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晓林 王泽仁
寄生虫病是养猪业的主要危害疾病之一,对养猪业的危害巨大且影响深远。我国规模猪场发展迅速,规模大、密度高、应激因素多,寄生虫疾病的流行较为普遍。猪群感染寄生虫后,通常无明显临床症状,容易被人们忽视。
寄生虫的生存、感染和繁殖能力很强,寄生于猪体的常见寄生虫有60余种,可分为体内和体外寄生虫两类。寄生虫感染猪体后,除会干扰猪的正常生活节律、降低饲料报酬和影响猪的生长速度以及猪的整齐美观度外,同时还是乙型脑炎、细小病毒等疾病的重要传播者。
一些猪场生产管理水平较低,对驱虫问题不够重视、驱虫药物或驱虫方案的制定不合理等原因造成寄生虫病不断发生,致使养猪成本显著增加,直接影响了规模猪场的经济效益。因此,控制寄生虫病的发生和流行,是提高规模化猪场经济效益的关键环节。
1寄生虫的危害
1.1竞争宿主营养
寄生虫与宿主争夺营养物质,也可通过体内或体外渠道吸食宿主血液,致使猪采食量减少,消化功能下降,饲料转化率降低,生长速度下降,影响猪只发育,造成猪只消瘦,被毛粗糙,进而影响销售,也是形成“僵猪”的一个重要因素。
1.2损伤机体
寄生虫可造成猪只体外和体内损伤。体内一般表现为消化道损伤,破坏肠黏膜形成溃疡导致肠破裂、肠穿孔进而继发腹膜炎;肝出血、肿胀、变性或坏死;肺出血、水肿等。体外造成外部皮肤出血、结缔组织增生和皮肤增厚,出现丘疹,局部脱毛等。
1.3继发感染其他疫病
寄生虫的侵入对猪只生理机能造成破坏,并且发育过程中排泄的有毒物质进入血液,造成猪只营养不良,抵抗力下降,引发发热、腹泻、咳嗽等症状,其他病原趁虚而入,增大猪群感染其它疫病的几率,致使各种病毒或细菌性传染疾病在猪群中传播。
2发生寄生虫感染的因素
1)寄生虫的致病过程是渐进的、缓慢的,严重感染时才表现出临床症状,死亡率较低,没有细菌或病毒性疾病散播迅速,大多数养殖户认为寄生虫病不会造成太大损失,因此对驱虫工作并不重视。
2)规模猪场猪群密度较高,猪舍温湿度相对稳定,有利于寄生虫的繁殖与传播,有些猪场饲养管理粗放,环境卫生差,营养搭配不科学以及饲养犬猫等原因造成寄生虫病的发生与流行。另外,由于目前猪舍设计设施较为完备,舍内温湿度较为稳定,寄生虫病的发生季节性越来越不明显,只在春秋两季采取防控措施已不能有效控制该类疫病的发生。
3临床诊断与治疗存在误区
3.1临床诊断复杂
寄生虫感染多数是混合感染,以体内及体表寄生虫混合感染常见。再者,有些寄生虫虫体很小,数量庞大,肉眼几乎不可见,增加临床诊断难度。
临床上某些寄生虫引发的感染会使猪只出现咳嗽、气喘、腹泻等临床症状,与其他病原感染引发的呼吸道疫病和腹泻症状相似;一些寄生虫感染后出现后肢无力与营养缺乏、风湿症等相似,容易造成临床诊断的误判,延误治疗。
3.2治疗误区
临床上出现腹泻、呼吸道症状时,很多猪场首先采取的就是细菌或病毒性疫病治疗措施,造成了診断上的误判和治疗上的延误;多数寄生虫病发生呈现多种同时交叉感染或是重复感染,猪场在选择驱虫方法和药物时比较单一,往往达不到预期的效果;另外,多数养殖场对抗寄生虫药物认识不充分,使用量小、搅拌不充分,用药周期短,致使驱虫效果达不到预期。
4防治措施
4.1加强环境卫生管理
健全猪场卫生管理制度并严格执行,对猪场内猪舍、场地、使用工具等定期消毒,适时交替使用消毒药物,养殖人员衣物也要进行消毒;驱虫后所排粪便堆积发酵或焚烧或深埋处理,确保无害化处理;定期做好灭鼠、灭蝇、灭蟑、灭虫等工作,消灭中间宿主,降低环境污染的可能性,减少寄生虫病的再次感染。
4.2加强猪场管理
添加维生素和矿物质,提高饲料营养,增强猪的体质和抗病能力;制定合理的驱虫程序,严格执行;定期对猪群排泄物进行检测,及时发现,及时进行隔离,采取必要的治疗措施;确保饮水安全,定期给猪舍、用具等消毒。
4.3科学诊断
疫病的防治要以正确诊断疫病为基础。实际诊断中有很多诊断方法,主要包括流行病学调查、临床检查、实验室检测、寄生虫病学剖检、免疫学诊断和药敏试验等。实验室检测是进行寄生虫病诊断的重要依据之一,结合临床剖检情况,方可准确诊断寄生虫病,为临床治疗提供可靠的依据。
4.4合理用药
科学选用具有高效、广谱、安全、低毒、使用剂量小、适口性好、使用方便和残留低等特性的药物,同时还要考虑不同的寄生虫具有不同的生理和生活特性,有针对性选择药物进行预防和治疗。结合寄生虫感染流行规律、生活周期及猪场生产流程等多因素制定合理的用药程序。从源头做好其驱虫工作,带虫种猪是寄生虫感染的重要来源,隔3个月驱虫一次,引进种猪驱虫后方可进入场区。新生仔猪对寄生虫最易感,在保育阶段驱虫一次,使其安全渡过易感期,逐步达到全场净化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