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精准扶贫可持续发展策略研究

2019-01-02 01:37毕小韵
山西农经 2019年21期
关键词:精准扶贫可持续发展旅游

毕小韵

摘 要:在研究旅游扶贫的基础上,分析了旅游精准扶贫现状与不足。结合影响精准扶贫长效机制实施的影响因素,从提升居民能力、合理开发资源、融合发展目标3个层面,探讨了旅游精准扶贫可持续发展的策略。

关键词:旅游;精准扶贫;可持续发展

文章编号:1004-7026(2019)21-0030-02         中国图书分类号:F323.8;F592.7        文献标志码:A

近年来,我国脱贫攻坚战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根据国家旅游局和国务院扶贫办的预测,到2020年,中国将通过发展旅游带动约1 200万贫困人口脱贫,占总贫困人数的17%。

1  研究背景

旅游扶贫(PPT:Pro-Poor Tourism)是英国专家在1999年提出的概念,意指“有利于贫困人口发展的旅游”,其核心是使贫困人口获得更多的发展机会。

目前,国内研究成果集中在旅游扶贫的发展模式、政策环境和开展效应,以及某些地区旅游扶贫的具体实施工作。国内学者对我国精准扶贫战略部署下扶贫效果持续性研究不多,研究成果不够深入和全面。因此,进行旅游精准扶贫可持续发展策略研究具有很强的必要性。

2  旅游精准扶贫现状与不足

随着乡村旅游呈“井喷式”增长,据文化和旅游部统计,2017年我国乡村旅游营业总收入超7 400亿元,占国内旅游总收入的16.2%。2018年上半年,全国乡村旅游收入达7 700亿元,占国内旅游总收入的31.4%。国家旅游局发布的《全国乡村旅游扶贫观测报告》显示:2015年乡村旅游带来的农民人均收入,占农民人均年总收入的39.4%;通过乡村旅游脱贫人数达264万人,占全国脱贫总人数的18.3%。

乡村为旅游业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旅游业为乡村振兴注入了蓬勃生机。乡村旅游业成为贫困地区实现脱贫的支柱产业,旅游精准扶贫事业取得了突出成就。与此同时,一些深层次问题逐渐凸显。

2.1  贫困人口的参与缺乏持续性动力

旅游精准扶贫的可持续性发展,关键在于帮助贫困人口长期参与和受益。

从参与渠道上看,受扶对象主要通过交换旅游资源和个体劳动获取报酬。其中,旅游资源补偿大多是一次性行为,人们无法从中持续获利。当贫困人口从事旅游就业、旅游创业、旅游周边产业时,又受到行业季节性、自身综合能力和周边产业环境等因素的影响。

从受益结果来看,部分地区把旅游精准扶贫的侧重点放在了产业发展上,扶贫工作与旅游开发未能同向而行,使贫困人口徘徊在利益链的底端。这导致受扶对象产生消极情绪,使其对通过旅游产业脱贫缺乏长期信心和持续参与的动力[1]。

2.2  旅游资源的开发缺少发展性规划

我国贫困人口分布与少数民族聚居区域高度重叠。这些地区往往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有效利用和保护当地的自然与人文资源是旅游精准扶贫保持可持续性发展的重要依据。不少地方政府、旅游管理部门和旅游企业急功近利,无节制地开发自然资源,造成了对生态不可逆的损害,贫困人口的少量获益远远不能补偿其生活环境质量标准降低带来的损失。同时,对文化资源采用粗放式的管理模式,为迎合消费市场的流行风向,人为地放大、扭曲传统文化,或者照搬照抄其他地区的传统文化,加剧了本地人文资源的异化和消亡[2]。

2.3  旅游精准扶贫各主体间的目标差异长期存在

旅游精准扶贫主体包括政府、旅游企业、贫困人口、旅游者等,各主体之间存在一定的目标差异。我国政府的目的是为人民谋福利,实现共同富裕。一些地方政府盲目追求区域脱贫速度,忽视了宏观上的可持续性发展。旅游企业为实现短期经济利益,大量雇佣外来专业人员,将本地贫困人口排除在产业发展的受益之外。贫困人口希望在尽量不改变生活方式的前提下实现脱贫致富,懒于改变现状,容易陷入“等、靠、要”的思想,自发经营旅游项目或主动进行旅游就业的意愿不强烈。旅游者的目的是获得良好旅行体验,贫困地区基础条件差,配套设施不完备,难以保持对旅游者的持续吸引力。这些目标差异长期存在,限制了旅游精准扶贫事业可持续发展。

3  旅游精准扶贫可持续发展策略研究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脱贫攻坚一定要扭住精准,更要注重提高脱贫效果的可持续性。”在消灭绝对贫困的收官阶段,各级政府应将帮扶手段由开发式转向保障式,将建设方向由突破型转向稳定型,将关注重点由求速度转向保质量,从以下方面推进旅游精准扶贫的长效机制实施。

3.1  依托职业教育,激发贫困人口的内生动力

教育缺失导致贫困人口缺乏基本的职业能力和社会能力,无法深度参与旅游发展。一些旅游资源丰富的地区,可在贯彻落实高职扩招等国家决策部署的同时,由当地政府精准选择具备培养基础和带动能力的贫困人口,定向进入高职院校旅游等相关专业学习。对完成学业并返回原地区创业就业的人员,实行一系列鼓励政策,如减免学杂费、发放奖学金、帮助制定脱贫计划、设置带动就业奖励等。通过学习训练,贫困人口提升了专业技能,拓展了职业发展空间。而旅游行业的培养帮助贫困人员开阔了眼界,激发其参与旅游精准扶贫的内生动力[3]。

3.2  合理开发资源,坚持绿色发展理念

一是重视贫困地区旅游项目的前期规划工作,充分调研当地居民开发意愿和参与程度。结合专家诊断,精准制定资源开发的等级评定标准,分类分级地实施重点开发、保护性开发和禁止开发策略。二是加大对已批建旅游项目的监管力度,采取有效措施保障资源的完整性和独立性。建设观光类项目时,禁止人工灭减或引入物种,保护自然区域的生态平衡。建设民俗体验类项目时,禁止商业化元素和外来文化过度侵蚀本土文化。三是加大对资源保护工作的宣传力度,引导旅游者自觉形成环保意识,避免旅游行为对当地资源造成污染。

3.3  发挥政府主导作用,推动各主体融合发展

政府是旅游精准扶贫各主体间的主导力量。首先,应加大旅游配套设施的资金投入,完善交通运输条件和扩充旅游接待能力,使贫困地区的生存环境和旅游吸引物得到改善和增加。其次,应加强对旅游企业的管理。一方面激励和引导外来旅游企业主动承担贫困地区的社会责任,创设使贫困人口持续收益的经营模式。另一方面由政府出资,创办以扶贫为主的本地旅游企业,委托、指导贫困人员经营管理,帮助其深度参与旅游精准扶贫全过程。三是制定均衡利益分配的规章制度。健全旅游产业效益分红制度,实施税收调节政策,确保贫困人口分享旅游发展带来的经济利益。

参考文献:

[1]陈绍友,王方富.旅游精准扶贫的关键环节与推进方略[J].重庆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3):95-104.

[2]张颖.旅游地东道主居民旅游经济发展成果分享机制研究[J].四川旅游学院学报,2019(5):73-76.

[3]何彪,朱连心,李会琴.多主体参与旅游精准扶贫行为逻辑和参与模式——基于价值共创视角[J].社會科学家,2019(6):90-96.

猜你喜欢
精准扶贫可持续发展旅游
旅游
中小家族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对策研究
全球资源治理中的中国角色与愿景
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的可持续发展
“精准扶贫”视角下的高校资助育人工作
出国旅游的42个表达
户外旅游十件贴身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