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 伟,贾志峰
(内蒙古地质勘查有限责任公司,内蒙古 呼和浩特 010010)
勘查区地层出露相对简单,中生代地层有侏罗系上统满克头鄂博组(J3mk)和玛尼吐组(J3mn),以及白垩系下统白音高老组(K1b)。
(1)侏罗系上统。①满克头鄂博组(J3mk):勘查区的重要含矿层位,Ⅱ—Ⅴ矿带的矿体、矿化蚀变带均赋存于该地层中。以1078—1152高地一线分界,北西侧为白音高老组(K1b),南东侧为满克头鄂博组(J3mk)。满克头鄂博组(J3mk)北东向展布,走向40°~60°,北西倾,倾角在30°~50°之间,局部受后期挤压应力作用,地层变形,致使倾角近于直立。岩性组合由紫红色、灰白色流纹岩、流纹质角砾晶屑凝灰岩、流纹质角砾晶屑岩屑凝灰岩夹流纹质火山角砾岩和流纹质角砾岩屑熔结凝灰岩、沉凝灰岩组成,厚度大于1000m。在1078—1152高地一线被白音高老组覆盖,未见顶,在1143高地一线被晚侏罗世花岗岩大面积侵入,未见底。②玛尼吐组(J3mn):在勘查区东北角1051.40高地一带小面积出露,未见底,向东延伸出区。走向45°~65°,北西倾,倾角在30°~50°之间。岩性组合为杏仁状安山岩夹流纹质含碎屑熔岩、安山质岩屑晶屑凝灰岩、火山角砾集块岩、石英粗安岩,厚度大于500m。未见与其它地质体的接触关系。
(2)白垩系下统。白音高老组(K1b):勘查区中的主要赋矿岩层,现已发现的铅锌矿体均赋存于该层位中。以1078—1152高地一线分界,北西侧为白音高老组(K1b)。白音高老组(K1b)总体呈北东向展布,走向20°~50°,倾向北西,倾角30°~50°。岩性组合为碎裂~碎块状英安岩、流纹质角砾岩屑凝灰岩、安山岩玢岩、流纹质含角砾岩屑凝灰岩、流纹质角砾晶屑岩屑熔结凝灰岩、流纹质含角砾晶屑熔结凝灰岩、球粒流纹岩、流纹质火山角砾岩、石英粗安岩等。在1078—1152高地一线覆盖于满克头鄂博组(J3mk)之上,角度不整合接触,晚白垩世中—酸性斑杂岩株侵入,为成矿提供了重要的物质来源。
勘查区位于二连-贺根山大断裂、红花尔基-李增碰山大断裂之间,基底构造为北东向区域断裂的次级断裂,其上叠加燕山期构造。
该断裂带被大面积第四系覆盖,局部出露满克图鄂博组和玛尼吐组火山岩。在断裂带的西南见1164—1152高地火口和1128高地火口;在断裂带的北东见岩体与地层的接触带和推测的1097高地隐伏火山机构[1,2]。
根据矿区已发现的矿体和各类异常特征,结合区域情况,综合分析认为,燕山早期,该断裂受南东—北西向应力挤压,断裂性质为压性断裂,同时形成北西向张扭性断裂。晚期区域板块伸展拉张,断裂性质为张性,多期次岩浆沿断裂带运移活动,岩浆为成矿提供了矿物质和热源,基底断裂成为勘查区成矿重要发源地。
燕山早期受南东-北西向挤压,构造表现形式为褶皱和断裂,其上叠加火山构造;褶皱为北东向舒缓褶皱,断裂主要为北东向的压性断裂和北西向的张性断裂;晚期板块伸展拉张,表现形式为断裂构造,早期北东向、北西向断裂拉张。
(1)褶皱。勘查区位于区域敖仑呼都格博仑背斜的南西端,是组成敖仑呼都格博仑背斜北西翼的一部分,敖仑呼都格博仑背斜在勘查区中表现相对简单,呈北西倾单斜形态。
(2)断裂构造。①北东向断裂。叠加于基底断裂之上或为新生断层,是勘查区中的重要导矿构造,性质多为压性断层,复活后表现为张性性质。该期次形成的断裂有F2、4、5、6、9、10、11、12、13、14、21、25、26、30共14条,其中以F13为代表,F13断层地质特征不再赘述。②北西向断裂。勘查区中重要的容矿构造之一,与北东向压扭性断裂同期形成,性质多为张性断层。该期次形成的断裂有F3、8、17、18、19、20共6条,其中以F3、F8、F19为代表。F19断层:该断裂是勘查区中的重要容矿构造之一,已发现的Ⅰ矿带的铅锌矿体受该组断裂控制,带内岩石蚀变主要为高岭土化、绿泥石化、弱硅化,矿化为锰铁矿化,锰铁矿呈细脉状、网脉状或薄膜状。F3断层:该断裂是勘查区中的重要赋矿构造之一。带内岩石蚀变主要为高岭土化、绿泥石化,矿化为锰铁矿化,锰铁矿呈细脉状、网脉状或薄膜状。F8断层:该断裂是勘查区中的重要赋矿构造之一。带内岩石蚀变主要为高岭土化、绿泥石化、硅化,矿化为锰铁矿化、褐铁矿化,锰铁矿、褐铁矿呈细脉状、网脉状或薄膜状。
勘查区内岩浆岩是多宝山-扎兰屯火山岩浆岩亚带的一部分,既有晚侏罗世岩浆岩,又有早白垩世的岩浆岩。
晚侏罗世岩浆岩沿受北东向深大断裂控制,岩浆沿断裂带活动。在深大断裂中岩浆活动剧烈,大规模火山爆发及熔岩溢流,形成1078—1152高地一带沿深大断裂展布的火山岩带;岩浆沿断裂带活动盘运移,在1102—1143高地及其南东一带形成大面积的深成侵入岩;在大断裂与北西向断裂的交汇处,岩浆侵位,形成1164—1152高地和1128高地的潜火山岩。早白垩世北东向深大断裂再次复活,岩浆沿断裂带活动,火山强烈爆发,大量岩浆喷发溢流,形成1078—1152高地北西一带沿北东向深大断裂展布的火山岩带;岩浆活动剧烈期后,随着物质、能量等的递变衰减,在先期岩体的外围形成不规则的斑杂岩体。
结合区域地质背景,总结矿区成矿规律,对勘查区矿床成因进行初步探讨:
(1)基底断裂的演化与岩浆活动。根据区域地质资料,勘查区位于二连-贺根山大断裂以北,红花尔基-李增碰山断裂以南,F13基底断裂为二连-贺根山大断裂或红花尔基-李增碰山断裂次级断裂。大地构造运动打破平衡,扰动岩浆活动。岩浆沿基底断裂运移,冲出地表发生强烈的火山爆发,深部造成大范围的潜火山岩侵入。起始阶段,壳源岩浆活动为主,形成满克头鄂博期酸性火山岩及大面积的侵入岩;随着壳源岩浆的枯竭,壳幔源岩浆活动,形成玛尼吐期中性、中酸性的火山岩、侵入岩。晚期板块俯冲后伸展拉张,不同地块抬升、沉降,垂向运动,壳源岩浆沿薄弱部位活动,形成白音高老期酸性火山熔岩、侵入岩。
(2)成矿期次。根据目前勘查区已发现矿带的赋存位置,矿床成因,判断分析成矿期次。Ⅰ矿带赋存于白垩系下统白音高老组地层,受北西向张扭性断裂控制,表明矿体成矿期为早白垩世晚期。Ⅳ、Ⅴ矿带的矿化蚀变带赋存于满克图鄂博组地层及晚侏罗世的花岗岩的接触带或花岗岩中,受晚侏罗世的火山环状、放射状断裂控制,表明矿体成矿期为晚侏罗世晚期—早白垩世。
同一地区,同一背景,Ⅰ、Ⅳ、Ⅴ矿带属同一成矿系统,综合判断分析成矿期为早白垩世晚期。
(3)矿化规律与矿液运移。根据Ⅰ、Ⅱ、Ⅳ、Ⅴ重点工作区中矿体的位置、形态、矿化、蚀变等特征,总结成矿规律。Ⅰ区矿体向西贫化,向东升高,说明矿液由东向西运移;Ⅱ区目前发现Mo矿化体,赋存于石英脉中,说明为高温热液富集区;Ⅳ区Ag矿化蚀变带赋存于近南北向放射状断裂带中,产状东倾,说明矿液由东向西运移,与热源中心有一定距离;Ⅴ区Zn、Mo矿化蚀变带在氧化环境下形成,赋存于北东东向环形断裂中,断裂北倾,说明矿带位于热源中心的边缘,矿液由北向南运移形成。以上情况说明矿源位于Ⅱ区附近,矿液向四周运移。Ⅰ区与热源最近,热液充足,成矿位置有利,能够形成具有一定规模的铅锌矿体;Ⅱ区在北东向基底断裂带内,属岩浆活跃区域,现有资料显示Mo矿化,ZKⅡ02钻孔最深551.20m,岩石青磐岩化、黄铁矿化,综合判断分析,Ⅱ区深部存在隐伏斑岩体,有斑岩型矿床的可能;Ⅳ、Ⅴ区与热源有一定距离,矿体规模有限。
①地表铁锰矿化强烈地段是金属矿产富集的有利地段,直接的找矿标志。在见矿孔岩芯上部均见规模不等,矿化程度不同的铁锰矿化。②在褶皱和断裂构造发育地段,有利于金属矿产的富集,是直接的找矿标志。区内通过钻孔验证发现在岩石裂隙发育地段铅锌矿化也相对发育,矿体多呈网脉状、浸染状产于岩石裂隙当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