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_刘 山
公共资源交易一头连着政府、一头连着市场,权力集中、资源集中,腐败问题易发、频发,社会关注度高、敏感性强。深化公共资源交易领域“放管服”改革,建设现代化公共资源交易市场体系、实现公共资源要素自由流动、竞争公平有序、有效解决公共资源交易领域质次、价高、周期长的顽疾,推进公共资源交易高质量发展,须用要素市场化配置基础理论为公共资源交易领域“放管服”改革正本清源;坚持问题导向,完善公共资源要素市场化配置机制,实现公共资源要素自由流动。
如何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问题,同样是公共资源交易领域“放管服”改革的核心问题。准确处理好公共资源配置中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是有效破解公共资源交易管理体制机制的根本性问题,是深化公共资源交易领域“放管服”改革必须解决的一个基础性问题。
一是市场决定资源配置是市场经济的本质属性。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是市场经济的本质要求,市场配置资源是最有效率的形式。实践证明,只要实行市场经济体制,就必须尊重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主体地位和决定性作用,其他任何力量都不能代替市场的作用。
二是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是我们党依据改革实践经验的积累和认识深化作出的科学定位。邓小平1992年初在南方谈话中明确指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党的十五大指出,“使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党的十六大指出,“在更大程度上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党的十七大指出,“从制度上更好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党的十八大指出,“更大程度更广范围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指出,“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党的十九大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与“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写入党章,把完善要素市场化配置作为经济体制改革的重点。
三是市场应同样在公共资源配置中发挥决定性作用。公共资源虽然具有非排他性、竞争性和公益性,但归根结底还是属于资源的范畴,是社会资源的一部分,同样应该发挥市场在公共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通过公平竞争的市场化方式进行配置,将公共资源配置给更能发挥资源效率的市场主体,提高公共资源的利用效率。
四是公共资源交易市场应是统一的市场而不应是存在分割的市场。建设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是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着力点;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清理废除妨碍统一市场和公平竞争的各种规定和做法。”这是建设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的内在要求,也是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和公平性的重要举措;公共资源交易市场作为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市场的一般性质与特征,一个成熟的公共资源交易市场体系应该是统一开放、竞争有序、公开透明的,应该在国内形成一个统一的整体,不存在地区分割、部门分割等限制公共资源自由流动的市场分割状态。
五是市场主要依靠市场的动力机制和竞争机制保障公共资源配置效率。市场在公共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主要依靠市场及蕴含于市场的动力机制和竞争机制去保障公共资源的配置效率;公共资源在市场规律、供求规律、价值规律作用下,通过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市场成为公共资源交易配置的决定性力量,保证招标人找到满意的投标人,最终提高公共资源配置的效率和效益。公共资源项目进入公共资源交易中心交易,不等于进场交易的项目实现了市场化配置;在公共资源交易平台交易,也不能简单等同于公共资源要素配置实现市场化。
作为国家宏观调控的主要部门,政府主要是履行好市场监管、宏观调控、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责,核心是正确处理好政府这只有形的手和市场这只无形的手的关系。
一是公共资源配置中应是政府有为和市场有效的统一。在公共资源配置中,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不是要政府无所作为,放任不管,而是要政府坚决把不该管的事项交给市场,最大限度减少对公共资源的直接配置和干预,把交易市场监管作为政府的基本职责,更好作为、主动作为,切实把市场和政府的优势都充分发挥出来。公共资源配置中政府作用和市场作用的发挥,不是你进我退、相互排斥的争夺,而是有机统一、相互补充、相互协调、相互促进的格局,即政府有为和市场有效的统一。
二是交易中心是承担实施精巧、精准的第三方现场监管者的最合适角色。交易中心作为连接政府和市场的桥梁纽带,作为交易活动的组织者、运营者和自律监管者,作为公共资源交易信息和行为的汇聚中枢,进场项目所有的交易活动都发生在交易中心,所有的交易记录在交易中心全程留痕,是见证交易各方主体的“第三只眼”,具有一线监管的天然优势和不可替代的作用,是承担实施精巧、精准的第三方现场监管者的最合适角色,能够第一时间处理交易现场突发事件,及时履行现场监管的职责。
公共资源交易平台整合运行以来,为我国经济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但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变化,公共资源交易管理顶层设计优化难、公共资源要素自由流动难、交易市场竞争公平有序难的问题越来越突出。
关于我国公共资源交易有两部基础法律,一部是2000年生效的《招投标法》,一部是2003年生效的《政府采购法》。“两法”并行是当前我国公共资源交易管理的法律依据和基础制度环境,实施10多年来,对推进公共资源交易的规范化、减少交易活动中的权力滥用、权力寻租等腐败现象,降低政府管理成本、保障建设工程质量、促进经济社会建设发挥了巨大作用。但本属于同一个范畴的公共资源交易活动,却由这两个法律进行调整,其调整范围、宗旨目标几乎相同,但在使用范围、政策目标、采购程序、实施和救济方法等方面差别很大,“两法”及其配套体系存在重叠和冲突。这种“两法”并行的共管格局,难以突破部门利益固化的籓篱,使公共资源交易管理体制机制中不同程度出现政府市场边界模糊、价值取向模糊、监管冲突等先天系统性缺陷,为公共资源交易管理制度建设、监督管理、政策执行和实践操作带来困惑;创新交易管理制度、优化顶层设计陷入“画地为牢”困境,改革创新交易管理体制机制于法无依据,动辄违法、动辄得咎、寸步难行。
我国政府采购制度刚刚走过10多年的历程,与发达国家比较成熟的政府采购制度相比还有较大差距,市场规则不够完善成熟,关注的重点是采购过程,注重程序合规、节资防腐、竞争公平、采购效率,物有所值的原则难以简单植入;同时由于体制上的政出多门、行政监管的分散,地方保护、行业垄断的存在,交易市场壁垒没有打破,全国、各个省市的公共资源交易市场呈现碎片化,资源要素不能上下、左右、自由流动,公共资源要素市场化配置程度不高,经过招投标的产品往往因质次、价高、周期长引人诟病、不尽如人意。2015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建立统一的公共资源交易平台工作方案》(以下简称《工作方案》),提到公共资源交易跨区域流动问题,但没有找到办法。
目前,我国公共资源交易监管是以行业管理部门为主的行政监管和以公管办或公共资源交易监督管理局为主的综合协调监管并存格局,由于监管标准和规则的不统一,无论是分散的行政监管,还是以“打补丁”方式为主的综合协调监管,事前、事中、事后监管无法形成闭合的监管链条。按行业划分监管范围导致形成多头的管理体制,行业主管部门通常是执行、管理、监管“一肩挑”;政府采购中财政部门既担负着政策制定和审批职能,又担负着监督职责,即是运动员又是裁判员,集监督和管理与一体;具有现场监督优势的交易中心无直接处理现场发生的交易风险的职责,现场监管空位,监管不分、管招不分,各自为政、九龙治水、多头管理的弊端仍没有根治。这种治理体系不利于强化公共资源交易领域权力的制约和监督,市场主体难以获得公平公正的市场环境。
全面对标党的十九大精神要求,要抓住完善要素市场化配置这个重点,深化公共资源交易领域“放管服”改革,完善公共资源要素市场化配置机制,建设要素自由流动、竞争公平有序、价格反应灵活的现代公共资源交易市场体系。
坚决破除一切不合时宜的思想观念和体制机制弊端,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篱,吸收人类文明有益成果,加快推动公共资源交易管理国家顶层设计,从适用范围、政策目标、采购程序、实施和监督管理等方面整合“两法”,破解“两法”及其配套体系存在重叠和冲突的问题,统一公共资源交易领域法制,优化顶层设计,国家层面尽快出台公共资源交易监督管理的法律法规,构建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从而使公共资源交易制度改革创新有法可依、有制可依。
稳步推进建立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公共资源交易市场体系,实现资源要素自由流动。
一是抓住党中央将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的重要契机,率先实现资源要素在区域市场自由流动。把培育统一的区域市场作为全国统一市场的有机组成部分和突破口,在长三角区域、长株潭三市、武汉1+8城市圈、珠三角经济区率先打破公共资源交易市场壁垒,破除限制公共资源交易自由流动的各种体制机制障碍,发挥示范引领作用,促进公共资源交易要素区域布局优化,稳步推进全国统一的公共资源交易市场形成。
二是加快加入世贸协定《政府采购协议》进程、稳步推进资源要素在全球自由流动。积极借鉴国外先进经验,与国际采购规则接轨,从注重程序合规向专业化采购转变,从注重公平竞争向完善市场规则转变,从注重节支防腐向实现“物有所值”转变,在公共资源交易制度体系建设的整体性、统一性、协调性与前瞻性方面为实现“物有所值”提供可能,推进公共资源交易走专业化、国际化道路,稳步推进资源要素在全球自由流动。
加强对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加强交易信用监管、加强交易技术创新,改革和理顺交易监管体制、整合监管职能、提高政府监管权威,为各类市场主体营造机会平等、权利平等、规则平等、公平有序的公共资源交易市场环境。
一是加强对公共资源交易领域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为交易竞争公平有序提供制度保障。厘清行业部门公共资源交易监管边界和监管职责,将分散监管转变为集中统一监管,把主要力量放在公正监管上,实现交易监管一个口径对外、一个部门履责、一个标准执行;建立和完善公共资源交易领域政府权力清单制度,做到“法无授权不可为”;制定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做到“法无禁止皆可为”;在全国推开工程建设项目审批制度改革,使全流程审批时间大幅缩短;推行网上审批和交易服务,加快实现一网通办、异地可办,使更多事项不见面办理,实现交易服务“最多跑一次”;落实交易中心现场监督自主权,赋予交易中心现场监督职能,避免成为“二政府”,充分发挥交易中心现场监督的优势。
二是加强交易信用建设,为交易竞争公平有序提供机制保障。完善交易市场监管机制,加强交易市场监管,突出交易信用建设,建立健全公共资源交易失信惩戒体系,褒扬诚信、惩戒失信,念好信用联合惩戒“紧箍咒”,打好信用监管联动“组合拳”,以信用建设倒逼公共资源交易公平、公正、公开;充分运用“互联网+监督”、大数据等手段,全面实施电子化行政监督,强化对交易活动的动态监督和预警。
三是加强交易技术创新,为交易竞争公平有序提供技术保障。加强应用基础研究,拓展实施国家重大科技项目,突出关键共性技术、前沿引领技术、现代工程技术、颠覆性技术创新,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5G技术和交易平台深度融合;仿照高铁建设模式,在长株潭三市、武汉1+8城市圈、珠三角、长三角地区建立专业化、区域化公共资源交易电子招投标枢纽中心,在此基础上规划建设国家级电子招投标枢纽中心,由“全省一网”向“区域一网”“全国一网”逐步推进,稳步推进远程异地评标与在线监督在省域、区域和全国常态化;顺应党中央减税降费的政策,强化交易平台的公益性,推动交易平台转型升级,走专业化、集约化、精细化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