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烨
“三会一课”制度是党的组织生活的基本形式,对从严教育管理党员,提高党员素质,增强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具有重要作用。然而,由于组织不力、认识不到位等原因,一些党支部在落实“三会一课”制度上仍然存在不严肃、不认真、不经常的问题。有的党支部“三会”长期不开、党课基本不讲,有的仅限于把制度规定说在嘴上、写在纸上、挂在墙上,“看起来很美”,却落不到实处。
“一个支部就是一个战斗堡垒。”党支部处于联系群众的前沿阵地,只有让“三会一课”在支部落地生根,党组织才能坚强有力,党员才能有好的思想作风和精神状态。要真正使“三会一课”发挥作用,必须在执行到位、形式创新、学用结合上下功夫,确保不流于形式、有实际效果。
严格而规范的“三会一课”是加强支部建设的重要载体,不能走形式,更不能缺位。当前,有的党支部以工作繁忙为借口,或是长期不开展“三会一课”,或是以业务会、工作会代替支部活动,随意减少内容,导致党的组织生活弱化。要切实转变这种“重制度、轻落实”的思想,就得通过按时、定期召开支部党员大会、支部委员会和党小组会来组织党员讨论支部工作、总结工作经验、揭露和纠正工作中的错误,使党组织和党员更好地接受批评和监督。要通过党课的正常开展,使党员经常受到党性教育,增强党性观念,促使党员在各项工作中自觉发挥先锋模范作用。
图:廖新生
一些地方的“三会一课”内容枯燥、形式单一,习惯于开“聊天会”,不仅提不起党员的兴趣,更是与基层实际相去甚远。新形势下,支部书记作为基层党组织负责人和支部日常工作的主持者,应该认真作好会前准备,创新形式、丰富内容,增强“三会一课”吸引力。一方面,要增强党员的参与性。改变“学文件、念报告”的陈旧模式,把“三会一课”与党员议事结合起来,将重大事项及时在会上公布,多些讨论和互动,让党员感受到自己的“存在价值”。另一方面,要提高“三会一课”的趣味性。在以支部党员大会、党小组会等形式完成学习内容的基础上,组织党员“走出去”,到田间地头、社区、纪念馆、学校等地开展活动,在接受社会大课堂熏陶的过程中密切党员与群众的关系。
“三会一课”的实质,是通过提升党员的政治思想素质,锤炼党员党性修养,进而更好地服务群众。要让“三会一课”制度在支部落地生根,首先需要支部书记明确自身职责,提高自身素质,掌握好“三会一课”的基本知识。要把支部工作与业务工作结合起来,发挥好带头作用,发扬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会风,增强支部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同时,党员要自觉把“三会一课”变成学习、工作中一刻也不能离开的东西,自觉带着问题学,会后经常“回味”。要不断提高党员自身的政治觉悟,将所学所悟积极运用到工作与生活中,从而适应新形势,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水平,更好地完成党的各项工作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