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志斌
(邢台医学高等专科学校第二附属医院心内科,河北 邢台 054000)
众所周知,临床常见疾病为心房颤动,其属于不协调的心房电活动,极易造成患者心房发生无序列的收缩,随着年龄增长,该疾病发生率也逐渐呈上升发展趋势,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是指除单纯瓣膜疾病、瓣膜修复与外风湿性心脏瓣膜病以外的疾病,其具有较高的致残率与致死率,治疗不当极易威胁患者生命健康,因此早期采取治疗措施是很有必要的。为分析达比加群酯治疗高龄非瓣膜性心房颤动出血倾向,研究如下。
选取2016年3月~2018年9月我院收治的高龄非瓣膜性心房颤动出血倾向患者72例,研究组(n=36):男19例,女17例,年龄76~92岁,平均(83.12±2.15)岁;对照组(n=36):男20例,女16例,年龄75~93岁,平均(83.45±2.29)岁。各资料无差异,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纳入标准:患者无规范抗凝治疗史;无抗凝禁忌证;患者年龄在75岁以上;血常规与凝血指标处于正常范围;均知情;研究经伦理委员会批准[1]。
排除标准:合并肾功能障碍;心脏瓣膜病史;对所用药物过敏;服用抗血小板药物;严重精神异常;依从性差。
两组均完善血常规与尿常规等检查措施,对照组未口服抗凝药物,研究组采取达比加群酯(生产企业:上海勃林格殷格翰药业有限公司,国药准字J20130064)治疗,患者需每天服药该药物150 mg,每天两次,后期以病情情况为基点,适当增减药量[2]。
两组治疗时间均为1个月。
观察比较两组凝血功能指标,凝血功能指标:随访患者病情1月,测定两组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的部分凝血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与D-二聚体,各指标与治疗效果呈正比[3]。
SPSS 22.0分析数据,凝血功能指标(x±s),t检验。P<0.05具统计学差异。
研究组(n=36)PT为13.08±0.67,对照组为11.54±0.69,t=9.6072,P=0.0000;研究组(n=36)APTT为32.79±3.48,对照组为28.05±4.62,t=4.9170,P=0.0000;研究组(n=36)D-二聚体为0.48±0.17,对照组为0.32±0.18,t=3.8774,P=0.0002;TT为19.75±1.46,对照组为18.02±1.25,t=5.4006,P=0.0000。研究组较对照组凝血功能改善显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有研究报道,心房颤动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就是年龄,其往往在高龄群体中发生率与致残率高,若不能及时采取治疗手段,极易造成患者发生血栓栓塞疾病,对其生命健康造成直接威胁。传统法抗凝治疗方法是以华法林为主,但高龄患者依从性不高,导致临床治疗效果受限。
大量研究数据表明,对高龄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患者采用达比加群酯治疗具有良好的临床疗效,该药物属于新型的直接凝血酶抑制剂,具有高选择性,对机体肝脏细胞色素P450系统代谢不产生依赖性,有效与竞争性凝血酶及纤维蛋白结合,在一定程度上有效避免纤维蛋白原逐步转化为纤维蛋白,同时彻底阻断凝血机制,避免患者发生血栓形成、全身栓塞与卒中的风险,有效预防其发生出血倾向,显著提高抗凝效果,使得患者服药依从性能显著提高。
胡高频,孙飞,姜东炬等研究中明确指出[4],对该疾病患者实施达比加群酯治疗能提高临床疗效,避免其形成血栓,显著提高临床疗效,改善预后与生活质量,具有时效性与可靠性,值得借鉴。
在本次研究中,研究组较对照组各凝血指标改善显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由此可证:对高龄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患者采用达比加群酯治疗能起到良好的凝血作用,避免其发生血栓栓塞性疾病,安全性高,值得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