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立华,刘 岸,杨 元
(1.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家具与艺术设计学院,湖南 长沙 410004;2.湖南科技大学 建筑与艺术设计学院,湖南 湘谭 411100)
明式家具主要是指我国明代至清代早期(约公元15—17世纪)所生产的,以花梨木、紫檀木、红木、铁力木、杞梓木等为主要用材的优质硬木家具,也包括同时代由各种柴木和软木木材所制造的家具[1]。前者主要出现在宫廷和达官贵人宅府中,后者则遍布普通百姓家庭。由于材质的原因,现留存下来的一般是硬木制品,多数民俗性的柴木家具和软木家具则留存不多。由于制作年代主要在明代,且款式和形制较为典型,流传时间也较长,家具史上故称作“明式”。它是在宋代、元代家具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并在工艺、造型、材料、结构上都有重大突破。以往的研究表明:明式家具具有注重实用,造型简练大方,结构科学合理,突出木材天然纹理,不添加繁琐装饰等特点,是中国民族家具形式的典范和代表,在世界家具艺术史上独树一帜[2]。同时我们也发现:先期更多的研究一般仅局限在技艺层面,对其设计思想的研究较少。但当我们透过工艺美术技艺的面纱,去剖析其思想意识的时候,我们不难发现明式家具深受中国传统自然造物观的影响,以对于自然的态度为核心的生态文化观便跃然纸上。当今家具设计领域已经掀起了实木家具潮,面对木材资源日益紧缺的矛盾,认真分析明式家具设计思想对于当代家具设计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与西方家具设计与生产处于鼎盛时期(如西方的巴洛克、洛可可)的家具产品进行比较后会发现,明式家具表现出鲜明的“简约”特征,这种“简”,不仅是体现在整体形态,还体现在功能、使用、维护与保养等各方面。
明式家具,乍看平常不过,但细品之下,却发现具有独特的魅力:一品一格乃至每一个细节都值得欣赏和推敲。明式家具的整体形态类似于建筑的梁架结构,横向构件为梁,竖向构件为架,每一个构件的设置都讲求物尽其用,绝无多余的东西,以至于多一点则显累赘,少一点则不成器,简洁到无法再简洁了[3]。其零部件的组合以线构成为主,与大量的体、面构成形式相比,这些线条若有若无、若虚若实,尤显空灵。加之重点考究其线条的优美,整体形态的一气呵成,以及强调在细微之处作一些恰到好处的变化,更显委婉含蓄,给使用者和欣赏者留下极大的想象空间,体现出一种虚无空灵的禅意。
尽管如此,明式家具简约的形态却丝毫不影响家具功能的发挥。明式家具的功能设计实用合理。首先,对功能的构想均源于简朴的生活方式和生活行为,设计目标明确而直接,极少有不必要的繁文缛节,将收纳、展示、坐卧、学习、娱乐等日常居住生活行为安排得井井有条。其次,家具的功能设计力求科学合理,收纳类家具如各种博古架、书柜、衣柜等的空间组合秩序及其尺度与收纳物品的类型、取用频次等紧密结合,力求方便和效率;人体类家具如床、座椅、几案等则严格依从人机工学原理,参照人体尺度和生理、心理特点,力求舒适安全。再次,在强调实用的前提下,也不失彰显基本的社会伦理与礼数,如社会地位、等级制度以及尊老爱幼等观念。
明式家具的简约设计还体现在对家具的后续维护与保养等全生命周期中的各个环节。明式家具讲究在不同的使用地域采取不同的保护措施,在一些温差较大、空气含水率变化较为明显的地区,家具表面一般采用打蜡处理,以阻断木材和空气中水分的接触,而在一些气候条件较为合适的地区,则直接以光素应对,借助木材内含物本身的氧化和人体体液的反复揩擦,弥久历新,光彩照人。
由此可以看出,明式家具的“简约”绝不是“简单”,这种简约建立在系统设计的思想基础之上。《考工记》记载“天有时,地有气,材有美,工有巧,合此四者,然后可以为良。材美工巧,然而不良,则不时。不得地气也”。意思是指一件称得上优美的器物,在设计和制造过程中必然受“天时,地气,材美,工巧”四种因素的影响。“天时”和“地气”强调的是自然生态环境方面的因素,而“材美”和“工巧”则强调的是制造主体方面的因素。由此便可以看出,这种简约的背后却蕴含了复杂的道理。
明式家具的简约设计理念一方面来源于中国传统的哲学思想,另一方面与当时文人参与设计的行为也密不可分[4]。中国传统造物思想一直奉行“适时有度”“道法自然”“自然无为”等原则,可以说,明式家具的简约设计就是中国先哲思想的具体体现。不能忽视的是,当时有许多文人雅士参与家具设计。当时的大批文人厌倦官场,醉心自然,悠游山水,纵情花木,他们把这种无拘无束的优雅恬静融入到了明式家具的设计中,与一些手艺高超的工匠联手。因此,一件融入了自然情怀的家具产品,自然而然由内向外表现出质朴无华的气质与热爱自然的志趣。这也是明式家具简约风格的重要成因之一。
明式家具选材极为广泛,除了我们共识的名贵木材如紫檀、黄檀、黑檀、黄花梨、鸡翅、红酸枝等硬木材种外,在民间也常见松木、榉木、柏木、楠木、樟木、杨木等“柴木”和软木树种[5]。可以说,各种木材资源均已纳入明式家具的选材视野,且十分注重资源的节约、合理调配与高效利用。用当代的视野加以分析,与其说是一种木材运用手法,不如说是一种生态伦理观的体现[6]。
据考证,明代时期使用的许多硬木木材是来自于海外,而这些木材在当地并非“名贵”,有的是由于其材质过于坚硬,当时的加工工具对其束手无策,工匠望材兴叹,有的是由于材性复杂多异,难以驾驭,而被认为是“无用之材”[7]。我们的先祖们在海外贸易中发现了这些材料的利用潜质和价值,并通过他们的潜心研究和技艺发掘,设计和制造出了叹为观止的各种家具产品。因此,就当时的时代背景而言,用硬木制造家具与其说是对优质资源的占有,不如说是对当时无用资源的发掘与利用,它既满足使用需求,又为木材资源地的住民带来了经济效益,况且是在维护生态平衡基础上的适度开发。这种具有国际化视野的资源调度和合理利用,即使是在当下也都难能可贵。
明式家具对木材资源的合理利用主要体现在用材的“节材”和“适材”特征上,具体表现在构件体量、各种树种木材的搭配使用、巧妙地对材料“扬长避短”等几个方面。
明式家具的构件体量设计几乎减量到了极致。先贤们是否掌握了精准的力学强度计算方法已无法考证,但事实是,无论是支撑家具的结构框架,还是起辅助和装饰作用的构件,其体量和截面尺寸都已减至最小,能够实现其用料最小的措施是科学巧妙的设计构思,而不是盲目的追求“细”“瘦”。例如,“霸王撑”对力的分解,“牙板”对多维受力的分担和稳定性支撑,更有精巧绝伦的各种榫卯结构,使其构件能在最小的体量下发挥最大的结构强度效能。
“惜材”也是明式家具设计和制造者常见的手法。所谓“惜材”,是指使用过程中对珍稀材料的珍惜。“惜材”手段主要有三:一是将最好的材料(材型规整、材色纯正、纹理美观、规格尺寸较大等)用在家具最显眼和最重要的部位,如坐具的扶手、靠背、座面,柜类的正立面,床榻类的正立面,案几类的正面和桌面等部位。二是视材料的珍贵程度和材性的不同,多种材料搭配使用,比如铁力木圆角柜,框架用材是以铁力木为主,但门板中的五抹四段芯板均以瘿木镶嵌,真正做到了“违而不犯,和而不同”。三是尽量提高资源稀缺材料的利用率。一般红木类木材的心材尤其是靠近髓心部位的木材材质最好,这些材料一般事先都集中挑选出来,在使用时进行统筹,再有如对瘿木纹材料的使用也是如此。当然,“惜材”也绝不意味着“小气”或者以次充好,该需连通处理的构件如椅子的后腿,座面上下部虽经座面隔断,但为确保结构强度,应是一整段木材贯通制成,而不能分为上下两截。再如,明式家具中的典型品种圈椅,圆弧形的构件是由大料挖弯而成的,材料的利用率较低,但不能就因此减小分段的尺寸。
“攒边镶板”是明式家具设计中巧妙适应木材干缩湿胀性能的一个典型案例[8]。对于较大幅面的平面型构件而言,一般是用多块木板拼合而成,木材的基本属性中,干缩湿胀是对尺寸稳定性和形状稳定性影响最大的属性之一,在木材的干缩湿胀中,横向干缩率大于纵向,而横向干缩率中,弦向大于径向。一般木板的拼合都是横向拼合,且弦向板的拼合居多,也就是说,如果简单地按照水平顺序把多块木板加以拼合的话,在拼合方向上将可能出现最大的干缩和湿胀变化,其后果就是拼板处出现开裂或者整体尺寸膨胀,这将是较大的质量问题。而“攒边镶板”的技艺则能较好地解决上述问题。先用四块板(木枋)围合成一个矩形,框架尺寸的变化是由纵向干缩导致的,而纵向干缩率较小,因而框架的整体变形系数就小;中间的嵌板虽然属于横向拼合,有较大的尺寸变化可能,但这块嵌板构件是以活动的方式镶嵌在攒边中的,即在攒边和嵌板之间预留了一道伸缩缝,嵌板在攒边预留的伸缩缝中可自由伸缩,而一切都发生在伸缩缝中,外表观察不到。这样,既解决了木材干缩湿胀的影响,又保持了稳定不变的外观。
从上面的分析可知,明式家具设计在对木材资源的利用上发挥到了极致的水平,这充分体现了先贤们“道法自然”的生态设计观和科学观。
老子说:“道之尊,德之贵,夫莫之命而常自然”。强调的是美在自然,美在本真。明式家具的审美思想与表现则十分符合此思想。
明式家具追求文质兼修的情趣和外表光素的形象,既依赖整体形态的空灵,部件间的虚实结合,各种造型线条的流畅与简洁,结构与接合形式的精致与巧妙,更依赖于木材自然的色泽和纹理之美,因此并无太多的装饰。当然,即使是展现这样朴素的美,先贤们也曾煞费苦心,例如凡纹理清晰、美观的“美材”,总是要放在家具的显著部位。如果是对称分布的构件,其材色、纹理也必然讲究对称设置。再如,家具表面如进行打蜡处理或者髹漆装饰,则要考虑基础材色以及整体搭配效果,衬托基材或让基材愈显光鲜亮丽。
明式家具中最典型的装饰手法是线脚处理和局部雕刻装饰。线脚装饰中的“线”也称“勾线”或“走线”,是指在构件的棱边或边沿刻画出流畅的线条,其线条凹陷于构件表面之内的称为“阴线”,线条凸起在表面之上的称为“阳线”。采用的线型种类很多,如灯草线、剑棱线、拦水线、瓜棱线、芝麻梗、改竹圆、竹片浑等[9]。这些线条起着引导视觉方向的作用,而且由于有了这些线条的存在,家具更加轮廓分明、清澈精致。做一个不太恰当的比喻,就好像当今人们在化妆时所勾勒“眼线”一样,它能让表达主体更加醒目。线脚装饰也包括家具构件端沿的截面形状和外部轮廓。从部位上说,主要有边抹线脚和腿足线脚之分。线脚在加强家具形体造型表现力的同时,又是特殊的装饰语言,精致的线脚与厚重的家具形体形成对比,鲜明地突出了线形美的装饰性。值得注意的是,上述线脚的形式和造型元素基本源于自然形态。
明式家具可常见少量的雕刻装饰。雕刻是木作中技艺最为复杂形式最为丰富的装饰手段之一,家具又是木作技艺的主要载体,因此,家具装饰中选用雕刻形式是一件理所当然的事情。但明式家具的雕刻装饰极为考究。首先是“度”。明式家具崇尚雕刻的美,但绝不滥用,多一分则繁,少一分则简,一般在一件产品中雕刻只是非常少量的运用。其次是雕刻部位的选择。一般选择家具的显要位置点缀以纹饰,好像给家具安上“眼睛”,使家具富有生命的活力。如椅具中的靠背板上方,桌案的牙板四周,家具腿足肩部等部位。再次是雕刻技法,包括圆雕、浮雕、透雕、半浮雕、半透雕等[10]。圆雕多用在家具的搭脑上,浮雕有高浅之分,高浮雕纹面凸起且多层交叠,浅浮雕如同线描。透雕的效果虚实相间、玲珑剔透。透雕多用于隔断、屏风、架子床、衣架、镜台等高形家具。而半浮雕半透雕则主要用在桌案的牙板与牙头上等部位,表现出扑朔迷离的美感。
最具特色的是明式家具的装饰纹样,一些自然元素如松叶、柏枝、桃形、灵芝草、花鸟动物、卷草纹、牡丹纹、缠枝莲花纹等都大量运用,这除了代表一定的吉祥寓意外,也充分表示出敬畏自然和崇尚自然的审美思想。
明式家具的制作技艺代表着中国传统木作技艺的最高水准,同时也反映出了鲜明的生态制作特征,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一是针对原材料自然属性的干燥处理,在避免木材干缩湿胀缺陷的同时,进一步提升木材的品质,并为保证使用性能和提高产品品质提供了基本条件。明式家具在制作过程中,会先将木材放在温水中煮,视不同树种煮的时间各不相同,抽提出部分木材内含物,使其内部孔隙更加通透,有利于木材中的水分散发,然后放置在通风和干燥的空间中晾干,放置的时间视树种不同而不同,有的甚至要放上10年以上。这样处理的木材未受到任何污染,且陈化过的木材越发醇香。
二是精心的选料和配料。明式家具讲究选择材质一致的木材。同一款产品,用同一材质乃至同一产地和树龄接近的木材。因为木材不一样、缩胀比率就不一样,如果遇到温湿度变化,就容易发生开裂或干缩。配料就是在选材的基础上,精心对比木料的花纹、颜色,然后将木料配得色泽相似,纹理走向一致,过度自然[11]。料配得好,家具外观自然就美观。不仅如此,精心选料和配料的结果能有效地提高木材的综合利用率和产品的使用寿命。品质与品相相同的木材首先集中在一起,然后再根据实际使用情况统一加以调度,对于一些大尺度构件的集成,能提升“套裁”的有效性,而同时对于一些小尺寸的构件,能够充分利用加工大尺度构件时的边角余料,同样有效提高木材综合利用率。家具实际使用结果表明,家具整体的失效往往是由一些品质较差的构件所导致的,这些构件成为影响产品使用寿命的“短板”,而采用品质相近的材料打造家具,则不会出现这样的短板效应,使得产品的综合使用寿命获得最大化。
三是巧妙的榫卯结构设计和精致的加工工艺,在确保产品合理的受力状态、结构强度的同时,避免了有害物质的使用,减少了对一些资源稀缺材料的使用量。同时,榫卯结构形式也是最早的DIY接合方式,既方便于产品的即时装配,节省大量得到运输成本,也方便于产品的维护和修缮。明式家具的榫卯结构既是明式家具艺术的核心,也是明式家具制作技术的核心,成就了明式家具技艺在世界范围内的特色和登峰造极。榫卯是木制品两个构件间采用的以凹凸方式连接的接合方式。凸出部分为榫(或称榫头),凹进部分为卯(或称榫眼、榫槽),榫和卯配合起到连接作用。这是中国古代建筑、家具及其它木制品的主要结构方式。榫卯结构在木构件之间实现了高低长短之间的巧妙组合,可有效地限制构件向各个方向的位移或扭转。榫卯的形式各种各样,应用于不同部位、不同受力情况、不同大小的构件间、不同位移方向的抑制、不同材料类型中,据初步统计,明式家具的榫卯接合类型有近百种,常见的有插肩榫、格角榫、粽角榫、燕尾榫、托角榫、夹头榫、抱肩榫、龙凤榫、楔钉榫、套榫、挂榫、半榫等[12]。长期的木作实践表明,胶黏剂的使用在榫卯生成的当时,可有效提高接合强度。尽管当时已有血胶、皮骨胶、豆胶等有机胶黏剂,且这些胶黏剂一般都无毒无害,但先贤们发现这些胶种一旦时间久远,难免会有失效、虫蛀、霉变等情况发生。因此,匠师们试图通过精准的配合公差,或间隙配合或过盈配合,最大限度的取得木材之间的摩擦力,同时也保证榫头能顺利地插入榫眼。这种精妙的木质构件间的接合方式,即使是在技术高度发达的今天,也令人叹为观止!为保证足够的接合强度,实木家具的最终形态一般是不可拆卸的,转运过程中势必占据较大的空间,有了榫卯设计,可以先以构件形式装运,到了最终使用地后再进行组装,这样可以节省大量的运输成本。再者,如果使用过程中有哪一个构件损坏了,利用榫卯结构,可以较为方便地换掉这个坏损的构件,而不至于整体报废。这种“物质循环再利用”的设计体现的是一种人与自然的关系[13]。
综上所述,我们认为:以自然为本是中国传统文化先哲的核心思想之一,它在传统造物领域的体现就是源于自然的造物观念,倡导效法自然,从大自然中获得造物启发。明式家具的发展根植于本土文化,自然深受中国传统自然造物观的影响。自然造物观在历史的洪流中经历了变革和整合,在明式家具身上变得更加清晰明了。从思想上说,明式家具将意识性、艺术性的自然之“道”的与功能性、技术性的生态之“器”完美的结合统一;从资源理念上说,明式家具取材自然,以“节材”“惜材”之原则确保可持续利用;从造物手法上说,明式家具无不体现着天然材美与设计意匠的融会贯通,于自然天成中蕴含了能工巧匠的创意和匠心。明式家具既是中国古代工艺美术的集大成者,也是生态文化观的集大成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