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一个长期耕耘在音乐文学战线上的歌词作者,发表和演播在各种媒体上的作品已逾数千篇(首),有的结集出版,有的制成歌碟,也是我数十年来不断努力,潜心创作获得的成果。
我近五十年的工作历程,都是在群众文化工作这条战线上度过的。群众文化工作的性质和职能,让从小就对音乐有着浓厚兴趣的我有了充分发挥特长的天地,以至逐渐偏向音乐文学创作,使歌词这门艺术成了我一生追求的目标和精神伴侣,也让我获得了人生光彩的一面。
2008年7月,全国著名音乐文学期刊《词刊》杂志,在出版发行两百期专栏的封二封三,共刊发了7首我的代表作和有关照片,对我是这样介绍的:“阮居平,贵州福泉人,1941年8月生,中国音乐家协会会员,中国音乐文学学会理事。17岁中专毕业参加工作,一直坚守在群众文化工作岗位,是一位从事群众文化工作近50年的优秀工作者,为培养本地区大量的业余文艺骨干做出了贡献。他从小热爱音乐,读中学时,不仅会玩弄各种乐器,还经常被贵州人民广播电台请去担任‘每周一歌的手风琴伴奏。之后开始习写诗歌,80年代后转为主攻词道,他热爱生活热爱乡土,对表现贵州少数民族生活、风情题材的创作情有独钟。至今,已在全国各地发表、演播诗、词、小说、散文、曲艺作品数千篇(首),获奖200多项(次),出版诗集《彩色的潮流》《相识在世上》,歌词集《乌蒙大雁飞》《花雨》《春天的小画眉》《草海落霞》等。代表作为《黄果树瀑布》《踩鼓》《月下玉屏箫》《美丽的侗乡》《茅台美酒盼亲人》等。由于工作成绩突出,曾被贵州省人民政府评聘为首批省管专家,并当选省、市政协委员20年之久。他坚信文艺创作来源于生活,在工作之余,经常深入边远地区,跨娄山,走乌蒙,荡草海清江,游访苗寨侗乡,扎根天高地厚这片芬芳热土,他创作泉涌,放歌不息。”
我之所以长年累月与歌词创作这门艺术相依相伴,难舍难分,为它痴迷陶醉,一是因为我早在少年时期就对音乐有着特殊感情,加之父母姐哥的影响、熏陶,致使音乐艺术的诸多元素早已注入我的脑海,扎根我的心间。再有就是我们生活着的这片山高水长,具有浓郁民族风情的土地吸引着我,诱惑着我,是它丰厚的、独特多姿的历史文化风貌,成为我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创作源泉。
1980年10月,我作为贵州省唯一的一名年轻代表,参加了中国文联、音协,在湖南株洲召开的具有历史意义的全国歌词创作座谈会,此次会议后被业内人士称为中国音乐文学第一次代表大会。会上我有幸接触了喬羽、晓星、石祥、刘薇、晓光、金波、郑南、任红举、陈奎及、党永庵等词坛名家,聆听了他们的教诲,扩大了视野,受到了鼓舞、激励。有了这些交往和活动,不仅让我认识到了歌词创作的重要性和它在一件声乐作品中举足轻重的地位,从而也更加激发了我的创作热情,坚定了我的创作道路和方向。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文艺生活一片繁荣。省、市举办的各种文艺活动高潮迭起。诸如全省“乌兰牧骑调演”“全省农村征歌”“花溪之夏”“苗岭之声”“贵州好”等不同时期的创作评奖活动,我都是“十处打锣九处在”的其中一员。在这些活动中,我所创作的作品也经常受到好评,获得奖励。第一届全国青年歌手电视大奖赛在北京举行,我与作曲家张中笑合作的“黄果树瀑布”一歌,由王跃珍(时任贵阳五中音乐老师,现为四川音乐学院声乐教授)演唱,获得三等奖。此歌一夜走红,受到本省广大歌手的喜爱。事隔30多年后的今天,仍常唱不衰,被评为“多彩贵州”十大优秀歌曲之一。
1990年我因创作了不少反映海外侨胞、台湾同胞思念怀想祖国的作品,引起了有关部门的重视,由贵阳市台办与中国人民解放军福建前线《海峡之声》电台联手,将我的作品制作成长达半个小时的专集,向台湾同胞进行播放。并以“即兴而作,硕果累累”为题,对我从事的音乐创作生活作了简要介绍,称我的作品多是“放歌黔中美丽山水,吟咏乡间风土人情,黄果树瀑布的气势,花溪河水的秀美,舞阳龙宫的神奇,黔灵甲秀的祥瑞,以及苗寨侗乡花桥鼓楼的婀娜多姿,无不摄入其彩色画卷”。这里我想提一提其中有首歌名叫做《家乡寄来一幅山水画》创作的来由。我是一名侨属子弟,有亲人在台湾国民党中央担任立委要职,书信来往中,深知亲人离散的痛苦,理解亲人久别故土的思念之情。在听说了离开政坛赋闲在家的何应钦将军很想得到一幅描绘黔西南山水风光国画的信息后,心被触动,情被诱发,于是才创作了《家乡寄来一幅山水画》的歌词,此歌由作曲家于树华谱曲,蒋大为演唱,也不知道何应钦先生的在天之灵听到过这支歌没有?
可以说,我的上千首歌词作品,都是在深入生活,反复思考,反复吟咏的状态下创作出来一篇篇被谱曲问世传唱的。为了使我的歌词创作更加具有地方性和民族性,我每年都要寻找机会,深入最偏远的民族村寨,与清水江龙舟一起在大河上漂流,与水族寨老一起在月下聆听双歌,与彝家兄弟一起在草海旁猜拳行令,与侗乡青年男女一起在花桥边踏歌起舞,所有这些,都会使我的心灵一次次受到净化,不断获得欣喜,不断获得快乐。为了让我的歌词创作增强文学性和音乐感,我参与了中国十大集成志书的编纂工作(担任贵州民间歌谣卷的副主编)。在阅读和整理了数万首经典歌谣后,我深感我国民族民间艺术宝库的丰厚。另外,在这数十年习写歌词的岁月中,就我的感受和经验来看,一名词作者,理应懂得一些起码的音乐知识。还在读中学时,我就把积攒下来的零用钱买来诸如谬天瑞、姚以让、曾理中等教授的歌曲作法书籍,在课余时间认真学习。让我初步掌握了曲式、调性、对位、和声、弦法以及词、曲如何结合的一些基本道理,以致使我在后来的歌词创作中,更多地融入了音乐的要素和韵味,因而得到了较高的谱曲率。就这方面而言,李叔同、赵元任、刘雪庵、贺绿汀等音乐大师,以及当代的劫夫、吕远、王立平、凯传、付林这些词曲兼备的高手和他们流传下来的歌曲作品中,均能充分说明这个问题。
中国音乐文学学会主席乔羽说过:“歌词最容易写,是由于他简短,因此从业者众,因此便易于应付社会的迫切需要。歌词最不容易写好,也是由于它简短,不足百字,却要创造一个完整的世界。”在我数十年学习写词的过程中,对于大师的教诲,我的体会是比较深刻的。完全不像有些人想象的那么简单,容易写成。通过数十年的实践,我认为一首好的或比较好的歌词,不仅要有鲜明的主题,丰富的内涵,而且必须语句简练,富于诗情画意,只有这样,才能引起作曲家的共鸣。
这些年来,我由于担任了较长时间的政协委员,有了一些机会随有关部门组织的团队奔赴各地考察学习,观光游览,南下苏杭,北走燕幽,东到海港鱼岛,西至大漠边陲,亲眼目睹了祖国一日千里翻天覆地的变化,澎湃之情油然而生,因此也才有条件参加2008奥运征歌、中国国宝征歌、新疆征歌、湖南征歌、郑州征歌、开封征歌、上海世博征歌等一系列活动,并有一些作品入选其中,也是由于积极参与了这些活动,才日深月久的让我的创作水平一步步获得了提升。
2008年,我虽然退休在家,但我一生钟爱着的歌词创作,仍与我日日相伴,不弃不离,我决心要在这段夕阳西下的时光里,再接再厉努力拼搏,争取再创作出真正能受到广大人民群众喜爱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