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种豆模式的演变、发展与育种对策*

2019-01-02 05:27梁建秋吴海英于晓波曾召琼冯世友张明荣
大豆科技 2018年6期
关键词:新品种四川高产

梁建秋,吴海英,于晓波,曾召琼,王 嘉,冯 军,冯世友,张明荣

(南充市农业科学院大豆研究所,四川 南充 637000)

耕作制度、种植模式、种植方式是历史发展的产物,与不同历史时期的粮食供给、市场需求、劳动力状况、技术水平、政府决策等密切相关,因此深入分析当前和未来的耕作制度、种植模式、种植方式的变化与发展方向,并针对性地开展新品种培育、新技术研发,对促进农业发展、产业升级具有重要的意义。

四川大豆生产在2000年以来得到较快发展,至2013年全省大豆播种面积扩大到44.25万hm2。但面临农村劳动力严重缺乏、新时期现代农业转型升级发展,传统的生产方式和技术已经不能适应大豆生产的快速发展的需要。就此,文中系统分析了四川大豆不同历史时期大豆的种植模式、种植方式,以及在面对现代农业转型升级发展情况下对四川大豆育种方向与育种重点进行了商榷,为新时期推动四川大豆新品种培育、新技术研发及大豆产业发展指明方向。

1 四川种豆模式的演变与发展

1.1 大豆零散种植时期

二十世纪七十至九十年代,即1970—1999年,四川为了解决人民的温饱和畜牧业饲料难题,种植模式以粮饲为主体,加之四川是养猪大省,为适应这一现状,四川形成了旱地“麦/玉/苕”一年三熟主体模式,此模式劳动力消耗大[1]。为了既满足农村养猪农户对玉米和红苕的需求,又能种植大豆,大豆种植方式主要是以“麦/玉/苕+豆”模式存在,另外还有田埂豆、地边豆、山坡豆等种植方式。田埂豆、地边豆边际优势强,产量高,深受当时农民青睐。但此段时期大豆种植零散,播种面积小,全省大豆面积仅6.67余万hm2。

1.2 大豆套作模式快速发展时期

二十一世纪初至2013年,是中国农业结构大调整、提质增效时期。随着广大农村中青年劳动力的大量外出,农村劳动力大大减少。由于“麦/玉/苕”模式中的红苕生产用工多、劳动强度大、效益差,同时过去一家一户的养猪业已被大规模集约化生产方式所取代,用于喂猪的红苕种植面积逐年下降,因此红苕快速被投入少、用工少、劳动强度轻、简易节本、效益高的大豆所替换,从而形成了效益高的“麦/玉/豆”主体模式。另外还有幼林间作大豆、稻田秋大豆、春玉米连作秋大豆等多种大豆模式。在那十余年间,大豆与玉米等作物的套种发展迅速,至2011年播种面积扩大到42万hm2[2],2013年全省大豆面积扩大到44.25万hm2,成为中国第五大大豆主产省份,套作大豆模式在四川得到快速应用与发展。

1.3 大豆间套作与单作模式并行发展时期

2014—2025年是中国农业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升级发展时期。由于玉米套作大豆技术难度大,劳动强度较大,加之农村劳动力逐步减少,玉豆套作模式面积出现显著下降态势,其中表现最突出的是川北地区大豆产区90%以上被轻简高效的油-豆、麦-豆新两熟制大豆净作模式所替代。与此同时,生产方式也在发生重大转变,当前种植大户、专业合作社、龙头企业规模种植经营大豆逐渐显现,成为当前及未来大豆发展的主力军。

1.4 大豆生产规模化标准化专业化是历史发展的必然产物

不难预见,随着中国现代农业进一步转型升级发展,大豆生产规模化标准化专业化是未来农业发展的必然结果。大豆种植方式将以净作模式为主体,间套作模式为补充。种植模式将以油-豆、麦-豆、蚕豆-豆、马铃薯-豆等全程机械化新两熟制模式出现,将形成中国南方丘陵地区玉米-大豆保护性轮作技术体系[3]。

2 新时期四川大豆育种对策

在美国贸易战的推动下、在国内大豆供求尖锐矛盾的迫使下,四川大豆生产同全国一样将迎来快速发展契机,大豆播种面积将继续稳步扩大。针对四川当前及未来大豆生产发展和大豆产业振兴的需要,必须高起点、高标准、超前意识地制定大豆育种目标。

2.1 广集资源、丰富四川省大豆育种资源基因库

采取多渠道、多形式、设法征集国内外大豆种植资源。特别是要引进一些对育种起重大作用的具有超高产、高蛋白、高光效、高抗病虫等优良性状的资源,同时四川省内各大育种单位要相互引进及交换材料,从而丰富四川大豆育种资源基因库,为四川大豆育种取得历史性突破奠定坚实的材料基础。

2.2 适宜间套作模式种植的耐荫高产高蛋白大豆新品种选育

当前及未来相当长的时期大豆间套作模式仍然是四川大豆主产区南部地区的主要模式之一,大豆种植方式是与玉米间作套种,由于大豆生长在高大的玉米林下,受荫蔽胁迫的影响,因此必须培育出耐荫性好、丰产性突出的大豆新品种才能满足四川间套作模式对大豆品种的要求。

2.3 适宜机械化早熟高产夏大豆新品种选育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城镇化建设的不断推进,农村主要劳动力已外出务工,农村劳动力严重缺乏,传统的人工种植大豆方式费工费时、劳动强度大,机械化播种和收获工作效率高,能够有效缓解农村劳动力严重缺乏的现状,因此,大面积生产上迫切需要适宜机械收获的高产优质大豆品种;当前四川大面积种植的大豆品种贡选一号、南豆12及地方品种还占有相当大的面积,这些品种均属于极晚熟类型,成熟期在10月下旬至11月上旬,由于这段时间常年是低温阴雨寡照,豆籽脱粒难、晾晒难导致种子质量差,加工企业一般不利用,农民自产自消,农民种豆效益不高[4];同时10月中旬至11月上旬又是小春主粮油菜、小麦等作物的高产播期,农事矛盾突出,两季作物茬口衔接困难。因此,四川大豆品种培育应重点放在适宜机械化作业的早熟、高产、高蛋白等优良性状的品种改良上,以满足油-豆等新两熟制及规模化机械化大豆生产对品种特性的要求。

2.4 高度重视高产、高品质育种

近年来,四川省大豆区域试验单产水平2 250~2 700 kg/hm2,大豆单位面积产量不高、比较效益低是制约大豆生产停滞不前的关键。因此,育出高产、超高产大豆新品种,大幅度提高大豆产量和效益,是调动农民种植大豆积极性和实现大豆生产跨越式发展的关键措施。

中国加入WTO后,市场国际化。为了增强大豆新品种的国际竞争力,除了重视高产育种外,还应重视品质育种。四川地处亚热带,四季分明,在夏、秋季,即大豆生殖生长时期,雨水多、湿度大、昼夜温差小,有利于大豆籽粒中蛋白质的形成和积累,属高蛋白优势生态区域[3],因此为高蛋白新品种选育提供了有利的生态条件;其次,在提高大豆内在品质的同时,应注重大豆外观商品性如深黄色、浅脐、籽粒形好等性状的选择,做到大豆的内在品质和外观商品性的有机结合。因此高度重视大豆高产、高品质育种,实现大豆单产水平和品质的历史性突破,是当前大豆育种工作者迫切而又重要的研究课题。

2.5 加强以抗病、抗虫为中心的多抗绿色大豆新品种的选育

四川及中国南方大豆种植区近年来病虫害日益加重,从而对产量造成了很大的影响,农药的施用不仅成本高、而且与当前的无公害、有机农业理念相违背。因此加强抗豆荚螟、病毒病等病虫为中心的多抗新品种的选育势在必行。只有在抗病虫育种上取得新突破后,大豆产量才能大幅度地提高,大豆品质才能得以保证,形成无农药污染的绿色大豆产业,增强中国大豆在国际上的竞争优势。

2.6 加强专用大豆新品种培育

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大幅度提高,人们的膳食结构已由温饱型转变为营养保健型,对大豆食用产品要求多样化,对豆芽、鲜食大豆、黑大豆、豆浆、豆腐、豆干等专用类型大豆需求量越来越大。

大豆芽是中国的传统优质蔬菜,营养丰富、鲜嫩爽脆、口感佳,是比较理想的蔬菜开发对象。Lee等[5]研究认为小粒豆品种一般具有较高的发芽率、吸水性和豆芽产出量;王慧等[6]认为小粒豆的芽用特性更佳,在营养、产量及经济等各方面都更适宜作为食用芽菜的品种;关于适合做豆芽用的大豆百粒重的报道有12 g以下、11~15 g、小于 l0 g和 12~15 g等[7]。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对鲜食大豆需求也越来越大。鲜食大豆的食用品质和外观品质(商品性)是衡量品种优劣和能否获得较高经济效益的主要因素,鲜食大豆须具有易煮易熟,口感香甜、食之鲜糯,鲜荚外观翠绿,荚大粒壮,粒荚比例高,适宜加工等特性[8]。

黑色大豆营养丰富,具有补肾、养颜、降低胆固醇、软化血管等保健功效,因此黑色大豆备受青睐,需求量越来越大[9]。

豆浆是一种老少皆宜的营养物质,具有降低胆固醇、促进肠道健康、美容养颜等功效,有研究认为适合加工豆浆的大豆品种应该具有百粒重、脂肪含量、蛋白质含量、植酸含量、水溶性蛋白含量较高,而含水量较低的特点[10]。

因此要大力开展小粒豆芽、鲜食大豆、黑色大豆以及适合做豆浆豆腐豆干等专用大豆新品种培育,以满足大豆加工企业的需求和人民生活多样化的需要。

猜你喜欢
新品种四川高产
A gift I treasure
青菜新品种介绍
抗BmNPV家蚕新品种“川抗1号”的育成
小麦高产栽培技术探讨
四川:不只辣,还很甜
几个杏新品种介绍
秋茬蔬菜高产有妙招
超级杂交稻广两优1128高产栽培技术
无公害大葱高产栽培技术
灾后两年新四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