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长林
作为重庆市的重要组成部分,渝东南地区也被称作为“重庆之肺”。 渝东南地区在过去十几年内为了加速综合国力发展、促使城镇经济水平提升,不仅大量运用了各类非可再生性能源,同时通过多砍伐树木等利用林业大力发展经济,不仅对绿化植被造成了巨大破坏,同时对该地区在未来发展中的方向产生极大影响,为此渝东南地区在发展过程中更重视绿化生态保护,逐渐提升该区域的绿色植被覆盖率。在过去一段时间内为了进一步提升工业水平曾大力发展工业,在未取得实质性成效后专为发展绿色旅游路线,反而在加大绿色生态保护力度的同时找到了促使生态与当地产业共同发展的协同之路。为此,渝东南地区若想要进一步实现生态发展目标,打造出合格的生态文明现行示范区,就必须找出提升当地产业生态化和生态产业化水平的发展方法。由此可见,在渝东南地区实现产业生态化和生态产业化协同发展显得尤为重要。
一、渝东南地区产业生态化和生态产业化协同发展的必要性
1.渝东南地区实行产业生态化和生态产业化协同发展政策是坚持贯彻我国“十三五”精神的重要体现。我国党的十八大五中全会中重点提出,未来我国发展应遵循“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理念,在坚持以绿色发展为基础的同时,各省市必须严格遵循“十三五”精神和五大发展理念,其中重庆作为我国重要的直辖市之一,不仅是我国的经济枢纽,同时也是我国西部大开发的重要战略支点,习近平总书记于2016年1月曾在重庆召开推动长江经济发展座谈会,并在会中强调,“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使绿水青山产生巨大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使母亲河永葆生机活力。”
2.渝东南地区实行产业生态化和生态产业化协同发展政策是实现提升重庆经济、社会与生态效益并重发展的重要条件。重庆在不断发展经济的过程中不仅需要开展多种行业,满足市场经济需求的同时促使城市整体经济水平稳步提升,以确保将重庆打造成我国一线城市,在发展各类产业时不仅需要运用各类工业资源,同时也需要充分使用自然资源,例如水、树木等。但是对自然资源造成了浪费,大量的砍伐、水资源的浪费以及对环境的破坏导致重庆部分地区的生态环境平衡被严重打破,反而对重庆在未来的发展产生较大制约。为此,在未来的发展过程中,渝东南地区必须将城市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充分融合。
二、产业生态化及生态产业化发展之间存在的协同性
生态化发展已经成为我国重要的经济及城市发展途径,其中包含产业生态化与生态产业化两种不同的发展形式,而这两种形式也代表了生态经济学中的重要理论内涵,是促使渝东南地区进一步实现坚持走可持续发展目标、保证生态、绿色与经济并重的重要基础。为了加快实现战略目标的脚步,就必须了解生态产业化与产业生态化之间的协同性,并根据其协同性对这产业生态化及生态产业化形式加以融合,促使二者协同发展。
产业生态化是指在发展各项产业时坚持将生态平衡作为其发展前提,通过结合产业结构及生态保护促使自然资源与产业经济和谐进步、发展的重要形式。现如今产业生态化已经成为渝东南地区发展的热议话题,如何利用产业生态化发展形式仍是生态经济学中最重要的实践性话题之一,同时也是提高渝东南地区产业循环的根本保障。
产业生态化与生态产业化发展在某种形式上具有较多共同特点,都需要利用有效、环保的手段提升经济产值,都需要通过依托生态保护标准实现经济的最大化。为此,两种发展模式之间存在较高协同性,而渝东南地区为了快速发展,则必须依托这种协同性将两种发展形式共同推进,保证在生态产业化和产业生态化协同发展的过程中满足人类及社会在和谐共处时发出的诉求,保证在协同发展时其方向能够满足我国坚持走可持续发展路线目标,最终实现提升渝东南地区经济水平、建设绿色、发达的新渝东南地区。
三、渝东南地区在产业生态化与生态产业化协同发展过程中存在的基本问题
1.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矛盾。渝东南地区全区森林覆盖率占其总面积的49.4%,高出重庆市平均水平8.3%,生态资源非常丰富,是重庆市的重要生态屏障。由于渝东南地区本身属于国家集中连片特困地区,经济发展相对落后,急需要经济发展来供给物质、增加收入、改善民生、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急于发展经济的迫切形势,很容易在引进企业的同时忽视环境承载力和资源约束力的限制。加上地方区县之间的激烈竞争,如放宽企业进入门槛、免除土地租金等。这些区县直接的“血拼”结果将会造成企业肆意的放任发展,一些不能通过生态环境评估并会对环境造成极大破坏的企业将被大量引进。在“三废”排放不符合大城市规定的企业也会向区县转移,最终受害的是脆弱的环境。
2.产业优势不明显。2015年,渝东南地区的产业生产总值中,除了第一产业高于都市功能核心区和都市功能拓展区之外,二、三产业的发展相较于其他功能区都是最低的,三产甚至不到5%。渝東南地区由于被山区所隔,产业优势的形成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地形、地貌的影响,加上渝东南地区原本产业基础薄弱,从而使得产业很难形成规模效应,造成渝东南地区产业发展停滞不前。渝东南地区拥有广阔的农林腹地和丰富的旅游资源,可以用来发展具有地方优势的农业、旅游产业等特色产业。但是,由于开发资金不足、基地分散、管理不到位、宣传不足等多种原因,这些本应该发挥重要作用的特色产业并没有体现其支柱作用。
3.人才缺失,技术支撑程度较低。第一,渝东南地区为少数民族聚集地,因在过去时间内大多数居民多重视将人才送往其他一线城市进行培养与学习,导致当地人才多在其他城市内流动,而多数人才在获得专业能力后过于看重其他城市的发展前景,对于该地区的发展不够重视,导致该地区内存在人才缺失的情况。第二,现如今渝东南地区想要实现产业生态化还必须得到我国现今科学技术的支持,但由于我国整体在产业生态化和生态产业化方面存在科学水平偏低的情况,因无法利用先进的科学技术同时受渝东南地区本身自然资源利用程度限制。虽然有望向技术密集型靠拢,但实现这一目标仍需要大量技术支撑,而这在短期内时无法实现的。
四、渝东南在产业生态化与生态产业化协同发展中的对策建议
1.充分挖掘当地特色,实现发展现代化、生态化农业的基本目标。渝东南地区包括黔江县、秀山县等六个县,是集大娄山等多个山区为一体的连片区域。因此,该地区整体地势属于山体大区,具有喀斯特地貌特点,同时该区也是唯一以苗族等少数民族为主的聚集区。渝东南地区为重庆内最为重要的生态保护发展区,为此,为了充分实现《中共重庆市委、重庆市人民政府关于科学划分功能区域、加快建设五大功能区的意见》的规划目的和十八大五中全会中提出的五大理念,渝东南地区可依托当地地势条件、居民条件等发展农业,建设具有新相貌、新科技、新形势的农业体系。真正做到生产具有无公害、绿色特点的食品,保证所有农产品具有“三品一标”基本标准,并通过一体化建设对农产品进行加工,建立具有科研能力的农业产品科研基地,对农产品等进行自主开发,并研发、制造出具有渝东南地区特色及自主知识产权的新产品。
2.加大人才召回度,构建绿色工业体系。第一,渝东南地区应加大宣传力度,并利用监理人才绿色通道等形式,提升当地对科研人才、工业人才、生态化人才等的薪资待遇、工作机遇等。对该地区原有走出去的人才召回,使人才在见到发展家乡的前景后积极主动地回到家乡做贡献,加快渝东南地区建设力度,充分发挥人才的基本价值。第二,对其他地区的人才加大邀请力度,鼓励人才来到渝东南地区参与建设工作,全面打造出具有高人才水平、高发展前景的人才聚集地区,加大对该生态文明示范地区的建设力度。第三,利用渝东南地区的优势与特点,可通过建立绿色工业体系来达到提升该地区工业水平的目标,将科技、绿色生态作为该地区工业的第一生产力,不断引进最新技术和工业生产工艺,拉动投资和项目。并利用创新形式将传统工业发展形式转变为具有现代化意义的新工业体系,针对该地区特点建立生物制药、新能源开发以及清洁能源等绿色工业,实现产业生态化的同时利用绿色工业产能带动地区内需和经济,将该地区打造成具有现代化、生态化色彩的多功能区域。
3.建立生态化旅游项目,优化生态产业化结构,提升旅游业产值。渝东南地区内多为苗族等少数民族居民,因此当地的民族文化气息十分浓重,加上该地区本就以发展旅游项目为主,在未来的生态产业化发展过程中,可通过结合当地民族风气和特色与旅游项目充分结合,达到全面提升该地区生态产业化发展水平的目的。为此,应利用与东南地区连片山区的特点,创新农旅结合的新模式,结合生态农业资源,建设生态农业休闲观光示范园区,打造民族特色浓郁的土家和苗家山寨院落,發展沿江文化古镇,开发融合农业观光、生态休闲、民俗文化体验于一体的乡村旅游产品,发展山乡体验、体验农业、风电观光、避暑休闲等旅游产业,建成全国知名的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目的地。渝东南地区为了加大旅游产业体系,不仅需要构建属于渝东南地区特有的旅游项目,同时也需要通过加强该地区与重庆主城的连通性,通过打造出具有一体化形式的旅游产业链,进一步提高渝东南地区生态产业化结构水平,提高该地区旅游产值,并坚持生态保护理念,真正做到促使渝东南地区产业生态化与生态产业化协同发展。
(作者单位:中共重庆市黔江区委党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