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亮
来自教学与医疗的调查数据显示,小学三年级和四年级正成为近视眼高发的年龄段。作业多、长时间看电子屏幕、缺少户外运动和其他不正确的生活习惯,正在把孩子们变成“小四眼”。对此,社会各界正在采取措施,正在形成从立法层面解决这一问题。
“三年级近视现象”
进入2019年4月,杭州各学校开始普查学生视力。不少三年级学生家长发现,进入三年级后,孩子的视力就掉得很快。一位四年级班主任拿到孩子的视力反馈表之后说:“班上有四分之一学生的视力都下降了,全班双眼都是5.3的只剩一两个。班里戴上眼镜的孩子占了五分之二。”
这位班主任介绍:“戴眼镜的孩子一半以上是在去年三年级结束后的暑假开始配了眼镜;一学期后,度数普遍加深。”
为什么这么多孩子都是在三四年级开始加重呢?袁老师是杭州市江干区一所公办小学教师,她说:“一般来说,低段升中段,中段升高段都是孩子视力变动最大的时期。比如,从三年级开始,增设了科学及英语两门学科学习,从作业量来说,的确会多一些。但是我们都会要求晚上9点前要全部做完,这对三年级学生来说应该是问题不大的。但是中段升高段,升学压力更明显,也会出现一个视力下降的高峰期。”
杭州一所公办小学班主任黄老师说:“除了看书,现在电子产品也对学生视力影响很大。三年级开始,孩子的自我意识开始觉醒,有的孩子甚至会躲在被窝玩游戏,这对视力的影响极大。”黄老师希望,家长多带孩子出去运动。到了五年级视力还是非常好的孩子,往往经常参加户外运动。
为了让孩子们的眼睛更加明亮,杭州澎博小学为孩子们设计了一些大课间室内游戏。比如,挑小棒、翻花绳、抓石子儿、跳绳、踢毽子、乒乓球等,这些室内活动在阴雨天也能进行,可以帮助孩子进行眼球调节肌放松,保护视力。
杭州上城区一所公办小学班主任就和任课教师进行了约定:不拖堂,下课让孩子走出教室活动、远望。这位班主任动员全班家长推荐预防近视的好办法,方法五花八门,有家长推荐坐姿矫正器;有家长提出“不要放了学就急着把孩子从这个培训班带到那个培训班。多带孩子去参加户外运动,‘放松眼睛才是最重要的。”
屏幕光源是重要诱因
山东省平湖市一年两次对中小学生视力进行普查的最新数据显示:初中九年级学生近视率高为89%,八年级为75%,七年级为68%,六年级为54%,小学五年级为42%,四级年为35%,三年级为24%,二年级为16%,一年级为6%,且同一个年级中,女生的近视率明显高于男生,如九年级同学中,男生近视率为83%,女同学则高达92%。
当地一位校长表示,孩子们在学校每天都要盯着看的屏幕,目前没有使用标准。投影仪、电子白板、教学一体机……随着教育信息化的普及,这些多媒体教学设备已广泛应用于中小学校课堂教学。相比以前单一的板书形式,多媒体教学更形象直观,使上课变得更轻松有趣。但这些多媒体设备如果使用不当,则可能对学生的视力造成损伤。有学生反映,很容易造成眼睛疲劳。
学龄儿童每天在学校的时间为8至10个小时,在学校大量使用多媒体教学的情况下,视力一定会受到影响。近年来,已有不少媒体报道过教学投影仪不当使用导致学生近视的事件。大量资料显示,中小学生在学习环境中与10年前的用眼环境相比,最大的变化就是大量使用电子产品。各种机构对近视率的统计显示,小学生近视率超过四成,初高中生的近视率已超过七成,中国青少年近视率高居世界第一。
据北京同仁医院眼科中心主任王宁利介绍:人的角膜表面有一层泪膜,正常人每4到6秒眨眼一次,泪膜破裂时间大于10秒,如果双眼长时间紧盯电子屏幕,眨眼和眼睛活动次数就会减少,导致泪膜不完整不均匀,角膜表面失去滋润和保护,就会造成眼睛干澀疲劳,如果连续看20分钟多媒体显示屏,眨眼次数和泪膜破裂时间会远低于平均值,长期下去,成为近视眼的概率大大增加。
2016年至2017年学年度,北京市中小学生视力不良检出率为58.6%,中小学生视力下降趋势呈低龄化,自2007年以来小学一年级视力低下检出率每年都在30%以上,最高的一年是2010年,接近40%。
孩子看屏幕过多,可能是视力变差的一个重要原因——这是北京市市政协委员、市青联常委姜海琳提出的观点。她已在北京市两会上提出提案,希望制订中小学校内屏幕使用标准,尽最大努力降低现代化设备对孩子们视力的损害。
姜海琳说:投影仪、电子白板、教学一体机……目前北京市各小学的多媒体覆盖率已经达到100%,但大多数教室没有配备专门的遮光帘、部分设备疏于维护、亮度不达标,不符合视觉生理的要求。不稳定的显示设备上闪烁不定的画面会增加眼睛的负担。在多媒体设备使用过程中也没有相应的使用环境标准,有时教室窗户大开,屏幕上白茫茫一片,这样的光源环境,后排或侧边的孩子要看清楚很费力,孩子们每天从早到晚接连五六节课都要盯着屏幕去学习,这是孩子近视的一大诱因。
她首先委托一位老师在学校进行调查,发现从一年级到六年级,学生的近视率呈现逐年增长的情况,而且一、二年级的“小眼镜”也越来越多。姜海琳又让自己的孩子在同学中进行了调研,发现中学“小眼镜”普遍在30%至40%之间。
姜海琳又陆续与家长聊起孩子视力问题。“大家都有一肚子苦水,其中有位家长提到,孩子从幼儿园开始就长期在学校接触电视或电子屏。”姜海琳说,调查中她发现有的幼儿园会在吃饭、休息等时间用大屏幕播放动画片,有的甚至还要求孩子配备IPAD,每周都设置IPAD操作课程。而到了小学、中学,在学校基本都用多媒体教学。
“孩子使用电脑、平板、手机等电子产品,在家里家长还能够限制时长,在学校谁来监管呢?”姜海琳把调查的重点放在了中小学多媒体设备的使用上。
姜海琳走访了北京市多所中小学,得到的结果不容乐观。所有受访老师都表示班级上有多媒体设备,会在课堂教学中使用幻灯片等,使用时间长短则根据课程内容以及教师习惯而定,有的整堂课显示屏根本不关,而且课间休息也不关闭,以方便下节课继续使用。学校也没有关于多媒体设备使用时长的要求,都是各科教师自行其是。教师也喜欢使用多媒体课件配合教学,在作业讲评、复习总结的时候比黑板更直观,省去了写板书的时间。
“除了教学,学校的通知、大会、广播等也会通过多媒体显示屏传递,有的学校低年级还在午间给孩子放动画片。几乎每节课都要用多媒体设备。”姜海琳说,有些学校甚至把IPAD当成教学用具,在平板上教学、留作业。
姜海琳说:“看屏幕过多,就像相机镜头长期不保养会脏污一样。白天对着屏幕上课学习,晚上回家对着手机和电脑完成各项家庭作业,现代化教学的手段如果不加以规范,有可能是以孩子们的眼睛为代价。”
姜海琳通过调研发现:目前学校多媒体设备使用上,存在不能控制多媒体设备使用时长、多媒体设备没有统一的操作规范和电子作业过多等三大问题。
姜海琳向北京市政协提交了《关于规范小学生教学中多媒体设备使用标准、保护青少年视力的提案》,建议政府教育部门尽快出台分年级、分学科的校园内使用多媒体教学设备使用规范,比如,给设备上设置单日使用超时自动阻断功能,不同年级、不同学科对多媒体课件以及投影设备的亮度、分辨率、对比度、使用环境等制订规范。规定字号大小、背景图片颜色。适当减少多媒体的使用时间和频次,多媒体应处于辅助地位,使孩子们的眼睛有舒缓的时间。
政府及社会需共同努力
数据显示,从医学角度看,1970年,中国16岁至18岁的青少年中,只有33%近视。而现在却约有80%近视,部分城市比例更高。这些近视的青少年中有20%高度近视,即远于16厘米的物体看不清楚。上升比例最快是小学生,目前有四成以上的小学生出现近视,而对之对应,美国及德国这个年龄段孩子近视率却还不到10%。
中华医学会眼科学分会眼视光学组委员、浙二眼科中心视光部主任倪海龙,也关注到“三年级”问题。他说:“近视的判断并不是以视力为唯一判断标准的,最重要的是检查验光度数,这是确认近视的性质和程度的重要标准。有时候所谓的视力不良或视力低下,并不等同于近视。因为有的视力下降是由远视、散光等原因造成的,还有可能是短时间内过度疲劳造成的,本身是不是真正近视,还需要到专业的场所去进行屈光检查后再判定。”
他建議:应该帮助孩子提高学习效率,保证孩子每天有2小时的户外活动时间。并引导他们形成正确的书写阅读姿势。
北京市教委已表示,将积极推动多媒体课件制作及投影设备相关标准的实施。中国教育装备行业协会已组织专家开展相关研究,制定《教室多媒体教学卫生要求》等相关标准,待标准出台后,将积极指导全市各中小学校认真贯彻落实。
2018年8月30日,教育部、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等8部门联合印发《综合防控儿童青少年近视实施方案》,提出了到2030年我国6岁儿童近视率控制在3%左右的目标,将青少年儿童近视防控工作、总体近视率和体质健康状况纳入政府绩效考核指标,严禁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单纯以学生考试成绩和学校升学率考核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征求意见稿明确了综合防控目标:到2023年,力争实现全国儿童青少年总体近视率在2018年的基础上每年降低0.5个百分点以上,近视高发省份每年降低1个百分点以上。 到2030年,实现全国儿童青少年新发近视率明显下降,儿童青少年视力健康整体水平显著提升,6岁儿童近视率控制在3%左右,小学生近视率下降到38%以下,初中生近视率下降到60%以下,高中生近视率下降到70%以下,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达标优秀率达25%以上。
预防青少年儿童近视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政府及全社会需共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