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晓萍
高原地区高寒缺氧、环境恶劣,加之驻训部队演训任务繁重,官兵极易产生紧张、焦虑、抑郁等不良心理。因此,必须紧跟形势任务变化,适应官兵心理行为特点,遵循心理教育疏导规律,积极改进创新心理服务方法手段,帮助高原驻训官兵缓解压力、调适心情、化解积瘀,为圆满完成驻训任务夯实基础。
研究表明,在海拔3000米以上的地区驻训,受低压、低氧、低温和高辐射等因素影响,官兵不仅会患各种急慢性高原病,还会出现认知能力和心理健康水平下降,产生诸多不良心理反应。
(一)孤独空虚。在高原寒区,信息来源渠道相对较少,一些单位在正常的训练工作之外未能科学安排官兵的业余生活,尤其到了节假日,许多官兵就会感到无所事事,加之在驻训期间基本上没有可共享的社会资源、文化资源和娱乐资源,导致部分官兵产生寂寞空虚的感觉,表现出少言寡语甚至出现无助感。
(二)焦虑烦躁。进入高原驻训,官兵长期处于高寒低氧和封闭式管理这样单调、艰苦、烦闷的环境中,焦虑心理的发生率大大增高。特别是部分官兵思家念亲、希望能早日结束驻训返回驻地,往往性情焦虑、心烦意乱,出现情绪急躁、心神不宁、精力不集中等不良心理和心绪。
(三)紧张恐惧。高原寒区恶劣的环境,对人体器官和机能都会产生不良影响,甚至引发严重的高原疾病。从未上过高原的官兵由于思想心理准备不充分,对高原恶劣气候和高原反应缺乏必要的了解,因而在驻训中往往缺少足够的安全感,表现出过分紧张、异常恐惧、抑郁失眠、手脚不听使唤等反应。
(四)麻痹懈怠。随着高原驻训时间的增长,部分官兵表现出对什么都无所谓的态度。有的对安排的工作,接受不愉快,存在懈怠心理。有的认为每天的工作训练都差不多,工作无激情、训练不刻苦;有的对形势研判不准,认识不到驻训任务的长期性、艰巨性和复杂性;有的盲目乐观,无形中降低了安全防范。
导致高原驻训官兵出现不良心理反应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主观原因,也有客观因素,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思想认识偏差。高原驻训官兵来自不同地区和家庭,生活环境、习惯和性格千差万别,文化程度、社会阅历和经验各不相同,因而心理承受能力差异较大。初进高原的官兵缺乏对高原环境艰苦性的正确认识,进而对环境影响产生了不正确的认知评价,甚至夸大了高原寒区环境对个体带来的不良影响,导致出现恐“高”、畏惧等不良心理反应。
(二)身体机能下降。高原寒区平均海拔高、昼夜温差大、气候变化无常,缺氧和强辐射是影响官兵生理机能的主要因素。在高寒缺氧条件下,官兵容易出现呼吸困难、心跳加快、血压升高、头痛失眠、心慌胸闷、消化功能减退等不适症状,抗病能力相对较弱,各种疾病发病率明显升高,从而引起官兵对身体状况的过度关注,导致强迫、烦躁、恐惧和焦虑等心理反应增强。
(三)驻训任务繁重。高原驻训官兵训练生活紧张,精神生活相对匮乏,随着驻训时间的增长,初上高原的新鲜感逐渐消失,厌训、烦躁等情绪增强。此外,部分干部骨干对高原寒区训练特点规律把握不准,习惯照搬照用低海拔地区抓训练的方法和路子,一味强调从严从难训练,强度过大、时间过长、科目太难、目标太高,致使部分官兵身体难以适应,产生畏难情绪。
(四)社会支持缺失。良好的社会支持可以提高官兵对伤害性刺激的应对能力,减少应激反应。但高原驻训官兵远离亲人,缺乏与家人朋友和社会的情感沟通,极易出现社会支持的真空,加上行之有效的心理服务工作十分有限,导致心理困惑得不到疏导,长期积累后感觉苦闷、烦躁,心理素质下降,易发生不良心理反应。
高原驻训官兵出现的不良心理反应,既影响个人身心健康,又制约部队训练质量,还容易诱发安全问题。因此,要着重从四个方面帮助高原驻训官兵克服不良心理反应。
(一)深入调查研究,全面掌握官兵心理状况。搞好高原驻训官兵心理状况调查研究,及时掌握心理变化,是开展心理服务的前提。一是深入细致摸清底数。依托医疗保障分队医师和心理学专业干部,分层次、有重点地对驻训官兵进行心理测试,获取反映不同类型官兵心理特征和健康状况的基础数据。对有潜在抑郁、焦虑和强迫等心理倾向的,做好复查,并结合成长经历分析、心理行为评估等手段,建立心理档案,确保心理服务抢占先机,赢得主动。二是实时了解动态变化。利用党委(支部)议训议教会、思想形势分析会,定期对官兵阶段性、倾向性心理状况进行分析,准确把握其基本心理行为特征。成立心理服务小分队,坚持每周不少于两次到训练场工作调研、现地巡诊,在深入训练场中体验官兵真情实感,在互动交流中了解诉求心声,真正把官兵心理脉搏把准、心理倾向摸透。三是综合分析找准规律。综合整理调查掌握的官兵心理反应和开展心理行为评估、个性人格测验、智力能力测评、应激问题筛查等相关测评得到的数据,进行定性与定量分析,得出对高原驻训官兵普遍心理现象、基本心理规律的初步认识,梳理出驻训官兵常见高原心理特征,为开展心理服务提供科学依据。
(二)抓实教育疏导,及时解开官兵心理困惑。教育疏导是心理工作常用的有效方法。要有针对性地开展心理教育疏导,努力让心理服务走进官兵生活、融入驻训实践。一是把心理知识学起来。汇编《高原驻训心理问题百问》《野外驻训心理健康指导手册》等小册子,为官兵制作印有精神激励、矛盾转移、自我暗示等心理调适方法的小卡片,让大家随身携带、随时学习。组织以高原心理适应、心理防护、心理调适为主要内容的心理疏导;推广“喊山”“掷石”等简易心理放松方法,帮助官兵正确认识高原心理现象,学会调适不良情绪,释放心理压力。二是把服务平台建起来。建立集测评、疏导、咨询、宣泄、视听等功能于一体的野战“心理理疗吧”;配发音乐放松椅、团体辅导箱、心理测评仪等专业设备,自制仿真宣泄人、心灵涂鸦墙、情绪训练仪等放松器材,组建野外心理行为训练中心,改善心理服务基础保障条件。三是把咨询帮带搞起来。积极发挥随队心理医生和心理骨干的作用,开通“心理信箱”“热线电话”,深入一线、靠前服务,对重点人、个别官兵进行心理干预,解决官兵心理问题。主动协调附近医疗站的心理专家,定期到驻训地辅导授课、坐班巡诊,手把手指导心理骨干开展工作、解决难题,提高部队自主防治能力。
(三)强化心理训练,主动提升官兵心理能力。根据高原驻训的特点,针对官兵可能出现的心理问题,强化心理行为训练,是提高官兵心理防御能力的关键。一是紧贴环境训,提高适应力。针对驻训地域气候差、风沙大的特点,组织官兵开展“寻找归属”“体验放松”“松鼠搬家”等环境适应类心理游戏,培养官兵不断调节适应环境变化的能力品质,引导官兵即使面对现实苦难仍要以积极的态度适应环境,保持情绪稳定乐观。二是创设情境训,提升承受力。采取用声光烟渲染模拟战场环境、用对抗训练设置作战情境等方式,进行实战化心理行为训练,帮助官兵打破心理局限,完成心理转变。创设角色扮演、情景模拟、主题沙龙等心理实践活动,开展合力冲击、温暖拥抱、众志成城等心理游戏项目,锻造官兵过硬意志品质,提升心理承受力。三是结合任务训,磨练意志力。结合远程机动、战术训练和实战演练,采取领导模范带头、叫响战斗口号、战地现场鼓动等方式,持续进行心理激励,消除心理疲劳,让官兵在复杂紧张的环境下练胆识、砺斗志、强心理,做到遇险不惊、临危不惧、遇乱不慌、机智应变、从容应对。
(四)注重人文关怀,尽力满足官兵心理需求。良好的人文关怀是缓解压力、调节心理的重要途径。一是真情实意排忧解难。为每名官兵发放《高原卫生防病手册》、保暖睡袋和防风纱巾,为每个帐篷配发氧气袋、氧气瓶,为每个连队配发卫星电视接收器,以周到的保障措施消除心理疾患诱因。落实好医生巡诊送药制度,搞好伙食调剂,协调架设通信基站,以细致的人文关怀化解官兵内心烦忧。二是谈心交心融洽关系。利用党委机关、营连主官蹲连住班时机,深入开展尊干爱兵教育和“三互”活动,组织官兵之间、兵兵之间身份互换体验,在消除隔阂、增进理解中释放不良情绪、获得心理平衡。设立驻训连心箱、士兵接待日,深入开展群众性谈心活动,让官兵在平等交流中拉近距离、增进信任,保持良好心理状态。三是丰富活动愉悦身心。以“忠诚、精武、奉献、安全”等为主题,打造兵味、战味浓厚的强军驻训文化,营造舒心宜人、奋发向上的浓厚氛围。坚持每天落实“三个半小时”,做到周有电影晚会、月有歌咏比赛,定期组织“集体生日”“周末烧烤”,适度开展球类竞赛,让官兵在文化活动中宣泄情绪、放飞心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