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理西北地区荒漠化工程
——“三北”防护林工程的探析

2018-12-31 09:29殷子超陆军边海防学院陕西西安710108
安徽建筑 2018年6期
关键词:沙漠化三北沙化

殷子超 (陆军边海防学院,陕西 西安 710108)

0 前言

每年6月17日是“世界防治荒漠化和干旱日”,2018年中国的活动主题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推进荒漠化防治,是要以改善生态、改善民生为主要目标。西北地区幅员辽阔,资源丰富,人口密度小,发展潜力大,在全国具有独特的战略地位,是国家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核心地区。但由于土地荒漠化日趋严重,对该地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构成严重威胁,甚至会影响到全国现代化建设的历史进程。因此,有效防治土地荒漠化、改善生态环境,是关系西北地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大现实问题。

1 “三北”防护林工程的建设

1978年开始进行的“三北”防护林工程,其建设最终目的是解决中国北部、西北、华北地区长期砍伐森林、过度放牧导致的沙漠化加剧问题。

当时,“三北”地区受沙漠化影响的面积约有330万km2,占整个国土面积的34%,是中国荒漠化土地分布最广泛、最集中的区域。政府希望通过种植人工林来阻止沙漠向平原地区推进,减缓沙漠化速度。这种“以林治沙”的观点当时在官方内部以及业内都形成了共识。

“三北”防护林工程的建设同时还有另外两大目的——防止水土流失和保护农田。于是,一场覆盖13个省(自治区)面积达410万km2的人工造林运动在“三北”地区火热开展。我们能看到40多年来,赤裸的戈壁、荒凉的沙漠,沟壑纵横的高原,到处都在种树。

根据公开数据测算,在过去38年间,“三北”地区平均每天种植了6138亩人工林。截至2015年底,“三北”防护林工程共造561万公顷防风固沙林、723万hm2水土保持(水源涵养)林、253万hm2农田防护林,合计1537万hm2人工林,约2.3亿亩、15.4万km2里。尽管这一数字只占整个“三北”地区受沙漠化影响面积的不到5%,但仍旧发挥了不可估量的作用。共治理了27.8万km2(4.17亿亩)沙化土地,保护和恢复沙化、盐碱化草原、牧场1000多万hm2,新辟农田牧场1534 万 hm2。

第五次全国荒漠化和沙化土地监测结果显示:2009年到2014年,5年间,全国沙化土地面积净减少99.02,仅“三北”工程区的内蒙古、甘肃、陕西、青海四省区就净减少沙化土地53.37万hm2,占总量一半以上。此外,“三北”防护林工程还治理了33.2万km2的水土流失区域,使进入黄河的泥沙量减少了4亿t左右;有效庇护约3.4亿亩农田,使农田亩产由100公斤提高到300多公斤。工程区内森林覆盖率由1977年的5.05%提高到12.4%,森林蓄积量也由1977年的7.2亿m3提高到14.4亿m3。“三北”防护林工程在过去几十年内确实发挥了巨大的生态、社会效应,这是必须肯定的。

2 “三北”防护林工程的争议

即便如此,“三北”防护林仍面临争议,尤其是近些年来。“三北”防护林在防沙治沙、保护农田等方面确实发挥了一定的作用,但这并不能掩盖其存在的缺陷。国家关于“三北”防护林建设的构想是正确的,这毋庸置疑。但在具体实施中发生了一些偏差,比如在沙漠、荒漠等干旱、半干旱这些不该造林的地区造林。

以库布齐沙漠、毛乌素沙漠、腾格里沙漠等为例,这些地区都位于“三北”防护林工程建设区内。有专家认为,这是一个失误,这些地区的水资源本来就很稀缺,大规模植树造林会消耗大量地下水,透支了当地的水资源,使气候条件更恶劣。还有一点让一些专家想不通:“三北”防护林工程在沙漠、荒漠化地区种植的不是适应干旱气候的低矮灌木植物,而是杨树这样的外来乔木树种。虽然杨树生命力强,生长周期短,种植成本低且市场需求量大,可当作木材售卖,经济效益比其他树种高,同时杨树好存活。但其特点是耗水量大,这对于缺水的沙漠地区来说是雪上加霜。过度消耗地下水最终也会导致人工林因缺水大面积死亡。

另外一个担忧是,“三北”防护林往往是大规模种植单一的树种,这一行为,极有可能会导致病虫害的迅速传播,而无法迅速解决。以宁夏为例,该地从上世纪70年代开始大规模种植单一杨树,一度拥有“塞上江南”的美誉。但在上世纪80年代末期,短短几天内便因天牛疫情传播导致杨树林几乎全毁,当时共砍掉了一亿多株杨树。这显然是得不偿失的行为。

同时,一个地区的土地承载力是有限的,三北防护林当初实行的一个目的是提高当地的土地承载力以养育更多人口,让居民能够正常生活繁衍。但一个地区的土地承载力和当地降水量是呈正相关关系的,目前干旱地区的承载力极限为7人/km2,半干旱地区为20人/km2,土地承载力是漫长的发展随着科技进步而增长的,短期内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而三北防护林覆盖的大部分地区人口密度早在80年代就已经超过这一极限,有些地区甚至超过了300人/km2。人口的增长是需要更多的耕地的,三北防护林却在退耕还林,原有的耕地消失后只得开垦新耕地,开垦对象自然是土地肥沃的原生森林和原生草场,这使得大量珍贵的原生植被很快变成耕地再变成沙地最后成为荒漠,带来恶性循环。

3 “三北”防护林的新发展,合理治理荒漠化

“三北”地区的荒漠化从新中国成立以来到现在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从上世纪50年代到90年代,荒漠化呈迅速扩展之势;第二个阶段从上世纪90年代到2000年左右,荒漠化相持阶段;第三个阶段是2005年以后,沙漠化开始呈现逆转之势。上世纪50年代到70年代,中国每年净增沙化面积1560km2,70年代到 80年代每年净增沙化面积2100km2,90年代末到2000年达到顶峰,每年净增沙化面积达到3336km2,这个面积相当于一个县的面积。2000年以后,中国的防沙治沙速度基本和沙漠化扩展速度持平,沙漠化面积再无大的增加。但从2005年以后,形势开始逆转,荒漠化的治理速度超过扩展速度,实现了由“沙进人退”向“人进沙退”的根本性转变,这其中三北防护林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这种作用来自于“三北”防护林新的发展。杨树生长快,耗水量肯定也就比较大,比灌木高许多。国家有关部门已经意识到这一问题,正在逐步缩减杨树的种植比例。同时以混交林取代单一树种。2000年以后,三北防护林的建设就开始注重多树种混合林,不再建设单一树种林地。这种混交林不仅能够避免病虫害的大范围传播,还能增强防风固沙的效果,尤其能有效阻挡沙尘暴。强沙尘暴的形成与植被关系最为密切,因为沙化土地为沙尘暴提供了丰富的沙源,人工造林正好增加了地表植被,改变了地面粗糙度,增加了地面对气流的阻力,减弱了沙尘暴。例如,新疆吐鲁番在1961年曾遭遇特强沙尘暴,使全县85%的农作物受灾,但1975年再次出现同样级别的沙尘暴时,因大范围的人工造林使得农田受灾面积降到8%。除了人工造林和飞机播种造林,如今“三北”防护林建设还有一种比较重要的造林方式——封山育林,把一些山区拉上围栏封育起来,雇几个护林员看护,让山区生态环境自然恢复。适合封育的山区也有一定条件,要有足够的水分,不是什么都没有就封育。最近五年,“三北”地区共建了140多万公顷的封山育林区,大致和人工造林的面积差不多,并且这种方式相较人工造林也更省事。也就是说,“三北”防护林工程也在逐渐转型、逐步完善,这其实是一个不断完善的过程。

4 结语

西北荒漠化治理关系到全国的布局,关系到“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构建。作为实行了40年的生态工程—“三北”防护林的建设也在不断的结合实际进行调整改变,做到实事求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因地制宜的进行规划。不要为了政绩强行定下高指标,也不要为了搞形象工程强行种植一排排高大威猛的杨树,要根据不同地区实际情况,制定合理目标,乔、灌、草,不同龄乔木合理配置。

其次,国家此时应全面评估“三北”防护林在过去几十年里发挥的生态效应,必须肯定其带来的积极作用,但也必须清晰地认清其可能在未来带来的负面效应,采取正确的措施加以规避。

与此同时要以自然界的自我修复为主,减少人为盲目的干涉。“三北”防护林的建设应该注意有的放矢,退出在沙漠、山区等特定地区的干预型人工造林,让当地生态系统自然恢复,充分做到因地造林。国家已经在一些山区实行封山育林,也在逐步解决“三北”防护林在过去几十年中暴露出的种种问题,真正做到科学造林。荒漠化防治,必须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综合治理。”的方针,科学合理地利用荒漠化地区有限而宝贵的自然资源,以实现人口、资源和环境的协调发展。为正在建设的“丝绸之路经济带”构筑一条“绿色通道”。

猜你喜欢
沙漠化三北沙化
土地质量地球化学调查成果在判定土壤盐渍化、沙化中的应用
2009-2014年吉木乃县沙化土地动态变化分析研究
Mali: Trees, microcredit and the environment 马里之殇:树荒、小额信贷与恶化的环境
Kubuqi Desert: an Afforestation Miracle
Ant Forest Users Plant 55m Trees in 507 Square Kilometers
三北工程要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三北工程:将沙海变成林海
土地沙化面积年均缩减1980平方公里
自家林地充“三北”“村官”骗补想得美
陕西沙化土地连续15年缩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