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晔
(河北省衡水市阜城县人民医院邮编,河北 衡水 053700)
手术是临床治疗疾病重要方法之一,麻醉能有效减轻患者疼痛,降低手术应激反应,确保手术的顺利实施,老年患者机体功能出现不同程度衰退[1],麻醉后容易影响机体正常生理活动,发生术后认知功能障碍的风险更高[2]。本文通过组间比较的方式探讨不同麻醉方式对老年患者术后认知功能的影响,详情如下文所述。
选取在我院接受手术治疗的老年患者70例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33例,女27例,年龄60~83岁,平均(73.51±5.42)岁,纳入患者无麻醉禁忌症、术前未服用影响认知功能的药物,均对本次研究内容了解并签订了知情同意书。应用双盲法则将患者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35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两组患者进入手术室后均进行静脉通道建立,应用瑞芬太尼,剂量为0.2 ug/kg;咪达唑仑,剂量为0.1 mg/kg;顺阿曲库铵,剂量为0.15 mg/kg;丙泊酚,剂量为1.5~2.5 mg/kg,麻醉诱导后进行机械通气。对照组应用浓度为1%~3%的七氟醚全凭吸入维持麻醉。观察组持续静脉泵注130 ug/(kg·min)的异丙酚、0.12 ug/(kg·min)的顺阿曲库铵、0.15~2.0 ug/(kg·min)维持麻醉。麻醉期间应维持患者血氧、血压在正常范围内。
应用简易精神状态量表(MMSE)在术前、术后不同时间点评估各组患者认知功能,满分30分,认知功能与得分呈正比。详细记录各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情况,计算出不良反应率并实施组间分析。
采用SPSS 20.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术前、术后1 h、术后3 h以及术后6 h,对照组MMSE评分分别为(29.5±0.3)分、(22.3±1.1)分、(24.3±1.0)分、(25.9±1.2)分,观察组分别为(29.4±0.4)分、(25.3±0.9)分、(28.4±0.7)分、(29.2±0.7)分,经统计软件分析,术前两组MMSE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各时间点MMSE评分观察组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对照组中有呕吐2例、恶心2例,不良反应率为11.43%;观察组中有2例患者恶心,1例患者呕吐,不良反应率为8.57%。在不良反应率方面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认知功能障碍是术后常见并发症,对患者身体健康、生活质量均有较大影响,虽热认知功能障碍发生机制尚不明确,但认为与麻醉方式、患者年龄等因素有关[3]。吸入麻醉在抑制中枢胆碱能系统功能,增加多巴胺释放,研究表明[4],中枢胆碱系统功能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减弱,故老年患者发生认知功能障碍的风险更高。
综上所述,本次研究在不良反应率方面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观察组术后MMSE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该结果充分说明,两组麻醉方式均可能引发认知功能障碍,但异丙酚全凭静脉复合麻醉,患者术后清醒更快,对患者意识影响小,有推广应用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