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推进课程思政的必要性及价值体现

2019-01-02 09:00凌晓青陈丽鸿
西部学刊 2019年19期
关键词:育人思政政治

凌晓青 陈丽鸿

摘要:课程思政理念提出的背景包括市场经济影响大学生的思想、信息技术的应用冲击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等。实施课程思政有助于突破教育主体的非全员性、教育过程的断裂性、教育途径的单一性等高校思政教育困境,其价值在于顺应高校教育理念的变革、完善高校育人模式、丰富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及激发教育者的责任意识。

关键词:课程思政;思想政治教育;协同育人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CN61-1487-(2019)19-0076-03

当前,社会多元价值交织、渗透,对大学生有着广泛影响,高等教育不仅要发挥多学科优势,还需要实施知识传授和价值引领相结合的“课程思政”。“课程思政”是高校在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的基础上,在“立德树人”理念的指引下,把学科资源、专业资源和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的育人观。课程思政的目的在于激发每位教师立德树人的主体意识,充分发挥每门课程的育人功能。深入研究高校課程思政提出的背景,探索其价值,是推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发展和落实课程思政的前提条件。

一、课程思政理念提出的背景

21世纪,中国进入了工业、商业、信息和科学教育的大发展期,国家经济建设蒸蒸日上,社会安定祥和,人民生活和谐幸福,物质文明大力发展,需要有相应的精神文明建设与之相协调。高校青年朝气蓬勃、思想积极,是国家未来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因此,对大学生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使其坚定正确的政治立场、增强责任意识、增长学业能力是高校的责任。面对市场经济发展、信息技术应用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有识之士呼吁回归教育的本质,课程思政理念的提出正是对此的回应。

(一)市场经济对大学生思想的影响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推动了中国经济和社会的进步,市场经济的利益机制激发了人们劳动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但不乏有人在市场经济竞争下滋生出拜金主义、实用主义、功利主义的思想。拜金主义,曾被马克思批判为:“它把坚贞变成背叛,把爱变成恨,把恨变成爱,把德行变成恶行,把恶行变成德行,把奴隶变成主人,把主人变成奴隶,把愚蠢变成明智,把明智变成愚蠢”[1]36。一些大学生受拜金主义、实用主义、功利主义的影响,把读书、学习的目的狭隘地定位在“获取文凭,取得就业敲门砖”上,忘记大学生服务社会、振兴民族的使命和担当。要端正大学生学习态度,培养新时代的合格人才,应加强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课程思政就是要把思想政治教育贯彻到高校教育教学全过程,开创我国高等教育的新局面。

(二)信息技术的应用冲击思想政治教育效果

新时代,电子通信技术和互联网技术的发展推动了微时代的到来,自媒体具有信息量大、查询便捷、更新速度快等诸多优点。现今的大学生是伴随网络成长起来的一代人,APP是他们链接世界的一个入口,他们能够更快、更多地获取教育资源,开阔认识问题的思路,促进学生智力的发育。然而,网络是一把双刃剑,西方利用网络传播的快速性、广受众性、高渗透性等特点、打着“人权”“自由”的幌子颠倒是非,混淆视听,冲击我国的主流价值观,传播西方普世价值观,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造成了冲击。因此,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效果,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贯穿于学校教育教学的全过程,培养学生树立民族自尊心、自豪感,坚定“四个自信”,指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需要拓展思想政治教育的途径,课程思政应承担这一责任,加强知识传授和价值引领相结合,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功能。

(三)教育本质的呼唤

新中国成立后,国家工业化建设对专业人才数量和质量有很大的需求,高等教育形成专业逐步细化的教育格局,工具理性倾向不断凸显,高校一度出现思想政治教育课被忽视、思想政治工作被边缘化的态势。教育的本质是育人,不仅要对受教育者进行专业技术和生存之道的传授,更要使受教育者获得情感、意志、道德、政治方面的提升。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2]高等教育要在传授专业知识的同时,更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来引领学生思想,塑造学生品格。课程思政要求专业课教师要与思政理论课教师同向同行,共同承担“立德树人”的职责,充分挖掘每门课程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让学生在专业课程学习的过程中提升个人的思想道德素养,树立正确的三观。

二、课程思政有助于突破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困境

改革开放40多年来,高等教育得到了巨大的发展和进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师资力量、教学方法以及互联网运用上都得到很大的改善和改进,但是也不可避免地出现了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教育主体的非全员性

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思政课教师是思想政治工作的中坚力量,“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关键在教师,关键在发挥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3]立德树人是每一个教育工作者的职责。当前在高校除了思政课教师,思想政治教育主体主要包括学工队伍和团学组织。由于专职思政教育主体数量不足,生均比比较大,占高校教师队伍大多数的专任教师的思想政治教育作用没有发挥出来,思想政治教育难以覆盖全体学生和整个教育过程。有些专业课教师政治素养缺失,政治理论水平较低,缺少政治敏感性,看待问题比较片面,缺少课程价值引领意识,无法承担起立德树人的责任。还有一部分专业课教师育德意识不强,只把教学工作视为谋生的手段,缺乏育德的激情,只教书不育人,没有把“育人”视为自己的权利和责任,影响着高校整体的育人效果不佳。

(二)教育过程的断裂性

毛泽东曾经指出:“思想政治工作, 各个部门都要负责任。”[4]226高校育人是一个教育、管理、服务全方位的育人活动。现今世界新知识、新事物层出不穷,大学生作为一个庞大的受教育群体,充满激情与朝气,但是他们阅历浅、情绪易波动,需要在思想意识和理想信念上进行教育引导,仅仅依靠班主任、辅导员、思政课教师课堂内外的说教是远远不够的。专业课教师和通识课教师不仅要有扎实的学识,更要具备有效传播知识的技能,秉承立德树人的责任,主动挖掘课程中所蕴含的育人资源,在教学中融入育人元素,推进育人工作,做到课程育人、专业育人、实践育人。然而有些通识课和专业课教师上课铃响上讲台,下课铃响出教室,课堂上仅限于知识的传播,不挖掘所教课程的育人资源,忽视学科精神和信念对学生思想的鼓舞。有的老师课后很少甚至从未利用微信、QQ等媒介进行基本的人文关怀,更不要说与学生进行情感的交流,导致育人过程出现断层,育人效果不明显。

(三)教育途径的单一性

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指出:“共产党人不屑于隐瞒自己的观点和意图。”[5]66新时代,中国高校人才培养目标就是为社会主义事业培养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高校对学生的培养不仅要夯实学生的专业基础,更要在培养过程中筑牢其理想信念,使学生提升改造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的能力。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有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两种途径。显性教育即学校开设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是系统地开展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引导学生树立正确“三观”的课程,对于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起引领作用。但是由于大学生思维活跃,创新意识和个性化欲求不断提高,亟待拓展思想政治教育途径。以课程为依托,充分挖掘专业课和通识课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将课程知识背后的逻辑、精神和价值加以很好地阐述,实现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既旗帜鲜明又润物无声,坚持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就成为新时代呼唤的育人方式。

三、课程思政建设的价值体现

课程思政理念的提出是高校教育思想的发展和变革,课程思政的建设是马克思主义联系和发展的哲学思想在高校育人方面运用的理论成果,具有现实意义。

(一)顺应高校教育理念的变革

思想是行为的先导,理论是行动的指南。社会主义制度建立以来,我国一直把“人的全面发展”作为教育的追求目标。新时代高等教育的目标是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培养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新时代,社会的发展对人才的需求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人综合素质的要求比以往任何一个时期都高,高校肩负着传播知识、培养人才的使命。人才的培养不仅要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基础,还要有健全的人格,丰富的情感,高尚的情操。“为谁培养人?如何培养人?培养什么样的人?”是教育的根本问题,课程思政育人理念的提出顺应了新时代高校教育理念的变革,是对这个根本问题的回答。

(二)完善高校育人模式

課程思政是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本质理论在教育教学中的实践,是尊重人的成长和成才规律所必经的教育和教化,改变了多年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单纯依靠思政课教师育人的“孤岛”状态,让全体教师对国家政策与国际政治形势有所知晓,并在思想上做到正确的站位,主张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征,以思路清晰、重点突出、聚焦热点的方式探索适合学校发展的正确的育人理念和育人方式。课程思政从课堂教学到课外实践,从考试考查到毕业设计,均被作为首要教育和教学目标加以规划,做到以点带线,以线带面,360度育人,使高校育人模式得到扩展。

(三)丰富思想政治教育资源

高校教师的职责是教书育人,高校课程思政理念的提出和落实有助于丰富和扩展了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马克思指出:“自然科学是一切知识的基础。”[6]208大学生既需要科学知识武装,还需要党的创新理论指导。科技的进步彰显出人的“类特性”和“类本质”,然而科学的发展呼唤与之相匹配的实事求是、不畏艰险、勤于思考、甘于奉献的科学精神和科学工作者为社会发展、人类和平和世界进步而服务的科学情怀。恩格斯指出:“科学越是毫无顾忌和大公无私,它就越符合工人的利益和愿望。”[7]258。我国高校是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关于自然界、人类社会和思维发展的一般规律的科学。高校根据研究对象及其自身性质,将专业划分为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但专业的划分并没有改变学科育人的功能。课程思政强调挖掘课程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丰富了思想政治教育的资源,使得科技发展下的德育反思成为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

(四)激发教育者的责任意识

恩格斯曾经强调:“一个民族要想站在科学的最高峰,就一刻也不能没有理论思维。”[8]875教育是一种有意识的以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为目标的社会活动,教育的发展不能只是出于功利和实用的目的,更是要帮助受教育者朝着社会要求的方向成长。李克强总理说过,“教师是国家大厦的‘基石,也是我们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关键力量。”[9]新时代的高校教师掌握课程思政的育人理念就是要在传播知识的同时牢记课程育人的使命,为人师者,传授知识,塑造灵魂,在教育活动中发挥主导作用,在传授专业知识过程中启迪学生正确的理论思维方式,向学生传播科学精神,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并指导他们明确本专业学习的历史使命。

参考文献:

[1](德)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

[2]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  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人民日报,2016-12-09.

[3]陈宝生.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N].人民日报,2019-04-23.

[4]毛泽东.毛泽东文集(第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

[5](德)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6](德)马克思.机器、自然力和科学的应用[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8.

[7](德)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8](德)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9]李克强.教师是知识的传播者、文明的传承者[N].新京报新媒体,2015-09-09.

作者简介:凌晓青(1975—),女,汉族,山西太原人,单位为北京林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主要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

陈丽鸿(1963—),女,汉族,北京市人,硕士研究生导师,北京林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

(责任编辑:冯小卫)

猜你喜欢
育人思政政治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讲政治”绝不能只是“讲讲”
思政课“需求侧”
“政治攀附”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政治不纯”
政治不过硬,必定不可靠——政治体检不能含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