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
摘要:中国民间舞是一种以舞蹈动作为特殊语汇形式,体现出民族的审美意识以及坚强的意志和浓厚的凝聚力。中国民间舞的道具样式很多,在长期的舞台实践中,已经是舞蹈表现的手段,它也是一些民间舞蹈表演中不可缺少的成分。道具的运用是必须按照舞台艺术的规律,有利于舞动,有助于舞蹈画面的美感,有益于舞蹈风格的表现。
关键词:中国民间舞 道具 塑造性 符号性 象征性
中图分类号:J72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2018)17-0057-02
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每个民族都有其独特的生活习惯以及地域特点,它的民间舞蹈形式多样,内容丰富,是以雅俗共赏为审美特征。舞蹈创作中,道具的运用不仅让作品能更好的表达,能引起观众情感的共鸣,而且象征着抽象符号,有利于塑造艺术形象的魅力性。
一、道具的塑造性
中国民间舞中运用道具的样式很多,例如:扇子、鼓、手绢、筷子等。每个民族都有其特有的道具代表,例如东北秧歌的手绢、朝鲜族的长鼓、蒙族的筷子、藏族的水袖、胶州秧歌的扇子、苗族的花鼓等,这些都是取源于生活,从生活提炼为艺术,把民间舞的自娱性与舞台艺术性进行穿插、探索和发展。这需要研究其形式美,要求视觉上的享受,探讨其内容美,倡导富有主旋律意义的作品,拓展其个性,挖掘民族文化的根,展现民族的图腾文化,体现民族的精神风貌。道具是物质材料所组成,因而它是具有塑造性,但绝非单纯得物化,而是富有韵味和意义的。例如胶州秧歌的道具是扇子和手绢同时配合,扇子的开合中,会形成一定的图案,手绢则能上下舞动,形成不同的花形、八角形,这些都会让舞蹈的观赏性加大,韵味浓厚。中国民间舞蹈的动作是来自对生活动作以及各事物形态的模仿,它具有民俗性,有的则具有趣味性,道具的运用是铺垫了其生活情趣的重要角色。安徽的花鼓灯是非常具有民俗性的,也有情节性,表现出门望,有怕烈日晒,扇子则意为挡烈。舞蹈造型的特点就在于身体“三道弯”的姿态,与扇子巧妙配合。扇子的运用将舞蹈增添了几分韵味,增强了舞蹈的表现力。藏族舞的水袖,轻盈飘逸,“颤膝”“顺拐儿”“缠绕”是藏舞的共同特点,动律上还有着“三步一靠”“三步一撩”“三步一抬”“倒脚碾转”。水袖的融入会使藏舞的艺术性和空间感加强,更富有形象性。从视觉效果来看,道具的运用,可以延展人体动作线条,拓展动作的空间、幅度、力量感。在傣族舞蹈中,经常会看到“金指甲”,这又似乎在模拟着孔雀的头冠,非常具有装饰意味。“金指甲”的运用,给傣族舞蹈增添了几分神秘的宗教色彩,具有强烈的艺术造型感,更加有利于塑造形象,丰富了舞蹈的动态美感和表现力,张力感十足。
二、文化符号性
舞蹈道具不仅是实物,也是兼有文化符号性。在汉族舞蹈中《井陉拉花》中道具——伞盖,它是舞者们展现技艺的承载物,也是一种礼仪文化的符号。在安徽花鼓灯舞蹈种类中,主要以情节舞蹈为主,舞者们就以灯具、手绢、大鼓为舞具,去完成各类角色的演绎。在蒙族舞蹈中的有以道具命名的舞蹈形式,例如筷子舞、酒盅舞等,这些道具的使用,更好地体现出蒙族人民的热情奔放、豪迈潇洒。《盅碗舞》《筷子舞》经常在酒宴当中出现,筷子和酒盅的加入,也加大了该舞蹈的技巧动作和舞蹈难度,同时提升了舞蹈的观赏性,氛围更加热烈,舞姿更加袅娜多姿。朝鲜族舞蹈中最具代表性的是《牙拍舞》,它流行于吉林省延边朝鲜族地区,这是个富有礼仪文化的舞蹈,它是把牙拍作为道具贯穿在舞蹈中,以多次礼拜的形象相结合,形成一种端庄的氛围。牙拍是由古代历史中大臣们手持“牙笏”给帝王行跪拜。《牙拍舞》是情景交融、动静结合的典范,牙拍作为道具,具有辅助作用,它不仅还能击打出不同的节奏,加强了舞蹈的形式感以及画面感,同时也提升了舞蹈的观赏性,还能将身体的动静、彼此形成相互影响的制约关系。牙拍在《牙拍舞》上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奠定了其礼仪性,也增添了其别致的韵味。道具的巧妙运用,可以提升舞蹈作品的表现力,动静相宜,物随人动,让道具融入在身体动作的幅度、力度、速度、空间,形成刚柔并济、行云流水的动作质感,构成立体感强的画面感,大大提高了艺术的审美性。中国的民间舞有着宗教信仰,这也会反映出本民族的文化以及民族精神以及审美价值,舞蹈独特的演绎和表现,这是体现出该民族文化的一种重要方式。
三、道具的象征性
中国民间舞蹈是伴随着人类文化的进步而发展,它必须符合自身的发展规律,有着重要的社会地位。每个地域都有各自的生活习惯、宗教信仰、审美需求,例如东北地区的辽南高跷就其独特的动作特点,这些形成的风格就是反应当地人民的性格特征——坚忍不拔、俏皮率真。舞蹈动作不拘小节,也反映出其粗犷豪放的特点。东北秧歌经常运用到的是手绢,配合着后踢步、前踢步踢出有力,收回干净的动律、前倾的体态,形成“艮”“浪”“俏”的艺术特征。在藏族舞中比较著名的是果谐、弦子、热巴,其中果谐和弦子用的舞蹈道具是水袖,热巴用的是鼓,这些都带有弯腰、坐胯和曲背的体态。这其实也是对藏族人民生活环境的体现。藏族人民生活在高原地区,长年积雪,所以脚步动作有拖步、弦子点地步等。经典作品《红绸舞》的长绸,是强化舞蹈渲染力的重要手段。长绸在舞者手里上下左右有节奏舞动时,像彩虹飞舞,添加了几分热烈的气氛。在朝鲜民间舞中,有民俗舞蹈形式,例如象帽就能恣意地旋转出飘逸流动的彩条,画面感丰富多彩。太平鼓是在北方地区有代表性的民间舞蹈,流行于京津冀地区,具有浓厚的乡土气息。太平鼓舞是有一套完整的动作,具有程式化特点,分为男生的舞蹈动作和女生的舞蹈动作,都带有双肩抖动的动律,有大开大合的幅度大的动作,也有顶胯,略微走动的小幅度动作。打鼓的审美要求是动作干净利落,连接流畅,人舞鼓,鼓随人,人与物合一。男女舞者舞动太平鼓必须要有“踩跺”与“艮劲”,有对称性,节奏有缓有急,曲折分明。太平鼓在京津冀地区也有些许区别,在京西地区,太平鼓有程式化唱词和鼓点,需打出气势磅礴,舞蹈以腰部为轴,上下左右扭动,带有多次跳跃性腾空动作;在津门地区,曲调和鼓点都较为单一,则舞蹈动作幅度较小,舞蹈动作较为简单,身体舞动幅度较小,以脚下步伐为主,例如十字步、秧歌步、前进以及后退步,较为流畅含蓄、圆润柔和;抚宁的太平鼓,只有鼓点没有唱曲,仅为女子敲打,“颤膝”和“耸肩”则是它的核心动律。太平鼓舞的队形变化多样,讲究对称和谐,其中很多是来源于生活的场景,例如二龙吐珠、一字长蛇、串胡同等。这些也象征着当地的人文气息、民俗氛围浓厚,文化包容,思想开放,男性豪爽,女性温文尔雅,从自娱自乐的民间艺术走向表演艺术性。
舞蹈的道具是舞蹈呈现的一部分,既可以看做是固有实物的本身,也可以视为高于生活的意境走向。我国的民间舞蹈都起源于人们的生活之中,和各族的生活习惯、宗教信仰、劳动生产方式密不可分,通过人体的肢体动作的表达和舞具的巧妙结合,研究民俗文化和美学理论,获取民间舞的动作元素,则能表现出丰富多彩的文化特色和文化内涵,彰显出民族的魅力。它不仅可以提高舞蹈的形式美感,传达舞蹈中艺术美感,还能将生活与舞蹈艺术相互融合。舞蹈作为八大艺术之一,属于文化的一种载体中国民间舞则体现出文化的根基,把民族的“和谐”和“巧妙”貫穿始终,它既呈现出了形式美感和意境美,也有助于艺术的传承与发展、文化的交流、文化的融合。
参考文献:
[1]张谛.中国古代舞蹈中的道具运用[J].北京舞蹈学院学报,2006,(02).
[2]王亚滨.传情达意渲染气氛填补空白——浅谈道具在民间舞蹈中的作用[J].继续教育研究,1996,(03).
[3]马秦尧,张竹岩.京津冀三地太平鼓舞特色比较研究[J].艺术评鉴,2017,(09).
[4]胡晶莹.从舞蹈道具媒介中探索形式语言[J].民族艺术研究,2008,(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