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波 朱广东
港口是拉动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也是带动产业集群崛起的载体支撑。改革开放以来,背靠丰富的水运资源,江苏港口打通沿江沿海“任督二脉”,成为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长江中上游地区55%以上的转运物资和20%的集装箱吞吐量在江苏沿江港口完成,中上游地区大型企业所需70%以上的海进江煤炭、80%以上的外贸进口铁矿石也在江苏沿江港口中转。连云港港约40%的吞吐量是为沿陇海线及江苏周边省份服务,是中西部地区重要的出海通道。因此,大力推进沿江沿海港口建设和高质量发展,对于加快江苏新旧动能转换,建设海洋强省具有重大意义。
港口为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但对标国际国内先进港口,我省港口仍存在亟需加强的薄弱环节和短板。
港口生产较快增长为港口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强大动力,但整体利润有待提高。近年来,江苏港口货物吞吐量一直稳居全国第一。2017年,沿江港口货物吞吐量增长较快,完成17.1亿吨,同比增长9.0%,增速较上年同期提高4.4个百分点。沿海港口完成货物吞吐量3.3亿吨,同比增长4.9%。全省港口综合通过能力突破20亿吨,居全国第一,优势明显,但瓶颈亦不容忽视。2017年,全省港口总资产虽然超过上海和浙江,但利润产出则低于宁波舟山港集团、上海国际港务(集团),单位岸线完成吞吐量也低于全国港口平均水平。
港口资源整合为港口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充足活力,但整体协同效应有待增强。近年来,江苏沿江沿海港口一体化进程加速。2017年5月,省委、省政府立足加大沿江沿海港口整合力度,加快形成港口投资、开发、运营全省“一盘棋”格局,成立江苏省港口集团,努力实现由港口大省向港口强省的跨越,由此拉开港口集群化发展新篇章。但港口间集装箱联运以及港航信息共享方面滞后,整合进度不一,有的港口尚无实质性资产注入动作。
港口优化布局为港口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强劲拉力,但生态环境风险有待降低。近年来,江苏港口分层次发展格局基本确立。《江苏省沿江沿海港口布局规划(2015—2030年)》明确提出,2015年至2030年,江苏将形成以连云港港、南京港、镇江港、苏州港、南通港为国家主要港口,扬州港、无锡(江阴)港、泰州港、常州港、盐城港为地区性重要港口,分工合作、协调发展的分层次发展格局。但港口布局分散影响了岸线和环境资源的集约有效利用,部分近岸海域资源环境承载力水平下降。长江中下游地区出现深水岸线占而不用、多占少用、深水浅用、贴岸使用和碎片化使用等现象。
“1+3”功能区战略为港口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无限张力,但港口行政区域分割有待改善。“1+3”功能区战略打破三大板块的地理分界和行政壁垒,使苏南、苏中、苏北进一步融合,形成更为强大的经济增长核,更好辐射、带动和支撑沿江沿海港口发展。但目前铁水联运、江海联运等多式联运还处于低水平状态。
当前,江苏沿江沿海港口已进入实质性转变发展方式的关键时期,面对现实问题,亟需实现“新突破”、激发“新活力”、培育“新动能”、构建“新体系”。
打破“规模与速度定式”,实现港口绿色发展新突破。港口高质量发展需要在资源禀赋与可持续发展之间找到平衡点,在新格局下谋划新战略、制定新规划、实现新目标。一是全力推进绿色循环低碳港口建设。构建起以高效能、低能耗、低污染、低碳排放为基础的绿色循环低碳发展模式,努力实现港口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与生态效益同步提升。二是加强港口污染治理。优化港口运输组织结构和能源消费结构,加大港口粉尘和水污染防治力度,改善区域大气环境质量,构建绿色航运体系。三是着力实施绿色港口工程。在沿江、沿海建设一定数量的不同类型的典型绿色港口,实施多个节能、环保、生态方面的支撑项目,形成一套适合港口实际的绿色港口建设经验,引导沿江沿海港口绿色发展。四是建立港口绿色发展长效机制。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大力推进沿江沿海老旧码头改造搬迁及长江干线非法码头的治理。
培育“创新发展原动力”,激发港口高效发展新活力。沿江沿海港口吞吐量将进入高基数、低增长的发展阶段,需要促进港口提质增效升级、化解过剩产能、优化资源配置。一是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加快淘汰落后产能,避免过度投资与港口资源浪费,鼓励有实力的港口企业对低效港口进行收购重组,合理引导港口企业资源最优化利用。二是发挥好政府引导、规范和督导作用。不断强化港口建设的统一规划布局,规范港口收费,并对企业实行减税,让企业去创造有效供给和开拓消费市场。三是加快港口转型升级。从追求港口数量、规模转为追求质量、效益,加快推进由港口运输向港口经济转型,拓展上游产业特色,拉长中游产业链,推动下游产业升级,构建新时期港口经济产业链和价值链体系。
注重“系统化思维”,培育港口协同发展新动能。随着“1+3”功能区战略的深入推进,港口将从各自为政向全省“一盘棋”大型港口综合体转变。一是港口整合分层再深入。将沿江沿海港口分为国际航运中心、主枢纽港、区域性港口、中小港口等四个层级,相互之间组成一个有内在联系的开放型网络,分工合作、协调发展。同时,实现省港口集团再扩容,解决好港口资源整合中的核心矛盾。二是陆海统筹再深化。以建设“一带一路”交汇点和长江经济带港口为契机,优化提升内陆“无水港”功能布局,破除限制生产要素自由流动和优化配置的各种体制机制障碍,着力构建海陆一体化物流网络,打造“一港区多经营主体”陆海合作升级版。三是多式联运再推进。围绕“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江海河陆联运服务中心”建设,大力发展河海联运、铁水联运和江海联运,促进公路、铁路、水运、航空有效衔接,使生产要素流動更便捷、更顺畅、更优质、更高效。
夯实“载体底盘”,构建港口转型发展新体系。港口是海洋经济发展的重要设施支撑,只有夯实港口载体底盘,才能加快新旧动能转换,提高资源配置效率,最终实现港口高质量发展。一是构建现代海洋产业体系。推进海洋港口一体化,深度融合海洋一二三产,催生分享经济、跨境电商、海洋金融等新业态,形成生产效率更高、交易成本更低的生产模式和经济体系。二是理顺港口权属体系。港口资源整合具有做大做强核心港口的作用,要以市场为导向,以资产为纽带,加快构建产权合作利益共同体。三是健全港口管理体系。坚持“全域一港”,加快形成推动港口高质量发展的指标体系、政策体系、标准体系、大通关体系和绩效评价,完善统计调查制度和信息化建设,为有关制度设计提供准确依据。四是构筑人才支撑体系。围绕港口产业需求,加大急需紧缺人才培养引进力度,建设各具特色的人才创新创业集聚区,建立健全与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人才激励保障机制,着力构建适应创新创业需求和特点,低成本、便利化、全要素、开放式的众创空间。五是打造智慧生态型港口信息体系。充分发挥港口作为供应链中心节点的优势,打造港口云数据资源服务中心、开放型创新服务平台、知识共享生态体系,搭建自动智能、成果智享、生态智联的江海港口物流供应链服务平台。
(作者单位:沿海发展智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