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倩,王 英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中医医院,新疆 乌鲁木齐 830000)
人口老龄化的情况进一步加剧,老年慢性病的发病率和临床医疗需求也在不断的提高。慢性心力衰竭作为老年心血管疾病中严重阶段,自身的病死率较高,患者由于慢性疾病的复杂和迁延不愈,会产生很多的负面情绪,进一步影响患者的心功能情况[1]。由于一些心血管疾病会受患者自身情绪等方面的影响,积极开展相关的心理护理十分重要。本次报道就心理护理干预对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情绪及心功能影响做如下的研究和分析。
选取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78例作为研究对象,秉承随机双盲原则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9例。给予对照组患者慢性心衰及相关慢性疾病的常规临床护理,给予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护理基础上提供心理护理干预。其中,对照组年龄70~85岁,平均年龄(75.3±2.3)岁;观察组年龄71~86岁,平均年龄(77.6±2.5)岁。两组患者均经临床诊断为慢性心力衰竭,排除有其他系统或器官严重慢性病变,排除恶性肿瘤患者,排除精神障碍不能合作者。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给予对照组患者慢性心衰及相关慢性疾病的常规临床护理,给予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护理基础上提供心理护理干预。包括:向患者讲解疾病情况及用药情况,消除患者未知恐惧,根据病情调整活动量,减少心理负担,给予多沟通、多巡视和多关怀,避免患者长期处于焦虑和抑郁的状态。告知患者焦虑情绪对于疾病的影响,鼓励患者讲出自身的情绪情况,进行放松练习,避免刺激。
对比和分析两组患者焦虑自评量表(SAS)情况,同时进行6 min步行运动实验,对比两组患者心功能情况的变化。
采用SPSS 20.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通过出院前的情绪及心功能测评对比发现,观察组SAS评分(42.97±5.23)分,对照组SAS评分(58.24±4.28)分,观察组患者的焦虑自评量表情况显著优于对照组。观察组6 min步行试验平均距离及心功能情况也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近年来老年慢性心力衰竭的发病率逐年上涨,临床护理工作积极采取有效的护理措施是十分重要的。情绪会影响到患者自身的心血管疾病情况,由于慢性心力衰竭会影响患者的生活情况,导致患者自身的恐惧、焦虑和抑郁,对患者积极开展心理护理干预是十分重要的[2]。
如本次研究报道所述,选取老年慢性心力衰竭的患者78例,秉承随机双盲原则,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9例。给予对照组患者慢性心衰及相关慢性疾病的常规临床护理,给予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护理基础上提供心理护理干预。对比和分析两组患者焦虑自评量表(SAS)情况,同时进行6 min步行运动实验,对比两组患者心功能情况差异。通过出院前的情绪及心功能测评对比发现,观察组SAS评分(42.97±5.23)分,对照组SAS评分(58.24±4.28)分,观察组患者的焦虑自评量表情况显著优于对照组。观察组6 min步行试验平均距离及心功能情况也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心理护理干预对于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情绪及心功能影响较为明显,且影响十分积极,有待进一步在临床广泛应用,提升该类患者的生活质量,改善心功能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