”“定西模式”等马铃薯产业扶贫模式,马铃薯产业在脱贫攻坚中的地位和作用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关注和重视。
目前,我国马铃薯加工尚处于起步阶段,加工比率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特别是贫困地区的马铃薯加工业发展缓慢。农业部发布《关于推进马铃薯产业开发的指导意见》后,马铃薯主产区各级政府和科研院所开始研究如何发展我国民族马铃薯加工业,这必将推动马铃薯加工业的发展。可以预见,随着马铃薯加工业的健康快速发展,马铃薯产业扶贫重要作用将进一步彰显。
马铃薯产业的发展不是简单地扩大种植面积,近几年“薯贱伤农”的现象频发,依靠马铃薯产业扶贫的地区更应该认真科学地分析目前马铃薯产业存在的问题,研究制定切实可行的马铃薯产业发展策略和措施。
区别于其他实生种子繁殖的作物,马铃薯目前主要以营养体块茎的方式进行种植。由于无性繁殖更易携带和积累病毒、类病毒、真菌、细菌等病原,而且会逐代增殖、积累,导致品种退化,造成马铃薯的产量与商品性大幅下降;因此,通过茎尖组织培养技术、病毒检测技术、快繁技术获得原原种,以此逐级获得原种、一级与二级脱毒种薯,是大田商品薯生产的基础保障。目前全国已有20多个省市生产马铃薯脱毒种薯,脱毒微型薯年生产总量8亿粒,然而合格脱毒种薯的应用面积仅占播种总面积的15%~20%[7],特别是对于贫困地区的脱毒种薯应用情况可能更糟,这成为马铃薯产业发挥扶贫潜力的障碍之一。
近20年来,我国马铃薯的产量不断提高,各地高产记录不断刷新。但种植者对产量和收益的过度追求,致使水、肥、药投入不断增加,轮作倒茬混乱,土壤培育忽略,许多地区出现了土传病害日趋严重、水资源耗竭等环境问题。贫困地区的马铃薯产业发展相对滞后,产量水平与资源利用效率普遍低下,在这种背景下,以马铃薯产业扶贫的地区应该站在更高的起点上,杜绝以影响食品安全和牺牲环境为代价的发展模式。
马铃薯产业健康可持续的发展离不开相关技术的支撑。目前,无论是马铃薯种植技术,还是仓储加工技术都有不同程度的进步与突破,如种薯高效繁育技术[8]、营养诊断精准施肥技术[9]、水肥一体化技术[10]、旱作集雨技术[11]、高效复种栽培技术[12]、贮藏保鲜技术[13]等;然而,贫困地区由于资金、人员不足等原因,马铃薯产业相关技术的引进推广缓慢,即使有引进相关技术,其到位率也难以保证,没有最大限度地支撑产业扶贫。另外,目前马铃薯产业的科学研究与贫困地区的客观条件存在较大距离,使得研究成果难以直接转化应用。
合理的产业结构与准确的市场定位是获得高收益的基础。目前,马铃薯单位面积的种植效益基本以种薯种植最高,加工薯次之,鲜薯生产最低,特别是鲜薯市场受供求关系的影响价格波动剧烈,“薯贱伤农”时有报道。对于贫困地区来说,由于交通条件落后,规模化机械化水平较低,多数以鲜薯生产种植为主,马铃薯产业结构单一,有的地区马铃薯主要被用来自己食用或者喂养家畜,以“烤土豆” “煮洋芋”等温饱型消费方式为主,产业链条短,利润率低,马铃薯产业扶贫难以真正发挥作用。
由于经济发展与建设投入的原因,贫困地区在道路交通、水利灌溉、贮藏窖等基础设施方面落后;同时,贫困地区马铃薯种植规模化程度低,多数分散经营管理,经济基础相对薄弱,生产条件简陋,生产方式落后,导致种植马铃薯防范和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非常有限。如贫困地区的马铃薯种植多以雨养旱作为主,干旱年份的产量损失巨大,遭受霜害、雹灾后恢复生产能力较差;因农户个人马铃薯贮藏能力有限,每年秋季遭遇冻害而在田间地头贱卖给商贩的现象在北方一季作区时有发生;因此,要确保马铃薯产业扶贫地区农民收入的稳定增加,需要建立较为完善的防灾救灾体系。
马铃薯是喜冷凉的作物,尽管在全国尺度上马铃薯种植已有粗略区划,但在相同区划不同小气候环境下应充分考虑品种生态适应性。尤其在贫困地区发展马铃薯产业,根据地区特点,从顶层设计上规划种植结构、种植模式以及种植品种,发展有机马铃薯、订单马铃薯、马铃薯生态旅游等特色项目成为马铃薯产业高效扶贫的关键。特别是每年根据马铃薯产业市场消费的情况作出调整,进一步调优品种结构,推进地区马铃薯的品牌战略,建立马铃薯产业效益增加的长效机制,实现马铃薯产业从扶贫到脱贫到引领的“三步走战略”。
目前,多数贫困地区马铃薯产业的种植、贮藏、加工等环节技术水平低下,难以适应不断增长的劳动力成本与高品质产品生产的发展需求。因此,在贫困地区,因地制宜地开展马铃薯产业技术创新、引进,开展问题导向式的研究,各级政府应制定政策,鼓励产学研及跨学科的真正联合攻关,改革传统的技术推广模式,规范并充分发挥新型技术推广主体的作用,增加技术到位率,加快贫困地区整体生产技术革新,是马铃薯产业扶贫成功的必要途径。
培育新型经营主体是贫困地区马铃薯产业发展的重要组织形式。贫困山区马铃薯种植比较分散,信息相对封闭,采取政策性扶持农户组建马铃薯生产专业合作社、机械合作社、贮藏专业合作、联合社等经营主体,在农资统购供应、产品定价统销环节降低流通成本,在种薯生产、病虫害统防统治、产后分级等关键环节实现规模化、标准化、专业化,以提高效率[14]。同时,新型经营主体可以利用现代物流体系、“互联网+”等模式拓展鲜薯、马铃薯加工品的销售渠道,创建地区品牌,提升潜在市场价值,大幅提高收益,带动贫困农户尽快脱贫。
专业技术是马铃薯产业发展的核心。依托国家马铃薯产业技术体系、各省市高校、农科院、农业技术推广站、科技小院、优秀企业等马铃薯产业技术团队力量,重点在种植体系、养分综合管理、病虫害综合防控、仓储加工等技术环节对马铃薯产业专业技术人员知识更新培训。采取请进来、送出去等多种方式构建形成部、省、市、县、乡、村6级联动的培训机制,加快新理念、新思维的扩散,促进新品种、新技术的推广与应用。
保障基础设施建设和投入是促进马铃薯产业发展的基本需求。有许多马铃薯优势产区集中在交通不便、水利与贮藏条件落后的山区,防灾救灾能力薄弱,马铃薯产业扶贫的优势难以发挥。因此,通过对优势产区基础设施重点扶持投入,提高财政资金精准扶贫的使用效益,可以促进马铃薯产业整体素质大幅提升。
马铃薯主粮化是将马铃薯加工成适合中国人平时习惯的馒头、面条和面包等一系列主食进而被消费,大大增加马铃薯的消费需求,将给马铃薯产业带来更大的产值。目前马铃薯仍以鲜薯消费占很大比例,特别是贫困地区的马铃薯消费比例更高,可以借鉴秘鲁推广马铃薯消费的经验,如利用马铃薯粉与小麦粉制作成的早餐面包免费提供给贫困家庭,在医院、军队以及监狱等系统推广冷冻马铃薯相关制品[15]。建议政府积极引导企业与科研单位开发马铃薯馒头、面条、米粉等系列适合中国人消费习惯的食品,在学校、医院、驻地官兵等人口相对密集的公共食堂进行推广,利用主流媒体广泛宣传马铃薯营养知识,举办马铃薯特色文化节与美食节、马铃薯主食消费体验等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