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晓敏
(浙江树人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浙江 杭州 310015)
作为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思政课”)担负着培养新时代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任。2019年3月18日,习总书记主持召开学校思政课教师座谈会(以下简称“3·18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从党和国家事业长远发展的战略高度出发,深刻阐明思政课的重要意义。但在现实中,高校思政课普遍存在教学话语说服力不强、吸引力不足和引导力不彰显等问题,不能为大学生有效提供成长所必需的精神养料,更无法匹配于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及殷切期盼。行之有效的话语表达是教师形成课堂掌控力、赢得课堂话语权的关键,高校思政课如何才能把准方向、聚焦重点,通过话语赋能不断提高对大学生的吸引力和感染力,真正打赢思政课质量水平提升的攻坚战?本文将对此进行探索。
思政课是对大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核心课程,要想使其变得有意思,授课教师除了要基于学生长远发展的需求系统传递真理性知识、组织开展各类增益性课堂活动外,还须充分考虑学生的理论接受方式和课堂话语偏好,更多使用生活化、故事化和情感化的语言。要善于将理论“干货”以生动活泼的话语方式呈现给学生,将主流意识形态和价值观潜移默化地注入饶有趣味的课堂话语中,实现马克思主义理论从哲学上的“意义世界”走向学生现实的“生活世界”,进而内化为学生的思想观念和价值理念,外化为学生自觉自律的行为选择。
要实现既有意义又有意思、既有品位又有滋味的目标,思政课教师必须进行有意识的话语赋能。“有知有味”指思政课教师赋予自身话语能量,以彰显理论征服力和实践引导力的双重向度。其中,“有知”强调教师的课堂话语必须坚持“内容为王”“意义至上”,通过引领学生深入学习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理论体系,帮助他们领会理论的深刻意蕴和丰富内涵,在授业解惑中发人深省、启人智慧、引人入道,引导学生逐步形成社会所期待的政治思想、价值观念、优良品质和行为规范。在高校思政课的话语赋能中,“有知”即“有料”,决定思政课质量水平的灵魂与内核。“有味”强调理论要“高”但不能“冷”,观点见解须凝练厚重、独到深刻,但话语表达应幽默风趣、轻松宜人,即教师应努力营造和谐融洽的课堂氛围,以温暖有趣、妥帖走心的话语阐释各种理论与现实问题,力避“一深刻就无趣,一生动就无聊”的教学悖论,以师德涵养之匠心“精准滴灌”意识形态的“责任田”,让学生体悟令人怦然心动的“获得感”。在高校思政课的话语赋能中,“有味”是吸引学生注意力的重要因素,也是决定思政课质量与水平的关键。
作为高校思政课话语赋能的双重向度,“有知”是目的,“有味”是手段。面对独立开放、思想自信、行为率性和个性张扬的青年学生,如果教师以知识输出者、理论训导者的姿态对学生进行说教和灌输,很可能因话语内容的隔阂感难以获得学生内心的认同,甚至引发抵触等不良情绪。反之,如果教师只重有趣而轻意义,一味迎合学生的猎奇心理而讲述八卦新闻、低俗怪谈,或随意安排一些浅层次的互动教学,思政课堂就会缺失匡正驱邪、激浊扬清的能量,最终必然导致“热闹一阵”之后的死寂及学生对思政课深深的失望。
让学生深刻感受到思政课真正是“以学生为本、为成长所需、影响人一辈子”的课程,是思政课话语赋能的根本指向,也是其话语表达实现“有知有料”的终极所依。
高校思政课是一门引人以大道、启人以大智和育人以大德的课程,其理论底气来自于马克思主义的真理性。马克思主义之所以成为人类思想史上永恒的丰碑和全人类的共同文化遗产,是因为它科学地回答了资本主义的历史走向和人类社会的发展方向这一历史、当代和未来之问。马克思主义对于自然界和人类自身发展普遍规律的科学认知,极大地丰富了人类的知识宝藏,为人类知识体系贡献了最富创造力的新内容。因此,思政课教师要想以富有真理魅力的话语征服学生,就必须基于学生的知识基础、认知模式和思维能力,带领学生深入理论体系,通过学理层面的深度解读和缜密分析,帮助学生把握马克思主义理论独特的时代主题、阶级立场、价值取向、逻辑结构和分析框架,引导学生深刻认识马克思主义实事求是的理论力量、改变世界的实践力量及与时俱进的生命活力,系统呈现马克思主义如何反映和表达“时代精神乃至人类精神的精华”、如何成为“人类文明的活灵魂”,全面展现马克思主义自诞生以来如何以其无与伦比的解释力和穿越时空的生命力而始终占据着真理和道义的双重制高点。当然,要用马克思主义的理论魅力征服学生,关键在于教师所讲的是“真的马克思主义”。当前,绝大多数高校思政课教师是按照2018年教育部印发的《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工作基本要求》组织实施课堂教学,是“真讲马克思主义”。“真讲马克思主义”取决于教师的政治立场和态度,而“讲的是真的马克思主义”则取决于教师的理论素养和功底,两者并非必然统一。例如,思政课教师若以“教条化”“空洞化”“喧嚣化”等方式进行马克思主义教学,即便倾全力“真讲”,所言也并非真正的马克思主义。为此,思政课教师应在坚定正确的政治立场、方向、原则和道路的同时,谨记“传道者须先得道”之理,系统精读和深入研究马克思主义的经典著作,学思践悟马克思主义的本质内容及核心要义,通过“读原著、学原文、悟原理”,真正把马克思主义学精、悟透、用好,以深厚的理论底蕴为基础,切实提高教学话语的解释力和征服力。
在信息大爆炸、各类学习资源丰富的当今,传统课堂教学模式面临着智慧课堂的巨大冲击和挑战。高校思政课教师的课堂话语要想抓住学生的心,关键在于抓住人本身,即准确把握学生对重大理论问题和社会热点问题的思考与困惑,聚焦于学生对解决这些问题的观念混淆点、理论模糊点和知识断层点,以事实分析与价值导向相一致、理论彻底性与实践说服力相统一的话语直指人心,紧扣学生思想的“兴奋点”,以问题为指向实现教育供给与需求的有效对接,有的放矢地解学生思想之渴。例如,作为贯穿于“五位一体”“四个全面”国家战略布局的精神主线,学生解读“四个自信”理论并不困难,但受良莠不齐的网络信息的影响,一些学生会不可避免地将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两种道路及其理论、制度、文化进行比较,形成诸如“中国梦与美国梦的根本区别何在”“私有制是否比公有制更有效率”及“公有制是效率的充分必要条件吗”等问题。思政课教师要想真正讲清“四个自信”这一重大理论,就必须针对学生的上述困惑靶向发力,引领学生沿着博学、审问、慎思和明辨的路径,不断穿越思想障碍,廓清思想迷雾,在持续深入的问答之间学会思考、确立信仰,真正实现教师之所期与学生之所待、教师之所给与学生之所得的有序衔接和有效呼应。当然,要实现思政课教学供需的精准匹配,摸清学生之所思、所想、所盼及所求是关键。思政课教师应善于通过课堂互动、课后交流和问卷调查,尤其是通过“雨课堂”“超星学习通”“蓝墨云班课”等互联网学习平台,充分利用微信朋友圈、微博以及QQ空间等,把握学生的思想动态,抓准学生心中的真问题,进而以问题为起点、以教材重难点为中心轴,在学生关注点与教材重难点的交叉性区域上精心设计教学。
思政课是一门具有高度时政性、现实性和开放性的课程,也是一门与社会发展共进、与时代变迁共舞的课程。高校思政课教师的课堂话语如果不能立足时代背景、紧扣时代脉搏、把握时代主题,就不可能契合习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政工作会议上强调的思政工作须“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的理念,思政课就容易因“点不准穴位、敲不准鼓点、激不起共鸣”而无法唱响理论宣传的主旋律。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全新的历史方位上,马克思主义因其在意识形态领域内指导地位的不断增强和理论高度的不断提升,展现出前所未有的自信与活力,这一发展态势为高校思政课教师立足新方位、找准新坐标及强化主流价值话语的传播,奠定了坚实基础。为了守护好大学生人生发展的“拔节孕穗期”,思政课教师应深入理解“事”与“化”、“时”与“进”、“势”与“新”之间的辩证关系,紧跟时代步伐,倾听时代足音,从如下三个方面讲好时代话语。
1.精准提炼和精心设计反映时代特征的话语主题。思政课教师应当全面洞察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在环境条件、理念方式、内涵重点和水平要求等方面的重大变化,密切关注新时代社会主义实践指向的新目标、出现的新矛盾、提出的新问题,并以当下理论创新的丰硕成果及时回应和有效解答实践难题,在帮助学生全方位读懂新时代中国改革发展稳定的重大问题的过程中,把握中国梦的时代脉搏,聆听中国梦的时代声音。
2.以开放包容的姿态,将丰富的多学科话语融入课程话语体系。思政课教师应以时代性为指向,加强话语整合,基于“学科交叉是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发展的重要动力”(1)郑文涛:《学科交叉是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发展的重要动力》,《光明日报》2016年10月4日,第07版。这一基本立论,充分借鉴、吸收其他学科的发展成果,为教学话语注入富有时代气息的新鲜血液。例如,2019年4月10日,人类首张黑洞照片问世,在令整个物理学界沸腾的同时,也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程从新的层面高度诠释物质观和认识论提供了最具时代感的话语素材。又如,2019年3月29日,在互联网诞生50周年之际,欧盟委员会《人工智能道德准则》(AIEthicsGuidelines)发布,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等课程讲述人类命运共同体理论,尤其是“共建共治共享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提供了最鲜活的教学资源。
3.及时传递具有权威性、公信度的“主流声音”,构建“主流话语”。作为承担着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任务的“灵魂课程”(2)教育部:《关于印发〈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工作基本要求〉的通知》(教社科〔2018〕2号)。,思政课教师的话语表达必须承载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的主流的政治主张、理论观点和道德规范,自觉引领大学生的思想动向,努力以持中守正的姿态切入主流议题、诠释主流表达、弘扬主流价值,自觉传递党和国家对于当前重大议题的基本观点,在多元中立主导、在多变中把方向,在关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若干基本问题上最大限度地统一学生的认知,成为大学生高度关注的理论与实践问题的定音鼓、定盘星。
对于思政课如何把“有意义”讲得“有意思”,在“3·18座谈会”上,习总书记高屋建瓴地以“八个统一”给出了答案,强调要推动思政课的改革创新,在增强课程思想性、理论性的同时提升课程教学的亲和力和针对性。在实现抽象理论话语、宏观政策话语的生活化转向方面,习总书记堪称思政课教师的楷模,他擅长用生活话语平实地展现新时代中国特色的治国方略和施政理念,既有高度又接地气,既能深入又可浅出,既有穿透力又有亲和力,既具冲击力又富感染力。以总书记的精神指示为根本遵循,以总书记的语言艺术为学习范例,高校思政课教师的话语表达可尝试从如下四个方面努力。
思政课教师的课堂话语要立得住、站得稳、入人心,关键在于要说有“根”的话,即说贴近学生实际、源于生活实践和接地气的话。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科学化表达固然离不开权威、官方、正式的话语内容,但理论话语的呈现完全可以选择返璞归真、回归生活。大学生是一个富有活力、具有智慧、乐于实践和敢于创新的群体,也是一个具有很强向师性和可塑性的群体,思政课教师必须深入了解并准确把握学生的思想行为特点,以此建构贴近学生学习和生活实践的话语形态,注重选择与学生风格相近的话语和基于共同语境的话语,善于用学生熟悉的人、身边的事、常说的话与学生交流沟通,善于通过畅达明快的话语方式,把逻辑严密、系统完整的科学理论体系转化为生动鲜活、可视可感的具体故事,并将掰开揉碎、去专业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巧妙地渗入师生话语的交互过程中,“将思想引领以一种轻松对话的形式内化于学生心中”(3)李晓义:《探索“互联网+”条件下高校青年话语体系》,《光明日报》2016年12月26日,第11版。。
以爱国主义教育这一高校思政课教学的重点内容为例,面对大学生习惯于用萌化、感性、自嘲和戏谑等草根话语表达爱国情怀的事实,思政课教师的教学话语如果依然以宏大的叙事话语出场,可能会出现话语阻隔。只有尊重学生在爱国主义问题上的话语主体意识,客观分析并借鉴吸纳学生话语中的积极元素,结合教材理论话语,穿插使用如“大国梦的实现不纯靠嘴”“我们的征途是星辰大海”等学生耳熟能详的爱国主义流行语,或是精选播放学生关注度非常高的类似“天府事变”乐队(4)“天府事变”乐队是一个成立于2015年的说唱音乐组合,因推出以说唱音乐形式表达爱国这一宏大严肃主题的系列优秀作品而备受大学生关注。他们的作品曾被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报道和共青团中央的官微推送,并引发BBC等诸多外媒的报道,是登上外媒最多的中国Rapper。的ThisisChina、ThisisOurGeneration、《乌镇遇见你》《高歌》《颜色革命》以及《红色力量》等红色Rapper,采用说唱视频、嘻哈音乐等学生喜闻乐见的话语方式,才能激发学生的家国情怀。在此过程中,思政课教师要理性梳理学生的爱国情绪及表达,引导他们认识到责任和担当才是爱国主义的精髓,从而自觉培养爱国情操从感性、自发到理性、自觉的升华。
在“3·18座谈会”上,习总书记指出,思政课教师要给学生心灵埋下真善美的种子,引导学生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为此,思政课教师应努力成为一个求真向善的人,在课堂话语上强调还原话语本色、回归话语本真,力求讲真话、说实话。讲真话的神奇力量在习总书记的话语表达中有着最充分的诠释——“习总书记讲话的语言魅力就在于话里话外、字里行间很真实、真切和真诚,他或推心置腹地促膝谈心,或语重心长地谆谆教诲,道的是真情、讲的是真话,这种语言有极大的心灵冲击力、震撼力。”(5)文秀:《纠正干部讲话“假大空长”陋习——习近平话语风格的实践意义》,《学习时报》2014年1月20日,第A3版。思政课教师要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新实践、新问题和新挑战出发,从大学生成长过程中普遍存在的迷茫和困惑出发,聚焦学业、情感、考研、自我管理、人际关系、就业和创业等大学生高度关注的话题,发掘并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生活哲学智慧,以讲真话的底气、说实话的担当,帮助大学生直面真问题、悟出真道理、明白真事理。
思政课教师的话语表达要达到让学生入耳、入脑、入心的效果,只求“对”是不够的,要兼有“趣”。近年来,高校涌现出一批大受学生欢迎的“爆款”思政课教师,如十九大代表中的“80后大V”——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知心“川哥”徐川,南开大学“第一萌神”孙海东,北京大学学生口碑特好的张会峰,为思政课代言的“正能量网红”——河南大学刘嘉尧,中南大学“毛概男神”胡晓,山东建筑大学“思政课堂匠人”郭占庆,等等。深入分析这些思政课教师的授课特点不难发现,风趣、诙谐、幽默和睿智等是思政“达人”们共同的话语特征,有些甚至被学生称为“行走在课堂上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段子手”。他们往往有很多在学生中广为流传的“经典语录”“特色红句”,这些妙趣横生的话语耐人寻味,充满旨趣、理趣和情趣。事实上,在论及语之旨趣、话之理趣和言之情趣方面,习总书记最值得思政课教师学习。
1.“语之旨趣”,即话语表达因中心思想明确、现实意义突出而让人心领神会。总书记的一句“中国梦”,既概括了中华儿女昨日奋斗之伟观(数代中国人强国夙愿之凝聚),又描绘了中华大地今日面貌之奇变,更指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未来,这就是话语的旨趣。这种旨趣聚合民心、凝练民意、传递正能量,具有发人深省、给人方向、激人斗志之效。
2.“话之理趣”,即话语表达因蕴含丰富的哲理、揭示客观规律而让人拍案叫绝。例如,2013年全国两会期间,习总书记参加江苏代表团审议时提出“检验湖泊水质的标准是市长敢不敢跳下去游泳”,深刻揭示了“治河先治污、治污先治官”“纸上环保要不得”等道理,通俗易懂又令人闻之不忘。
3.“言之情趣”,即话语表达富有情感、充满雅趣、回味悠长。习总书记善于引用古代典籍、经典名句来抒发情怀和凝聚共识,善于从人类思想宝库中汲取治国理政的珍贵养分。例如,他曾用王国维关于治学的三种境界来论述理论学习的三个层次,以白居易的名句“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来勉励社会科学工作者与时代同步伐、发时代之先声,以韩愈的名句“根之茂者其实遂,膏之沃者其光晔”来形容中非同舟共济、携手共进的过去和未来。习总书记的这些话语雅趣盎然又寓意深邃,深度彰显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底蕴和文化自信,极具启迪意义。
习总书记在“3·18座谈会”上指出,亲其师才能信其道,思政课教师要努力成为让学生喜爱的人。师有“爱”而后生有“味”,有爱才有温度,话语才有滋味。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情感在话语交往中扮演相当重要的角色,是达成话语认同的‘催化剂’”(6)毕红梅、付林溪:《新媒体语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转换探析》,《思想教育研究》2015年第5期,第12-15页。。老百姓为何喜欢习总书记的讲话并赞誉他为“平民书记”,就在于他“以百姓之心为心”,话语中始终流淌着真情实感,时常以饱蘸感情的大白话、大实话和掏心窝子的贴心话,表达一位人民勤务兵爱民如子的赤子情怀。优秀思政课教师课堂话语表达的共同特征,就是善于以朋友的身份设定、平等的话语姿态、探讨的话语方式、长者的观察视角及学者的话语底蕴,与大学生进行深度交流,通过构建一种温情活泼、灵动善融的“话语场域”,使话语表达因充满情意而使学生听得进去、想得明白。因此,将爱心和匠心相融于不变的初心之中,存爱于心、寓爱于言、见爱于行,是思政课最有效的打开方式,也是思政课教师提升课堂话语亲和力和感染力、将时代主旋律唱进学生之心窝、将青春正能量渗进学生之骨髓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