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文科背景下新闻传播教育的观念创新与路径转型

2019-01-02 09:00阳海洪荣光宗
西部学刊 2019年19期
关键词:文科人才教育

阳海洪 荣光宗

摘要:在新文科背景下,新闻传播教育要坚持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闻舆论工作的论述为科学指南,推动观念创新与路径转型,即在目标定位上,围绕培养“讲好中国故事”新闻人才这个中心;在学术话语建构上,要破除“乱世自由论”和“西方自由主义中心论”这两个话语陷阱,构建新闻传播话语体系和新闻传播教育的中国学派;在能力构成上,構建“政治家型”“全媒型”和“专家型”三个新闻人才评价指标体系;在培养路径上,从“投入型新闻教育”“融合型知识体系”“作品型课堂教学”和“国际化教育视野”等四个方面推动新闻传播教育转型,以回应时代变化、国家发展和媒介需要,培养卓越新闻传播人才。

关键词:新文科;新闻传播教育;观念创新;路径转型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CN61-1487-(2019)19-0104-05

文科是“人文社会科学”(或称“哲学社会科学”)的简称,它是以人类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等为研究对象的学科。按照我国《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2012年)》,新闻传播学属于“文科”专业。与传统文科相比,新文科将人文思想与科技革命融合,以跨学科思维推动人文科学观念重构、知识再造与思维转型,以适应时代变革、国家发展、教育升级的学科转型。2019年4月,教育部、科技部等13个部门联合启动“六卓越一拔尖”计划2.0,全面推进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建设,提升高校创新能力和社会服务能力,以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作为当代中国的教育革命和国家发展的宏观战略,新文科建设是要推动哲学社会科学与新科技革命交叉融合,讲好中国故事,创造灿烂辉煌的中华文化,“是哲学社会科学主动适应新时代发展要求而出现的内部转变,体现着哲学社会科学应有的学术自觉和时代担当。”[1]

作为人文社会科学重要组成部分的新闻传播学,要在习近平关于新闻舆论工作论述的指引下,以新文科建设精神指导专业教育发展,以更好地培养契合时代需要,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新闻传播专业人才。“新闻传播教育的‘新文科之路,应当立足于自身专业特性的时代呼唤及‘卓越新闻传播人才培养之需,从意识形态、课程体系建设、专业技能训练、师资队伍结构、人文基础培养等角度确立新闻传播教育改革的新进路。”[2]新文科建设是新闻传播教育的划时代革命,需从人才定位、话语体系、教育观念、课程体系、培养模式等方面进行全方位规划,培养适应市场需求的卓越新闻传播人才。

一、目标定位:围绕一个中心——培养“讲好中国故事”的新闻人才

新文科建设是在世界政治格局与国际秩序发生重大变化的背景下提出来的,随着中国的和平崛起,中国从全球化的参与者变为全球化秩序的塑造者。但国际社会对中国崛起还存在疑虑,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利用“西强中弱”的国际传播格局,渲染“中国威胁论”“中国崩溃论”,在我国香港地区制造社会动荡,国际舆论斗争日趋尖锐。因此,要将新文科建设放在“中国崛起”“民族复兴”的国际秩序中进行审视,站在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人文哲学科学,全面提升国家软实力的高度,推动新闻传播教育改革。宣扬中国优秀文化,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是新时代新闻事业的核心主题和目标指向。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新闻传媒要树立国际视野,强化国际传播能力,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提升国际舆论话语权。”“新时代需要的新闻传播人才,不仅应熟悉报纸、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还要主动拥抱新媒体、学习新技术,利用国际上能够接受的方式讲好中国故事,提升中国话语权。”[3]

讲好中国故事,要求新闻记者在树立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同时,要培养卓越的故事叙述能力。“面对世界范围内各种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的新形势,如何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增强文化软实力、提高我国在国际上的话语权,迫切需要哲学社会科学更好发挥作用。”[4]7新闻传播实践遇到的现实问题和提升国际话语权的时代需求,要求高校教育提供新型的专业人才,提高新闻事业的舆论引导能力和社会整合能力。宏大话语必须在生活化、个体化叙事中才能实现新闻价值的落地,才能具备情绪感染力,拉近传受之间的距离。“传播归根到底,就是你会不会讲故事的过程。柏拉图最先说这句话:谁会讲故事谁拥有世界。”[5]也正因为此,“讲好中国故事”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高度关注,并将之上升为国家战略,以指导新闻事业的发展。“‘讲好中国故事代表着一种国际传播整体理念和实践导向的变化。”[6]破除僵硬的意识形态宣传,将“讲故事”置于新闻传播教育枢纽地位,并从讲好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实现民族复兴这个伟大故事的角度,设计人才培养方案、课堂教学方式和实践教学模式,以全面提升学生扎根中国、理解中国、叙述中国的能力。

二、理论建构:破除两个“陷阱”:乱世新闻自由论和西方自由主义中心论

中国新闻教育发轫于“五·四”新文化运动期间,学术资源、知识体系、培养模式先后深受美国、苏联新闻教育的影响。因此,中国新闻教育建立自身话语体系和学术理论,培养能够“讲好中国故事”的新闻人才,需要清理两种话语迷思:“乱世自由论”和“西方自由主义中心论”。

(一)破除“乱世自由论”的话语陷阱

乱世自由论认为,民国虽是社会政治上的动荡乱世但却是中国新闻最为自由的时代,并形成了一个词——“民国范儿”。诚然,民国新闻教育“面对中西文化,进行斟酌损益,沟通传统与现代,寻求传统与现代之间的最大公约数,这种现代与传统兼顾的‘大屋顶思维,可以成为当代中国新闻教育的思想资源。”[7]但也必须意识到,民国新闻自由是以少数权贵阶层和知识精英享有,而广大劳苦大众却处于言论自由被剥夺、被损害为前提的。进而言之,“乱世自由论”的生存环境是主权沦丧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环境,没有看到社会历史发展的规律性和文化勃兴背后的阶级斗争性。作为一种“话语陷阱”,“乱世自由论”将“自由”与“秩序”对立起来,潜藏着当代中国经济社会和谐稳定发展与新闻事业繁荣兴盛二者不可兼得的设定,这是一种必须被破除的错误理论。

(二)破除“西方自由主义中心论”的话语陷阱

近代以来,西潮东渐,现代性史观将“西方”预设为历史进化的目的地,将人类的历史进程理解为西方政教制度在全球普遍化的历史。在新闻传播领域,其典型体现就是以“客观中立”为标榜的新闻专业主义。“客观” “真实”是新闻报道的“不死鸟”,作为价值追求,其重要性值得肯定。“在过去,新闻确立已久的关于客观性、公正性和平衡性的标准起到了使新闻业的公司式所有权合法化的作用,或者至少把公众的注意力从媒体组织结构转移到新闻实践上。或许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严重的是,控制着公众议程并隐藏在客观性背后的巨大的潜在的私人权力,正危害着政治民主。”[8]16美国等西方国家利用其媒体霸权,在标榜新闻专业主义的幌子下,操纵国际舆论,以“去价值化”的学术形式与“客观中立”的话语形态对其他国家进行媒介渗透和舆论施压,干涉他国内政,以维护其全球霸权。

文化复兴是民族复兴的重要内容,中国高等教育要走向世界,“在国际上有话语权、有塑造力、有感召力,为解决人类问题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3]解放思想,释放学术创新活力,增加知识供给,是新文科建设的前提。于新闻传播教育而言,首先就是要知国情、懂历史,讲好中国新闻事业发展的故事,讲好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建设民主、独立、自由的新中国,领导人民当家作主的故事。在此基础上,破除“乱世自由论”和“西方自由主义中心论”的迷思,积极创造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新方法,在多元借鉴与自力更生基础上对人类新闻传播活动、新闻事业发展规律和新闻人才培养规律等问题做出中国阐释,构建新闻传播理论和新闻传播教育的中国学派,并建设相应的教材体系,为培养“讲好中国故事”的新闻人才提供理论支持和智力保障。

三、能力构成:建立三个评价指标:政治家型、全媒体型与专家型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新闻记者要“增强政治家办报意识”,在“围绕中心、服务大局中找准坐标定位,牢记社会责任,不断提高业务能力,勤学习、多锻炼,努力成为全媒型、专家型人才”,[9]8打造思想作风过硬、新闻传播本领高超的新闻宣传队伍。贯彻习近平新闻人才理念,构建政治家型新闻人才、全媒体型新闻人才、专家型新闻人才“三位一体”的评价体系,为新文科背景下新闻传播教育培养“讲好中国故事”的新闻人才提供全面、科学、可操作性的实施方案。

(一)政治家型新闻人才

坚持以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坚持党性原则和政治家办报,这是中国新闻事业区别于其他国家新闻事业的标志,也是中国新闻传播教育区别于其他国家新闻传播教育的标志,应该成为新时代新闻传播教育的指导方针。讲政治是“讲好中国故事”的首要要求,记者要具有政治家的眼光和头脑,具备敏锐的政治判断力,善于将政治导向与新闻业务有机统一起来。如何判断政治家办报,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五个标准:(1)是否树立了马克思主义新闻观;(2)“四个意识”是否坚定;(3)是否忠实宣传党的理论路线和方针政策;(4)是否严守党的宣传纪律;(5)是否在重大原则上敢于斗争。[10]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政治家办报的论述为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提供了指导方向和评价标准。通过理论学习和新闻实践,回到经典原著,深挖新闻传播专业课程中的育人元素和育人功能,在正在展开的新时代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中,以“国情教育+专业嵌入”的方式,将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讲对”“讲顺”“讲透”,使学生做到“真懂”“真信”“真用”,“培养出立场坚定、热爱祖国,有情怀有担当,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忠实履行职责使命的新时代新闻工作者。”[3]如此,中国新闻人才能在错综复杂的舆论斗争中,将中国故事讲好、讲深,做到不偏向、不迷航。

(二)全媒型新闻人才

传播媒介是“中国故事”的物质基础和政治基础,精彩的“中国故事”,必须借助传媒才能走向世界。全媒体时代的来临,新闻传播的全方位覆盖、全天候延伸和多领域拓展,对能胜任多职能、多岗位工作的全媒型新闻人才有了更为迫切的需求。新文科教育要求新闻工作者在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指导和规范下开展新闻业务工作,新闻采写和媒介运用是新闻传播教育能力体系中的核心竞争力。树立全媒理念,改变根据媒介形态进行专业设置和课程设计的做法,构建全媒型新闻人才培养模式,加快全媒化复合型新闻人才的培养。通过对全媒型新闻人才专业素质的内涵与结构进行深入剖析,“以可測性、特色性、先进性和基础与拔高相结合为原则,”“构建出以专业知识、专业技术、专业能力和专业态度为评价指标的全媒体人才专业素质评估指标体系,”[11]为专业能力评估提供评价标准。

(三)专家型新闻人才

在媒介融合背景下,为弥补“学术底蕴薄弱”“发展后劲不足”的传统新闻教育模式的缺陷,各高校都积极进行探索,强化人文社会学科在新闻传播教育的地位,倡导学理与术理并重、文化与科技结盟,培养人文学社科学养深厚、能掌握现代传播技能的“交叉型”“复合型”新闻人才,使新闻传播教育呈现出新的面貌。但这还不能达致新文科背景下新闻传播教育的目标。在信息时代,人们需要记者掌握相关领域的专业知识和分析工具,提供具有专业深度的新闻报道和权威性的新闻解读,缝合公众与媒体之间的认知分歧,弥补“中国故事”在传播中造成的信息折扣,“中国故事”才能真正“讲好”“讲深”“讲透”。因此,新文科背景下的新闻人才,既需“厚基础”“宽口径”,成为“杂家型”记者,更需熟悉行业领域、掌握新闻传播规律的“专家型”记者。因此,新文科背景下的新闻传播教育需要培养学生的兴趣专长,打破学科壁垒,与其他学院联合开设课程,依靠其他学院的优势资源培育学生的专长能力,探索跨学科、 跨专业的新闻人才培养模式,努力培养“专家型”“学者型”新闻人才。

四、培养路径:抓住四个转型:教育视野、知识结构、教学模式与教育投入

新文科之“新”,主要体现在如下四个维度:时代主题之“新”、学科融合之“新”、教学方式之“新”与技术形态之“新”,中国新闻传播教育需因应新文科的变化,在教育视野、知识结构、教学模式、教育投入等四个方面转型,推动新闻传播教育改革,培养“讲好中国故事”的新闻人才。

(一)本土化向国际化新闻教育视野转型

新文科之“新”,首先在于时代主题之“新”。文科是培养、涵化人的人文精神为导向的学科,“彰显人文精神的主题随时代的变化而变化是‘新文科最大的特点。”[12]当代中国共产党人基于天下大同情怀和政治理想,主张超越价值独断,倡导文明对话,达成价值共识,构建“人道”“共享”“正义”“和谐”的人类命运共同体,[13]建设开放包容的世界。“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文明共存超越文明优越,推动各国相互理解、相互尊重、相互信任。”[14]11新文科是在中国与世界关系处于革命性变化的国际格局中提出来的,只有把“中国故事”放在“一带一路”和“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国际视野中,才能找准“中国”的文明定位和人类社会的发展道路,明确新闻传播学的发展方向。时代主题的变化要求教学视野的转型,新闻传播教育要“培养坚持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坚持正确政治立场和方向,具有全媒体新闻传播知识和能力的应用型、复合型、创新性人才,以及具有全球视野和跨文化传播能力的国际新闻传播人才。”中国新闻传播教育既要具备本土路径和中国意识,通过中国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为新闻传播教育提供厚实的历史实践和文化基础,更要具备国际视野和大同情怀,树立专业能力是国际传播秩序中的“流通货币”观念,借鉴西方新闻传播教育的成功经验,在“本土”与“世界”的文明对话与知识互补中,调整人才培养目标,设置新闻传播专业,建设师资队伍,构建开放、包容、创新的课程体系与知识结构,加强与国际同行的沟通与交流,着力提高学生的“全球意识”和“国际化”观念,与世界文明相沟通,与时代精神相契合,“中国故事”“中国价值”才能真正落地,并引领人类社会发展的未来。

(二)单一型向融合型学科知识结构转型

新文科之“新”,是其知识形态之“新”,学科交叉与知识融合是新文科的重要特征。教育部长陈宝生指出,面对国家需求、时代变革和知识革新的巨大变化,高校教育要着力推进课程内容更新,“及时调整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构建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教育有机融合的课程体系,建设综合性、问题导向、学科交叉的新型课程群”。教育部、中宣部也在有关文件中强调,要健全课程体系,促进跨学科、跨专业、跨院系横向交叉融合,以更新教学内容,培养全媒化复合型新闻传播人才。教育管理层对学科融合反复致意,在于当今时代,学科边界日趋淡化,知识结构优化重组,学科融合激发了知识创新的活力,推动了人类知识体系更新与发展。作为文科中的“工科”,新闻传播学本身就是学科融合、知识创新的产物。新文科教育的核心理念,就是要打破学科与专业、学校与社会、学院与学院之间的壁垒,激活优质资源,通过学科交叉与媒介融合,推动新闻知识结构由单一型向融合型转型,构建具有适应性、个性化和易用性等特征的“学习资源智能推荐模型。”[15]通过校企合作、校政合作、院院合作的方式,探索建立需求导向、产业引领的新闻人才培养新模式,推动中国新闻传播教育改造升级。

(三)讲授型向作品型课堂教学模式转型

新文科之“新”,是教学方式与学习方法之“新”。新闻传播学属于应用性文科,要突出新闻作品在课堂教学中的引领性作用。马克思主义是实践哲学。透过新闻事件的采写与报道,能够打通理论与实践、历史与现实之间的关联,达致将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落地”的目标。在新闻教学中,新闻作品足可成为“新闻价值的认识起点,选题策划的立论起点以及舆论导向的叙述起点。”[16]通过融入老师科研项目和媒体运作,依托老师指导和企业训练,积极探索以作品创作为中心的“任务驱动式”教学方法,创新教学组织形式和课堂教学手段,解决新闻采访的“热点”、“难点”和“痛点”,探寻中国问题的分析方式与解决路径,在“新闻作品”向“新闻产品”的转换过程中,掌握新闻写作的知识、技能和方法及其媒介呈现方式,并凝练问题意识,激发学术想象力,着力培养学生综合应用各种专业知识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实现“教学相长”、讲好中国故事的目标。

(四)廉价型向投入型新闻传播教育转型

新文科之“新”,是技术形态之“新”,智能时代来临是新文科崛起的时代背景。高科技手段在新闻传播领域的广泛应用,互动式、服务式、体验式新闻成为媒体的主要产品,高科技传播能力重構了社会对新闻人才的期待与要求。在智媒时代,必须改变传统文科廉价教育的办学观念,加大教育投入,改善教学条件,加强实验室和教学实践基地建设,培养熟悉现代传播技术,掌握现代新闻传播理论的“双师型”记者,打造适应学生需求的智慧课堂、智慧实验室,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虚拟现实等现代技术在教学中的运用,实施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和个性化的新闻传播教育,为学生构造智慧学习环境,推动形成“互联网+新闻传播教育”的新形态,才能培养出适应智媒时代的全媒型高能记者,才能在技术日新月异的时代“讲好”中国故事。

五、结语

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高等教育需要担当时代自觉、民族自觉、学术自觉和文化自觉的历史使命,“不断使教育同党和国家事业发展要求相适应、同人民群众期待相契合、同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相匹配。”[17]新闻传播学因其特殊地位,在“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构建中国形象的新文科建设格局中,位于前沿与中心位置。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新闻舆论工作,或主持会议,或深入一线,对加强和改进新闻舆论工作进行指导,提出了一系列契合时代特点的新思想、新论断和新要求,形成了系统完整、具有鲜明时代特色的新闻舆论思想,为做好新形势下新闻舆论工作提供了理论指导。新文科背景下的新闻传播教育,应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关于新闻舆论工作论述为科学指南,全面落实习近平新闻人才思想,推动习近平新闻舆论思想“进学术、进学科、进课程、进培训、进教材”,将思想引领力转化为磅礴的教育、学术生产力,为党的新闻事业培养“讲好中国故事”的合格人才。

参考文献:

[1]王兆璟.新文科建设与教育学的时代变革.[J].西北师大学报(社科版),2019(5).

[2]白贵,杨强.“新文科”背景下新闻传播教育的新形势与新进路[J].出版广角,2019(9).

[3]吴岩.加强新文科建设  培养新时代新闻传播人才[J].中国编辑,2019(2).

[4]习近平.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

[5]白岩松.新闻人,你急需会写故事[EB/OL].2019-08-18.https://wenku.baidu.com/view/29189aa92cc58bd63186bddb.html.

[6]张毓强,黄珊.中国:何以“故事”以及如何“故事”——关于新时代的中国与中国故事的对话[J].对外传播, 2019(3).

[7]李军林,阳海洪.大屋顶思维:中国新闻教育思想的起源路径[J].当代传播,2014(3).

[8](加)罗伯特·哈克特,赵月枝.维系民主?西方政治与新闻客观性(修订版)[M].沈荟,周雨,译.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0.

[9]中共中央宣传部新闻局.习近平总书记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重要讲话精神学习辅助材料[M].北京:学习出版社,2016.

[10]李捷.坚持政治家办报  确保党刊始终姓党[EB/OL].2019-08-20.

http://media.people.com.cn/n1/2017/0216/c14677-29086052.html.

[11]李丁,肖焕宇.全媒体型体育新闻人才专业素质评估指标研究[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15(2).

[12]张俊宗.新文科:四个维度的解读[J].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5).

[13]马东景,李杰.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伦理价值[J].湖南科技大学学报(社科版),2019(4).

[14]习近平.携手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在“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开幕式上的演讲[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15]张进良,叶求财.大数据视阈下学习资源智能推荐模型建构[J].湖南科技大学学报(社科版),2019(4).

[16]劉涛.全媒体时代新闻人才培养新路径:新闻采写能力提升的“五维互动”教学理念与主题实践创新[N].中国教育报,2017-05-25.

[17]习近平.习近平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  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N].人民日报,2018-09-11.

作者简介:阳海洪(1969—),男,汉族,湖南冷水江人,湖南工业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教授,湖南省文化创意产业研究中心湖南工业大学基地副主任,硕士研究生导师,研究方向为新闻史论和影视文化。

荣光宗(1965—),男,汉族,湖南攸县人,湖南工业大学商学院教授,湖南工业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副所长,硕士生研究导师,研究方向为高等教育学和高等教育社会学。

(责任编辑:薛耀晗)

基金项目:2019年湖南工业大学教育教学改革与研究项目 “建设新文科 推动我校文科专业综合改革” (编号:2019WT04);2019年湖南省普通高等学校教学改革研究项目“地方高校新文科建设研究与实践——以湖南工业大学为例”

猜你喜欢
文科人才教育
国外教育奇趣
人才云
题解教育『三问』
求学·文科版2019年6、7期合刊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豆文科作品
忘不了的人才之策
留住人才要走心
“人才争夺战”
孙文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