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璇 马蕾
关键词:“双十一”;电商平台;对策
基金项目:大学生科研与创业行动计划项目(编号:201810011050)
中图分类号:F724.6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8年10月30日
“双十一”购物狂欢节起源于2009年,如今已经成为中国网购的标志性事件,也是中国消费者最盛大的购物狂欢节,同时也是全社会的消费高峰时点。
“双十一”诞生于阿里巴巴,2009年9月份阿里电商团队谋划做一个购物节,可以让网民每年一次购物狂欢。电商团队经过讨论发现,11月份比较适合做一个购物节,因为11月全国大部分地区由秋入冬,消费者需要采购一大批生活用品,诸如衣物、鞋子、被子等等。另外,历数全年,只有11月没有大的节假日,购物节可以给人一个缓解放松的契机。锁定11月后,阿里团队就开始确定日子,但11月没有合适的节日,搜遍国内和国外,发现国外有个光棍节,在每年11月11日,由于“1111”比较好记,阿里自家的购物节就定在了这一天了。
淘宝网第一年的“双十一”只有27个品牌参加,但销售额却达到了5,200万元,比平时的淘宝商城销售额还要多。而且由于低估了消费者的参与水平上,使得物流供应链压力过大,出现爆仓事件。这次活动的成功,使得阿里团队坚定了将电商购物狂欢节办下去的决心。
到了2010年,第二个淘宝“双十一”,参与商家达到150家,日交易额突破9亿元,再次刷新记录。2011年,参与的品牌多达2,000多个,日交易额突破50亿元。2012年淘宝商城联合商家开展各种活动,派送红包、满减优惠等等,再次在全网营造一种机不可失,时不再来,错过等一年的氛围,当日消费额直接突破百亿元大关,逼近200亿元。2013年,淘宝“双十一”营销手段的运用越来越成熟,除了提前派送红包和领取优惠券以外,还将商品的价格提前公布,方便买家选购。2014年,淘宝客户端开始给手机用户提供优惠,用手机下单更便宜,这又进一步促进了全民手机购物消费的热潮,推动了移动商务的快速发展。2016年淘宝“双十一”当天交易额已经超1,207亿元。2017年淘宝“双十一”的销售额是1,682亿元。淘宝“双十一”发展到了今天,其客户虽然还是以年轻人为主,但是已经不仅仅局限于年轻人了,“双十一”购物狂欢节已经成为90%的网络用户参与的活动。
“双十一”起源于阿里,是淘宝的节日营销策略,但是几乎所有的电商品牌都纷纷加入“双十一”购物狂欢节,如京东、苏宁易购、国美商城等。按原则来说,“双十一”已经与淘宝捆绑在一起,其他电商平台作为竞争者没有必要参与,因为这样相当于给淘宝的活动造势,给淘宝带来流量。但现实却恰恰相反,如今几乎所有电商平台都在参与和推动“双十一”购物狂欢节。如,京东有“1111全球好物节”,当当2018年已率先打出“同价1111”,其他各大垂直细分电商近年来“双十一”也都参与其中。下面从社会学角度给出分析:
(一)“双十一”率先为网购设置了消费议程。节庆是在特定的日期内,以特定的主题活动、约定俗成的仪式,形成的社会群体活动。传统节庆日均在一年中重要的时间节点,或是耕作交替时段,或是特殊的时令节点,或是特殊的纪念日。在世界范围内,每个文化群体都有自己独特节庆活动,东方文化有春节、端午节、中秋节,西方文化有圣诞节,部落社会也有自己独特的节日。而每到一个节日,人们都会约定做相应的“议程”。
淘宝率先运作的“双十一”首开了网络购物节先河,自诞生以来,经过阿里的大力运营,加上国内外媒体的报道和关注,已经形成了强大的“双十一”影响力,形成了中国特色的购物节,也成功为消费者设置了消费议程——提示消费者在每年11月11日这天,所有商家均会推出大幅度折扣,消费者应该在这个时段出手购物最划算。在这种情况下,其他电子商务平台、线下实体已经没有能力再造一个“网购节”了,因为一种类型的节日不可能有两个。因此,其他电商平台只能加入,希望从“双十一”事件营销中获得利润。
(二)“双十一”形成约定俗成的消费仪式和文化。社会学家涂尔干曾提出过一个对理解“双十一”这种购物狂欢极具启发意义的概念——“集体欢腾”。在氏族生活中,在特定的时期,人们会结束分散劳作的生活状态,集中到某一地点举行特定儀式;群体聚集在一起狂欢,一起做同样的事情,拥有同样的情绪。欢腾让人感受到平等,涂尔干认为宗教便诞生于这种欢腾,群体在欢腾中建立了共同的认知,从而成为一个融洽的集体。
购物狂欢节和这种“集体欢腾”有异曲同工之处。购物狂欢节是全民购物的欢腾,商家在特定时间点创造活动节点,带动人们疯狂购物,无论是“双十一”,还是欧美国家的“黑色星期五”都是一种购物的欢腾。
通过消费议程的设置,当购物狂欢节到来时,网民无需媒介的触发,就可以自动参与到狂欢之中,人们的购物欲望在社会情绪热潮的裹挟下高涨起来,自发参与到网购这场集体狂欢之中。
从2009年首次“双十一”活动至今,已有9年时间。“双十一”已不是阿里电商一家的购物狂欢节,各大电商品牌也纷纷加入。在这里我们采取简化的对策模型分析,提出以下假设条件:
(1)假设只有两个参与主体,即电商A和电商B。
(2)假设电商A和电商B都符合“理由经济人”的假说,以追求自身最大利益为准则。
(3)假设电商A和电商B在作出行为决策之前互不知晓对方动向,即双方同时行动相互独立。
(4)为了便于计算和理解,在综合考虑经济因素、社会因素等条件下,将电商A和电商B的效用量化。
在是否参与 “双十一”活动这个事件中,电商A和电商B分别面临着两种策略选择,电商A:参与或者不参与;电商B:参与或者不参与。电商A和电商B的策略选择存在以下四种情况:
(1)电商A和电商B都不参与活动,得到的效用分别用X来表示。这里的效用包括成交量、利润、网络流量等各种收益的总和。双方都不参加活动,代表了平时没有促销的情况。
(2)电商A和电商B都参与活动,得到的效用分别用Y来表示,这里Y>X,表示双方都参与“双十一”活动,比都不参加“双十一”活动的情况(1)能够给电商平台带来更大的效用。
(3)电商A参与活动,电商B不参与活动,则電商A得到的效用以U来表示,电商B得到的效用以L来表示。这里U>L,表示参与“双十一”活动的电商,得到的效用要大于不参加“双十一”活动的电商。与情况(2)相比,电商A少了竞争者电商B的优势下,电商A得到的效用比在情况(2)中得到的效用更大,即U>Y,与情况(1)相比,电商B的市场份额被竞争者电商A瓜分了,电商B得到的效用比在情况(1)中得到的效用更小,即L<X。
(4)电商A不参与活动,电商B参与活动。这种情况和上面的情况(3)正好相反。
注意到电商A和电商B的效用,有这样的关系L<X<Y<U。
将这4种情况做成表格,如表1所示。(表1)
对表1建立的模型进行分析,得出电商A和电商B的策略选择:
(1)电商A的策略选择:若电商B采取参与策略,电商A参与得到的效用Y大于电商A不参与得到的效用L;若电商B采取不参与策略,电商A参与得到的效用U大于电商A不参与得到的效用X;所以对于电商A来说,不管电商B采取何种策略,电商A的最佳策略都是参与。
(2)电商B的策略选择:若电商A采取参与策略,电商B参与得到的效用Y大于电商B不参与得到的效用L;若电商A采取不参与策略,电商B参与得到的效用U大于电商B不参与得到的效用X。所以,对于电商B来说,不管电商A采取何种策略,电商B的最佳策略都是参与。
从上述分析可看出,电商A和电商B在追求效用最大化的目的下,都会选择参与策略。由此扩展到多个电商平台也是如此。这就从经济学角度,解释了各大电商平台纷纷参加“双十一”网络购物节的原因。
虽然各大电商平台均有自己专属的购物节,京东有“6.18”、国美有“4.18”、唯品会有“撒娇节”等。但在消费者面对的信息量越来越大,注意力越来越有限的今天,这些购物节都没有形成如同“双十一”这样的影响力。并且“双十一”具有的首因效应,它所形成的购物议程、文化、仪式、情绪欢腾已经融入消费者的社会文化心理地图。而其他各式各样的购物节反而让消费者形成免疫,这反而更加凸显了“双十一”这样一个超级购物议程。
从经济学角度分析,理性的电商平台应对的策略,不应该是反对“双十一”购物狂欢节,因为这样对自身利益的追求起着反作用,其他电商平台的思路应该是参与“双十一”,一是借用这个现成的流量;二是给淘宝分流。要做到给淘宝分流,有下面三种思路:
(一)品类竞争,单点突破。淘宝作为综合性电商平台,几乎涵盖了所有的品类。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淘宝每个品类都做得比同行好,比如,在3C领域京东和苏宁易购就很有优势,在图书领域当当网和亚马逊也很有优势。所以,建议京东等电商平台,可以寻找一个自己的优势品类,集中促销——在这一品类上优惠力度大于淘宝,做到该品类全网最低价。这一策略就是单点突破,往往比全面品类的促销要好。
(二)拉长时间,提早抢流。淘宝通过“双十一”当天促销,来实现眼球效应,从而实现冲动消费。作为其他电商平台,在“双十一”当天采取竞争策略显然不现实。最好的办法是提前拉长促销时间,将消费者的需求提前满足,这样当其到了“双十一”当天的时候,消费需求自然会锐减。比如,京东推出的“好物节”概念,促销时间也从11月1日拉长到11月12日,比淘宝网提前了十天促销。
(三)联合多家电商平台共同合作。现在的电商格局是阿里一家独大,而其他几家则实力相差很大。对抗淘宝“双十一”,哪怕用上前面的两种策略,其实也很难起到大的效果。所以,最好的办法是,多家电商平台联合起来,形成合作联盟。然后,联盟成员拿出各自的优势品类来促销。而且提前拉长促销时间,使得用户提前消耗需求。这样,各家电商平台才能在“双十一”大战中提高自己的收益。
主要参考文献:
[1]朱烨.“双十一全球购物节”的繁华与迷思——大众狂欢理论视角下电商造节的冷思考[J].艺术科技,2017.30(6).
[2]王丽莹.电子商务背景下创新型网络营销方式研究——以淘宝双十一为例[J].经营管理者,2016(30).
[3]惠书岳.从传播学角度看淘宝“双十一”现象[J].现代视听,2015(1).
[4]黄湘宜.从“淘宝双十一活动”谈谈马云的“文化传媒帝国”[J].传播力研究,2018(8).
[5]黎志成,刘枚莲.电子商务环境下的消费者行为研究[J].中国管理科学,2002(6).
[6]张维迎.博弈论与经济信息学[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