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丽佳,金治安,侯杏桃,王普杰
肠易激综合征(IBS)是一种与排便习惯改变相关的腹痛或腹部不适为主要表现的常见慢性肠道功能紊乱性疾病。IBS的发病机制复杂,胃肠道动力紊乱和感觉异常两大因素被认为在IBS的发生、发展中具有重要意义。同时,近年来多项研究提示,食物不耐受也是IBS的一个重要的致病因素[1-4]。此外,基于血清特异性食物IgG抗体(sIgG)进行的饮食剔除疗法,也被证实是一个IBS的重要辅助治疗方法[5],但是其疗效到底如何及怎样运用于临床存在争议,目前更多的还是药物治疗,食物sIgG检测在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IBS-D)的临床诊疗中没有得到普及就是一个很好的说明。为探讨食物sIgG在IBS-D的临床诊疗中的意义,本研究探讨了基于食物sIgG进行的饮食剔除疗法对IBS-D的治疗作用,以期为IBS的临床治疗提供参考。
1.1 病例资料 选择2015年4月~2016年3月笔者收治的IBS-D患者60例愿意参加本研究,其中男性25例,女性35例,年龄18~54岁,中位年龄32.3岁。IBS-D诊断符合罗马Ⅲ标准[6]:腹痛或腹部不适,每月出现症状不少于3 d,并连续出现3个月,同时合并下述至少2项:(1)排便后腹痛或腹部不适缓解;(2)发作期间同时存在排便频率增加;(3)发作期间有粪便性状(包括外观)的改变。将患者按入组先后顺序编号,采用完全随机化法,按2∶1比例分入试验组(40例)和对照组(20例)。本试验得到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所有患者均对本研究知情同意。
1.2 排除条件 (1)存在消化系统病史(包括炎症性肠病、消化系肿瘤、直肠炎、肛门及肛周疾病),及腹部手术史;(2)患者服用可能会影响本研究结果的其他药物;(3)孕妇及患有能影响肠道功能的疾病,如严重的循环、呼吸及神经系统疾病等;(4)有研究者认为不能参加本研究的其他因素。
1.3 血清食物sIgG检测 收集患者静脉血4 ml,3000转/min离心5 min分离血清,收集于EP管,-60℃冰箱保存,采用酶联免疫试剂法(ELISA)检测14种食物sIgG,包括牛肉、鸡肉、鳕鱼、玉米、螃蟹、鸡蛋、蘑菇、牛奶、猪肉、大米、虾、大豆、西红柿及小麦,试剂盒购自北京海奥基业生物有限公司;采用光谱扫描多功能读数仪(美国Thermo Scientific Varioskan Flash)检测吸光度(OD),结果根据吸光度值进行分级:阴性(-,OD<50 U/ml);轻度敏感(+,50<OD<100 U/ml);中度敏感(++,100<OD<200 U/ml);重度敏感(+++,OD >200 U/ml)。
1.4 治疗方法 对照组进行饮食指导干预治疗,告知患者忌食生冷、辛辣、油炸等刺激性和难消化食物,并对患者进行本病的基本介绍、认知指导,以缓解患者心理压力。试验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实施食物剔除治疗,方法是:告知患者饮食剔除具体事项:(1)若抗体阳性食物种类少,“忌食”所有敏感食物;(2)若抗体阳性食物种类多,则先“忌食”中、重度敏感食物,同时对轻度敏感食物进行“轮替”,并改变烹调方式。两组治疗均持续3个月。
两组纳入试验前告知患者注意事项,同时在知情同意书上签字。
1.5 观察指标 治疗期间,每隔2 w电话随访患者1次;了解是否使用影响胃肠道功能药物(如服用则按脱落处理)以及下列症状情况,同时记录在症状随访表中;(1)大便频率(次/d);(2)腹痛 VAS评分:无痛(0 分);能忍受的疼痛轻微(1~3 分);影响睡眠但尚能忍受的疼痛(4~6分);难忍的强烈疼痛(7~10 分);(3) 腹部不适分级:无症状(1 级);可感觉到,但可耐受(2级);轻微干扰正常活动(3级);影响正常工作(4级);严重影响正常工作(5级);
1.5 统计学方法 应用SSPS 19.0统计软件分析,计数资料以例和百分率表示,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以±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 患者血清食物sIgG检测结果 本组IBS-D患者血清食物sIgG的阳性率较高,达95.00%,其中以轻、中度敏感为主,占86.67%(表1)。各项食物sIgG的阳性率由高到低依次为:螃蟹>大米>鳕鱼>大豆>鸡蛋>小麦>蘑菇>牛奶>虾>牛肉、玉米>西红柿>猪肉、鸡肉(表 2)。
表1 患者血清食物slgG检测结果
表2 各项食物slgG检测结果
2.2 两组治疗效果比较 治疗期间,试验组1例、对照组3例因服用止泻药物而脱落,未计入最后结果分析,结果试验组总计39例,对照组总计17例。结果见表3,治疗3个月后,对照组腹痛VAS评分、腹部不适的评分和大便频率均无显著变化(P>0.05),而试验组腹痛程度及大便频率均有显著改善(P<0.05),但腹部不适评分也无显著变化(P>0.05)。见表3。
表3 两组治疗效果比较
虽然对IBS的发生、发展过程中食物不耐受的致病性已有一定的认识,但具体机制仍不完全清楚[7]。食物不耐受由IgG介导的Ⅲ型过敏反应,其特点多表现为腹痛、腹部不适及大便改变等[8],虽不同于I型速发型过敏反应,然而既往存在食物过敏史者其IBS的患病率明显上升(约40%~70%),表明食物不耐受与I型速发型过敏反应存在相关性[9]。IBS症状的发作与摄入食物种类有关的患者占总IBS患者的约63%[9]。部分研究认为,血清中的食物sIgG抗体可通过结合食物抗原产生大量免疫复合物,沉积在胃肠道导致免疫损伤,临床可表现为长期反复的慢性腹痛及腹泻等[10-11]。
当前临床食物sIgG检测在消化内科门诊运用少之又少,究其原因,很有可能是饮食剔除疗法疗效不确定,食物sIgG检测应用价值有限。本研究结果示,IBS-D患者血清sIgG阳性率高达95.0%,以轻、中度敏感为主,占86.67.0%。其中大米sIgG阳性率较高,与鳕鱼相接近,其可能因素有:地区差异性,一些地区以面食为主,导致其对大米产生sIgG;还可能因本试验样本量较少有关。在食物剔除治疗3个月后,试验组腹痛程度及大便频率均有显著改善(P<0.05),但腹部不适评分无显著变化(P>0.05),表明食物剔除治疗减少腹痛及大便频率有一定效果,但对腹部不适的症状无改善作用,且患者治疗后仍然存在腹痛症状,因此,总体来看饮食剔除治疗疗效一般。这是由于食物不耐受只是IBS-D的众多致病因素的一种,单一的饮食剔除疗法不能完全治愈或控制患者的临床症状。提示饮食剔除疗法只适合作为临床中IBS-D的一种辅助治疗手段,不能替代药物治疗,可能更适合存在中度食物不耐受且腹痛较严重的患者,需要进一步的临床研究论证。
综上所述,基于食物IgG的饮食剔除疗法,对部分IBS-D患者有效,可作为IBS-D的辅助治疗,但不推荐血清sIgG作为IBS-D患者的常规检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