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设教学情境 构建高效课堂

2019-01-02 01:36邹丽丽
教育·综合视线 2019年12期
关键词:创设教材情境

邹丽丽

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说:“教师要有意识地去建立能够唤起学生心理状态、观念、情感、动机,并激发他们行动的外部环境。”基于这样的认识,在课堂教学中创设情境就显得尤为重要。情境教学模式就是指教师根据教学内容,运用生动的语言,借助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创设学生所熟悉的生活情境,使学生产生身临其境的感受。在道德与法治的课堂教学中,我们就应该创设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以此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学习能力。

走进生活:接地气的教学情境

学习来源于生活,也是为了更好地生活。在创设教学情境的过程中,要选择与学生生活息息相关的内容,把学生带到那个情境中去,这样的课堂情境才能让学生有一种亲切感、熟悉感。作为道德与法治课教师,要时刻关注学生的生活,了解他们的兴趣爱好;在基于对学生生活了解的前提下,结合教材内容设计教学情境。只有创设跟学生生活相关的情境;才能唤醒学生的情感意识,学生在积极的情感中才会有所作为,才会学有所成。

例如,在统编版二年级下册《我的环保小搭档》这一课的教学时,笔者就创设了带学生旅游的环节,其间有模拟买卖物品的情境:货物柜、收银台,扩音器里不停地播放着广告,此时老师充当营业员招揽着顾客。简单的舞台布置,老师生动的表演一下子就把学生带到了生活中,学生感到一切都那么熟悉,就会自然而然地充当消费者的角色。而在买卖物品的过程中,通过判断辨别环保物品,学生进一步增强了环保意识。这个买卖场景是学生在生活中经常遇到的,他们也常去购物;当课堂中再现这一情景时,就点燃了学生学习的热情,他们会自觉进入情境,参与其中,在不知不觉中,学生就树立起了购买环保物品的意识。

英国哲学家维特根斯坦经说:“我贴在地面而行,不在云端跳舞。”每个教师要贴地而行,学生才能在云端舞蹈。没有联系生活而创设的教学情境,是“假大空”的,是不实在的。道德与法治课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只有让学生真正融入那个场景中,才能有效地帮助学生解决实際问题。

运用插图:情趣化的教材情境

统编版教材《道德与法治》上有许多情境插图,尤其是低年级教材,每一课的图画都非常多,俨然成了绘本。有时教师要创设一个情境去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不必挖空心思地想内容,不妨利用好这些现有的教材内容。教材上的插图都十分有趣,生动地讲述着一个个故事。学生打开书本,很快就被这色彩斑斓的画面吸引了。教师要抓住学生的这个兴趣点,把这些插图转换成情境,将二维的画面立体起来。教师适时地创设故事情境,恰当引导,让学生不再单纯地看画面;要想方设法地带领学生真正走入到这个故事中去,鼓励他们化作故事中的角色去演绎这些故事情节。此时此刻,学生的兴趣就会被充分点燃,他们会与绘本故事中的人物同呼吸、共命运。

例如,在统编版一年级下册第3课《我不拖拉》的教学时,笔者就很好地利用了课本上的绘本“拖拉鸟”这个故事。在朗读并辨析绘本主人公拖拉鸟的言行举止后,笔者带来一些道具:几棵树木代表了一片森林,几个栩栩如生的鸟类头饰,一下子就把孩子们带到了故事情境中。学生们乐此不疲地表演着,已经把自己融入角色。特别到最后,笔者还继续引导学生续编这个故事,让他们即兴表演“第二年冬天,拖拉鸟会干什么”。在引领学生走进课本所设置的情境中,他们的表现非常出彩,已不是用第三者的眼光去看待一个故事,而是以主人公自居去告诉别人该怎么做。一旦进入了角色扮演,学生的道德修养、价值判断和情感意志就会自然而然地形成。

启发思维:有价值的问题情境

“问题”是学生探究的方向与动力,是学生学习新知的源头。在道德与法治课的教学中,教师应当把学生置身于问题情境中,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会学习、建构新知、提高思维能力。教师要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联系生活实际,创设学生感兴趣的、与学习新知有密切联系的情境,以此激发学生的思维,使学生在体验中感悟。

例如,统编版教材一年级上册《我想和你们一起玩》一课,是“我们在一起”这个主题单元的第一课,这个单元是教会学生如何处理好集体与个人的关系,同学之间该如何相处。在教学这一课时,教师就可以和学生一起参与到游戏的情境中去,甚至故意不按照游戏规则去玩,并抛出问题:“你觉得我该怎么做呢?”“玩了好多遍,我一直输,我要退出游戏。”在游戏的过程中,教师有意识地追问一些问题,不断地启发学生,鼓励学生参与回应,逐步引导学生在这个情境中去应对、去思考。学生在游戏中的表现就能很好地说明问题,从而引发老师下一部分教学内容的安排。因此,教师在课前一定要对教材进行深入的分析,创设的问题情境应该与学生的实际认知相结合,与即将学习的新知能自然地衔接过渡,这样富有启发式的情境创设更有利于学生思维判断力的提升。

动手实践:游戏化的活动情境

道德与法治课不是单纯的说教类课程。如果教师在课堂中一味地说教,那么学生只能被动地接受。因此,教师应该充分调动起每一位学生的兴趣,让他们在一个个活动化的情境中自觉主动地学习。心理学研究表明:“智慧出于手指尖。”告诉知识只能一知半解,而让学生亲身实践就能知其所以然了。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当尽可能地引导学生动手实践,在学习过程中,让学生的手、眼、脑、口等多种感官共同参与。这不仅能够调动学生的兴趣,更重要的是掌握了知识,提升了自身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意识,学生的探索能力也得到进一步提高。

例如,在统编版二年级下册《我的环保小搭档》这一课的教学时,当学生有了环保的意识后,知道了哪些物品和好习惯可以成为环保小搭档后,笔者就马上创设了制作笔帽这个活动情境。这个活动设计,有效调动了学生的兴趣。学生兴致盎然地制作,无形之中提高了学生的动手制作能力,更重要的是增强了学生的环保意识,让每一个学生都感受到了环保并不是喊喊口号,而是要落实到行动中去的,而且要从身边的每一件小事做起,人人都可以争当环保小卫士。

情境创设需要注意的问题

无论是哪一种情境教学设计,教师都应该积极引导学生参与其中,让每个学生在情境中陶冶情操,净化心灵,规范行为,提升意识,使得每一个情境活动都为学生的身心健康服务。但在实际进行情境化教学过程中,我们还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才能使得整个教学具有实效性。

情境教学的真实化 美国教育家布郎认为:“学习的环境应该放在真实问题的背景中,使它对学生有意义。”在教学过程中,要追求真实性情境。所谓真实性情境,就是现实中真实存在的情景和环境,以此作为教学实例。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创设的情境要给学生一种真实的画面感,让学生觉得自己真实地生活在这个情境中,而不是在扮演一种角色。当教师有意创设一个教学环境时,所准备的道具,所营造的气氛,提出的任何一个问题,都要无限接近真实,不留任何雕琢的痕迹。我们要让学生自然而然地进入到那个情境中,真实地演绎自己的生活,切忌脱离生活实际去创设一些“假活动”。

情境教学的连续化 实际教学中,我们往往会看到一些虎头蛇尾的情境创设。为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教师创设了情境导入,然而一旦切入正题,对于在情境过程中遗留的问题就完全抛诸脑后,往往造成课堂导入和主题教学的脱节。有些教师会带着一些卡通人物,比如乐乐猴、乖乖兔、创创鼠等进入到教学情境中,有的是让这些小动物和孩子们一起竞赛,有的是这些小动物遇到了困难请孩子们帮忙;但是很多时候,这些小动物的情境引入都没有做到一以贯之,往往在课堂的后半程就把他们给忘却了。纵观整个课堂,孩子的兴趣是被教师激发了,但课堂情境的连续性往往会破坏,这样虎头蛇尾的情境活动是无效的。只有具有连续性的情境设计,学生才会自始至终地进入角色中去,才会产生真情实感。

情境材料的典型化 在情境內容的选择上,教师要结合教育教学主题、学生的发展阶段、学生的关注点和心理需求,精心选取适切的材料,选取典型材料去吸引学生,培养学生参与的兴趣,诱发学生积极思维。有些典型材料不仅内容丰富,而且容易理解,易使学生产生探究事物的心理活动,使学生能够自觉地深入到教材中,主动探究事物发展的结果,切实起到了激趣明理的效果。一些来源于学生生活实际的问题就具有典型性,完全可以活化为教材,教师就应该带领学生一起探讨研究,并帮助他们解决问题。

笔者认为,多样的情境教学犹如一股春风,温暖学生的心田;多样的情境教学宛如前进的火车,开启学生新的旅程。在道德与法治课的教学中,每一位教师都应当根据课堂教学目标,围绕学生的生活实际,不断地发掘鲜活的教育教学资源,运用不同的手段创设具有针对性的情境活动,以情唤情,以情激趣,以情悟理,不断地刺激学生的感官,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得每一个学生都能产生较深的情感认同和学习热情。

(作者单位:江苏省无锡市新区第一实验学校)

猜你喜欢
创设教材情境
教材精读
情境—建构—深化—反思
创设未来
学理审思:真实情境写作之中考命题
“教、学、评”一体化视域下问题串创设的实践
画好运动情境图——解决追击与相遇问题
“简约数学”创设简约课堂
源于教材,高于教材
创设可操作得区域环境
感悟三角形的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