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跨境电商》课程目标的设置需结合学生需求、岗位需求和专业特色。基于此,运用访谈、观察法分析现有课程目标存在的问题,提出商务英语专业开设的跨境电商课程应以培养初级岗位人员、中级岗位人员为目标,以培养学生的职业适应性为目标。
关键词:商务英语;跨境电商;课程目标;需求;职业适应性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1-7836(2019)12-0044-04
引言
2015年,李克强总理首次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制定“互联网+”行动计划,鼓励以互联网带动传统产业的发展,这成为商务英语专业开设《跨境电商》课程的有利契机。同时,经济的发展带来人才需求的变化,理论研究型人才不再是社会需求的重点,全国多数本科高校都面临应用型转型。因此,如何培养适应时代发展的人才、解决毕业生的就业难题,就成为众多专家和学者探讨的热点。《跨境电商》课程最初以高职高专院校的实践类性质出现,当本科院校开设同名课程时,对该课程的教学目标进行了平移,忽略了学生的主体性差异,也忽略了所在专业的特色。
王立非指出,商务英语专业的学科定位是培养能够使用英语从事经济、贸易、营销等工作的复合型人才[1]。文秋芳认为,应用型人才是毕业后直接在企事业单位就业的学生[2]。根据泰勒的课程论框架,课程是人才培养方案的起点,而课程目标又是课程的起点[3],因此,廓清《跨境电商》的课程目标就显得相当重要。本文将从需求分析和专业特色角度探讨商务英语专业《跨境电商》課程目标的设置问题。
1研究现状与问题评述
1.1需求分析研究现状
需求分析(Need Analysis)的概念由Hutchinson &Waters 提出,一般包括学习者需求和社会需求两个方面[4—7]。早在20世纪70年代,就有学者从需求分析的角度出发,要求大纲设计者关注学生对理念和功能的理解而不是字词结构的掌握[8—9]。Aleksandra Malicka et al (2017)重点关注岗位需求即社会需求,收集了对酒店接待专家和新手的三次观察和十次半结构式采访,采用质性分析方法,研究酒店接待工作中的语言运用,为课程任务的设置、难度和顺序安排提供启发[10]。
国内关注需求分析的研究也为数不少。朱吉梅(2014)调查了多所本科院校的情况,通过分析实证数据发现英语教学中普遍存在对需求分析关注不足的状况,建议教师加强理论学习,以理论指导教学实践[11]。蒋艳、马武林(2013)就课程、师资、教材形式和授课形式对学生展开调查,调查结果有效指导了大学英语高级阶段的课程设置[12]。祝珣、马文静 (2014)通过对非英语专业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发现学生对课程目标、内容等方面的要求存在较大差异[7]。
1.2跨境电商研究现状
由于国内电商的蓬勃发展,《跨境电商》作为一门新兴课程率先起步。截至目前,《跨境电商》课程研究可归结为以下几个方面:
(1)聚焦宏观层面,强调校企合作,创新创业。赵颖(2018)指出,要在“双创”背景下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从氛围和政策上给予支持,促进人才培养目标的转型[13]。薛玉香(2018)认为应该加强“校地合作”,立足地方发展。该理念是高校应用型转型观念的延伸[14]。何宏庆(2018)关注到“人才培养方案模糊”等问题,提出跨境电商人才的培养应该与金融相结合的构想[15]。崔艳姬、安丰存(2018)认为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从而服务民族地区[16]。
(2)鼓励个性化需求,关注学生因素。向红梅(2017)提出以“互联网+双创”的模式培养跨境电商个性化人才,利用大数据的便利,防止千人一面[17]。卢冬君(2014)对顶岗实习生进行了抽样量化研究,关注学生的自我效能感和负面情绪,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学生的呼声[18]。于雪茹(2018)从课堂组织角度讨论了如何提高学习效果的问题[19]。
(3)完全从社会需求和用人单位角度出发,培养规格与学生需求脱节。钟飞燕(2018)认为要以岗位需求为出发点,优化课程设置,做到“精准对接”[20]。
现有研究表明,跨境电商作为一个新兴产业已经引起人们的重视,相关论文为下一步研究提供了借鉴。然而,《跨境电商》作为商务英语专业的一门课程,其课程目标并未与该专业的定位和学生需求建立必要的联系,教学效果无法保证。同时,在制定课程目标时,鲜有学者关注学生需求。本文聚焦商务英语专业本科生的《跨境电商》课程目标,重点解决以下问题:一是现有课程目标与需求之间的矛盾是什么?二是商务英语本科生《跨境电商》课程的目标是什么?
2研究设计
本文以西北某高校商务英语专业2013级学生为研究对象,通过访谈、观察和就业状况等实证数据,分析《跨境电商》课程目标存在的问题并尝试提出对策。该校2012年开始开设商务英语专业,为了顺应时代和经济发展,2016年开始为该专业大三学生开设《跨境电商》课程。课程目标为:掌握跨境电商行业相关的词汇和表达;掌握跨境电商相关的商务和贸易知识;学会实际操作技能;实现跨文化沟通,解决售后服务沟通问题。该课程目标与高职高专相关课程的目标具有同质性。课程模式为理论授课与顶岗实习相结合。理论讲授部分在学校课堂上进行,理论授课结束后,学生被派往深圳参加顶岗实习。研究方法为访谈和观察分析法。访谈时间安排在三个节点:理论授课前、理论授课后和顶岗实习后。每次每个学生的访谈都在40分钟到1个小时。访谈形式为半结构式的,即研究者随时可能根据情况需要调整访谈提纲[21]。课堂观察主要是理论课堂的观察。理论授课前,学生最初对该门课程兴趣很高,毕业后却并未选择跨境电商相关工作。本文的受访者是经过筛选后留下的。
3结果与讨论
根据深度访谈和课堂观察情况,目前的《跨境电商》课程的目标设置与学生需求之间存在三个方面的矛盾。需求理论认为,“教育者一定要了解学习者的目标需求和学习需求,并在课程设置时尽量满足这两种需求。”[22—23]
3.1语言基本功培养目标与工作岗位不使用外语之间的矛盾
根据《商英国标》,商务英语具有双重教学目标[24]:一是“教会学生国际商务中所需要使用的英语(商务英语)”;二是“教会学生用英语去从事国际商务”(王立非,2015)[25]。在此背景下,《跨境电商》课程的理论授课环节以英语作为工作语言,要求学生掌握相关的术语、词汇,并能够用英语进行网上沟通。这是教师和学生对跨境电商业务的传统认知。顶岗实习环节,学生发现“说来说去就那几句英语”(林林)。而更多的时候,“他们根本就不用英语”(梅梅),学生认为他们学的专业知识根本没有用上。因为没有语言门槛,学生们觉得这并不是为他们专业“量身定做”的岗位。“我本来怀有很大的期待来的。” (梅梅)他们希望可以在实际工作岗位上历练一下自己,巩固一下英语基本功,因此,当发现每个专业的人都可以做电商时,心理预期和现实发生冲突。
3.2掌握专门技能目标与岗位职责单一之间的矛盾
六名学生完成了理论学习和顶岗实习两个环节后,三个未选择跨境电商工作,三个毕业后去了另外的跨境电商公司。他们在谈到跨境电商的工作性质时,毫不掩饰自己的失望情绪。认为跨境电商这份工作什么人都可以做,没有专业区分度,无法体现他们的价值。他们在顶岗实习时,有的在亚马逊、Wish这样的大电商平台工作,有的在国内不知名的小平台工作。工作职责都是店铺管理,是属于跨境电商经营的范畴。当被问到具体的工作职责时,林林甚至有点懊恼:“我在亚马逊店铺,其实就是淘宝店,每天就是负责刷单,看评论,上产品,搞促销……”“就是干杂活啊!什么搬箱子之类的重活男生女生都要干。”(杉杉) 除了与专业关系不大外,跨境电商公司给学生赋予的岗位职责比较单一,技术含量低,与高职高专学生所获得的岗位相同。“太单一了,每天都是干一样的活。每天的工作就是这些事情,学不到新东西。压力倒是很小的。”(冰冰)对于商务英语本科生来说,他们并不喜欢压力太小的工作,他们需要有挑战的工作,希望能够有上升空间。有的学生大概半个月后就做到了公司最优秀的等级,在公司里没有人能比得上,因此这些学生认为他们的同事都很笨、不动脑。因为电商主要就是开发新产品,一个产品卖不好了,头脑灵活的学生就会观察什么卖得好,赶紧也上新产品,而那些每天死守着旧产品的人,业绩自然不好。因此,有意从事这个岗位的学生毕业后就会换一个大公司,希望接触有挑战性的工作,期待上升空间,这是商务英语专业学生的主要需求。然而,目前社会上的跨境电商岗位主要是低端岗位,与学生期待的岗位职责和工作环境、工作性质相违背。“公司没有自己的产品,就是大杂烩,到处搜罗产品,多而杂。”(冰冰)顶岗实习之前,学生都觉得跨境电商工作是很“高大上”的,实际工作经历让他们对这份工作的性质有了更加深入的认识,也发现了自己的期待与现实之间的落差。
3.3跨文化沟通需求与“不与人接触”之间的矛盾
商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之一是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这不仅要求学生具有扎实的语言基本功,同时也对学生的思辨能力、跨文化能力和随机应变能力都有较高的要求。与此同时,学生也具有强烈的交际需求,希望能够在交际互动中得到認可、获得成长、提升自我。《跨境电商》课程是隶属于商务英语专业的一门专业选修课,其课程目标应与商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一致,从局部服务于商务英语专业的整体培养方案。因此,跨文化沟通能力是《跨境电商》理论授课的一个章节。学生在顶岗实习时,由于岗位的限制,并未获得与人沟通的机会。“跨境电商通过网络线上平台卖东西,不需要跟客户见面或者沟通。”(林林)而学生真实的期待是做传统贸易,与客户面对面地沟通。林林毕业后找到了一份传统贸易的工作,主要工作内容就是维护老客户,去国外市场定期拜访他们,顺便开发新客户。当被问及他是否喜欢现在的工作时,他很自豪地回答:“当然啦!”
由此可见,目前商务英语专业的《跨境电商》课程目标与学生需求之间存在着矛盾。整体而言,学生认为跨境电商从事的工作类型单一、难度较小,不与人接触,专业知识用不上,没有上升空间。这与工作缺乏挑战带来的价值感缺失有关,其根本原因在于设置课程目标时未考虑学生因素。
4商务英语本科生《跨境电商》课程的目标
重新确立课程目标不仅要关注学生的需求和用人单位的需求,还需关注跨境电商行业本身的特征。总体而言,跨境电商的人才需求分为三个层次:初级岗位、中级岗位和高级岗位。目前,跨境电商行业具有巨大的人才需求缺口,该缺口的绝大部分是指初级岗位缺口。学生顶岗实习所做的客户服务和“网络推广”等工作都属于初级岗位。中级岗位则包括“市场运营管理”“采购与供应链管理”“国际结算管理”[26]。市场运营岗位所需的知识和能力要求包括市场营销和跨文化沟通等方面。这些知识和能力是商务英语专业课《市场营销》《国际营销》和《跨文化商务沟通》等课程所涵盖的。国际结算管理需要的知识与商务英语专业《单证操作》《进出口业务模拟》两门课程的专业知识重合。不难看出,商务英语本科生的课程设置与跨境电商行业的中级岗位职责相吻合。部分在顶岗实习后选择继续从事跨境电商行业的学生说:“因为还没有参透里面的方法,还想继续学。”(默默)“水很深,路很广,值得探索。” (明明)学生在没有深入了解这份工作的时候,觉得日常工作很机械化,很简单,但是入行之后才发现每天遇到的问题都是新的,需要学习的东西还很多,都很具有挑战性。在顶岗实习之后,正式入职不久,杉杉的工作就发生了变化。他开始从事亚马逊运营,主要负责产品的上架和销售,与顶岗实习内容基本一致,又包含了一些学校课程中所涉及的电子商务、邮件回复等(内容),也有一些营销理论的应用,所以他觉得学到的东西还是挺多的。
显而易见,商务英语专业本科生的《跨境电商》课程目标的问题不在于是否应该培养学生的语言基本功、相关从业技能和跨文化交际能力,而应注意将课程目标与跨境电商岗位需求的层次性相结合。
(1)语言基本功依然是第一位的,掌握行业英语及地道表达,掌握跨文化沟通技能。首先,《跨境电商》课程是商务英语专业的课程。 《商务英语专业本科质量国家标准》明确规定,在商英专业课程体系中,英语知识和技能模块占比为50%—60%。同时建议,学生英语基础较差的二三本院校将英语知识模块占比提高到60%—70%[27]。《跨境电商》课程作为商务英语专业的选修课程,其课程目标应与专业目标保持一致。其次,从行业需求来看,跨境电商行业需要客服沟通以及能够进行跨文化沟通的营销人员。从学生需求来看,学生需要拥有从基础领域向上晋升的通道,语言能力会成为他们上升的阶梯。
(2)了解跨境电商行业从业标准、基本要求。跨境电商的行业从业标准属于商务知识和技能模块。这不仅是商务英语本科生的专业要求,也是学生需求的一部分,为学生提供进入跨境电商行业的门槛。
(3)培养学生的职业适应性。跨境电商是一个新兴行业,平台越来越多,每个平台的规则和要求各不相同,平台本身也会随着时代发展不断升级,更改规则。与此同时,如今的商务英语专业的毕业生都是90后甚至00后,他们更加自我,不会抱定一份工作干一生的思想。因此,“授之以渔”比“授之以鱼”更加重要。学生需要掌握的是跨境电商的基本流程,具备跨境电商行业所需的基本素养,能够在经过简单培训的基础上迅速适应新岗位,就是《跨境电商》课程的重要目标。《跨境电商》是一门综合性较强的课程,进入该行业的中级岗位即须融汇商务英语专业所学的多门专业知识。但它不是培养商务英语专业应用型人才的唯一途径。它的出现对商务英语专业的学生而言是多了一个新选择,是增加了一个新的就业途径。
结束语
课程目标是课程的方向和起点,科学合理的目标对课程设置至关重要。商务英语专业本科生的《跨境电商》课程目标有别于高职类同类课程的目标。本科跨境电商人才的培养应注意“工具性”和“人文性”的有机结合[28]。本文从需求分析和专业特色的角度出发,考查分析了学生需求、行业需求以及商务英语专业本身的特征,发现二者与原本制定的课程目标有所偏离。从学生需求来看,本文采用深度访谈和观察法,发现学生期待与课程目标存在几个矛盾。从行业需求来看,跨境电商巨大的人才缺口是初级人才。因此,商务英语本科生的《跨境电商》课程目标应分层设置:第一层次掌握跨境电商行业基本技能,满足该领域初级岗位需求,与其他非本科类人员无异;第二层次掌握英语技能、具备跨文化沟通能力,并且掌握商务知识、营销知识和跨境结算等方面的知识,满足该领域中级岗位需求。需要指出的是,第一层次和第二层次的最终目标都是为了培养学生的职业适应性,应对在快速发展的经济社会中人员流动和岗位切换频繁的状况。
参考文献:
[1]王立非.商务外语的学科内涵与发展路径分析[J].外语界,2011(6).
[2]文秋芳.英语类专业实践多元人才观面临的挑战与对策[J].外语教学与研究,2014(1).文秋芳.产出导向法的中国特色[J].中国外语,2017(5).
[3]文秋芳.大学英语面临的挑战和对策:课程论视角[J].外语教学与研究,2012(3).
[4]Widdowson H.G. 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s: Criteria for Course Design[M].New York: Newbury House, 1981.
[5]Dudley-Evans T. & St John M. Developments in 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s: A Multi-disciplinary Approach[M].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8.
[6]束定芳,陈素燕.宁波诺丁汉大学英语教学的成功经验对我国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启发[J].外语界,2009(6):23—30.
[7]祝珣,马文静.课程设置的学习者需求分析——基于大学公共英语课程的研究[J].外語界,2014(6).
[8]Munby J. Communicative syllabus design.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78.
[9]Wilkins D. Notional syllabuses.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76.
[10]Aleksandra Malicka et al. From needs analysis to task design: Insights from an 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s context[J].Language Teaching Research, 2017.
[11]朱吉梅.本科院校英语教学中的需求分析调查[J].山东外语教学,2014(5).
[12]蒋艳,马武林.新世纪大学英语后续课程设置研究(二)[J].外语电化教育,2013(7).
[13]赵颖.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理念转变与策略调整[J].中国高校科技,2018(11):94—96.
[14]薛玉香.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人才培养的困境与突破——基于校地合作的视角[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8,38(30):3—5.
[15]何宏庆.互联网金融背景下高校复合型金融人才培养探究[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8,38(30):14—16.
[16]崔艳姬,安丰存.民族地区高校多语复合型商务英语人才培养研究[J].延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5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