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念念
摘要:汉画像石是流行于汉代的建筑雕刻,主要运用在地下墓室、祠堂和庙宇建筑中,其艺术性是我国美术史上重要的一笔。汉画像石是比较完整的,具有民族特色的刻画艺术,对我国传统绘画具有借鉴意义。它具有浓郁的汉文化特色,也将我国传统的哲学思想和审美观融入其中,蕴含了丰富的人文价值。
关键词:汉画像石 丧葬文化 线条
中图分类号:J2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2018)18-0046-02
一、汉画像石的兴衰
汉画像石是汉朝比较流行的丧葬文化,它是汉朝墓室的构件之一。在艺术手法上,是将绘画、雕塑和石刻融为一体,先在磨平的石板上绘出图案,然后进行雕刻,完工后再涂染颜色,描绘装饰,让画面鲜活起来。
汉画像石起源于西汉,没落于三国时期。汉画像石的兴盛和衰落,与当时的社会文化密切相关。首先是汉朝的经济发展为汉画像石的出现打下了坚固的经济基础,在西汉,经过汉高祖、汉文帝、汉景帝等实行休养生息的国策,农业得到了发展,到汉武帝时期,已经形成国力鼎盛、百业兴旺的繁荣局面。汉武帝时期的张骞出使西域,改变了传统的“御制匈奴”政策,打开了汉朝的眼界,开始了与西域各国的贸易往来,而他们开创的“丝绸之路”也为西汉的经济发展做出了卓越贡献。商业的繁荣发展,促进了经济繁荣,为汉朝的厚葬之风打下了基础。
在佛教没有传入中国之前,西汉人的信仰中还没有“轮回转世”的概念,他们坚信人死后进入另一个世界,在那里生活着,需要后代不断祭祀,才能满足自己的生活,所以当时的人非常在乎后代的繁荣。这种观念也形成了对丧葬文化的重视,无论是帝王,还是富有阶层,都讲究自己死后的繁荣,这些观点体现在对墓室建筑、陪葬品的讲究上。
西汉时,人们祖先崇拜观念极强,在所有的祭祀中,对祖先的祭祀最隆重,所以才有“事死如事生”的文化观,促成了墓葬文化的发展。美化墓室,用大量陪葬品给先人陪葬,成为当时的习俗。汉画像石的精美,其实是后人希望用丰富的生活画面来陪伴死者,让他们活在另一个世界不孤独。
到了东汉,随着佛教的传入,“轮回转世”的观念使人们相信只要经过修炼,死后可以再生,生命循环不息。“事死如事生”观念开始淡薄,对于墓地讲究只在皇族和富有阶层流行,汉画像石才逐步由盛到衰。
汉画像石在我国的分布主要在五个地区,包括陕西陕北、河南南阳、江苏徐州以及山东和四川等地,这些地区的汉画像石之所以普遍,和这些地域的特殊性有关。陕西一直是帝王之都;南阳是东汉刘秀的故乡;徐州是汉高祖刘邦的故乡;山东是孔子故里,儒家思想发源地;四川作为天府之国,一直是西南经济重心。由此可见,汉画像石的兴盛离不开经济发展,只有皇族和贵族才有经济实力来建造。
二、汉画像石的绘画特征
(一)汉画像石的画面内容
汉画像石所表现的内容,都是来源于生活,触及到生活的各个层面,但表现最多的还是农耕和音乐舞蹈。
表现农耕场景的,不同地域的汉画像石表现的内容也不相同。像地处南方的四川,古代的农业主要是以耕种水稻为主,因此四川出土的汉画像石上的农耕图,主要是表现的是扶犁、插秧、收割等场景;而陕北在古代是以放牧为主,这里出土的汉画像石表现的都是牧马人赶着羊群、马群放牧的情景;地处中原的河南,出土的汉画像石是捕鱼、男耕女织的场景。
在表现音乐和舞蹈的汉画像石中,人物形态各不相同,不同的乐器,不同的演奏方式,不同的舞蹈形态都被生动地展示出来。著名的有南阳出土的汉画像石《乐舞百戏》,表现的是演奏音乐的场景,其中有人抚琴,有人吹埙,有人击鼓,有人吹排箫,有人在演唱,还有人在随着音乐跳舞。
无论是农耕图还是音乐舞蹈画面,在表现场景时,都充满生活情趣。南阳出土的《捕鱼图》中,水中有鱼在游动,水面上有一叶扁舟驶来,上面有人在撒网,一人在划桨,桥上还有人在垂钓。表现放牧的画面中,有牧马人手持牧鞭,牛马羊群中的马在嘶鸣,小羊在打闹,牛不急不忙地赶路,甚至还有飞鸟、猎狗做点缀,使整个画面充满生趣。
(二)汉画像石的绘画特征
线条和点、面都是平面构图的要素,在汉画像石中,线条成为主要绘画手法。直线大多用在表现车辆、器皿和建筑上,轮廓构造多采用曲线,像人物、动物、植物,在轮廓转折处用曲线勾勒,在形象上有张力,在视觉上有动感、节奏感。在人物、动物和植物的內部填充上,又采用了斜线、直线来进行装饰,这些线条长短不一,利用线条的差异性来补充和修饰整体形象。
1.人物绘画特征
人物是汉画像石绘画中的重要表现对象,其绘画特征主要是以线条为主,用线条来勾勒人物轮廓,采用凹面阴线刻法来表现人物,人物形象有的是正面,有的是侧面,远看是剪影,近看又是雕塑。并且汉画像石都是在打磨光滑的石板上进行绘画,然后雕刻,这些雕刻手法都是阴线刻,和传统中国画中的技法白描一致,讲究神似,以形写神。
在构图形式上,表现人物主要有四种形式:直筒瓶、花瓶、青蛙、宽底酒瓶式。
直筒瓶式的构图,表现出来的人物形象是上下一样大,这些形象主要是门吏、侍从等人物,他们需要站直身体,保持恭敬姿态,加上宽袍大袖的服饰,就变成上下一致的形象了。
花瓶式主要是女性形象,我国传统花瓶式样是小口、细颈、宽肩、瘦腰、圆底,整个轮廓具有凹凸有致、婀娜多姿的视觉感,正好和女性体态相吻合,表现了女性的柔美曲线。
青蛙式是头颈相连,上身小下身宽,腹部肥硕,四肢纤细的形象,这种形象在汉画像石中大多为武士。古代形容武士都是虎背熊腰,将躯干壮硕看做是武士象征。
宽底酒瓶是上身小,下身大而平的形象,主要表现为人物坐姿,汉代的宽袖大袍,使人坐下后显得像个宽底酒瓶。
2.构图特征
在构图上,汉画像石根据单幅图和多幅图的差异,采用不同的构图方式。单幅图的构图是文字和图像相结合,用文字来对图像进行标注。在大型画面中,构图方式分为九宫格、窗户式。
九宫格是将一个大正方形分割成多个小方格,不同的方格有不同的内容,组合在一起就形成一个完整的画面,表达了主题。
窗户式是指中国传统的窗户,上下左右有边框装饰,中间分成四个方格。这四个方格有四种内容,组合在一起又被边框约束,成为一体,具有韵律感。
三、汉画像石的艺术价值
(一)汉画像石的历史人文价值
汉画像石的艺术价值包括历史、人文、艺术等方面。从出土的汉画像石中,可以了解我国古代的农耕、牧业等状况,还有当时的文化现象,像音乐、歌舞的刻画,可以让人们了解当时使用的乐器,演奏方式,舞蹈表演不仅可以想象出舞蹈动作,还能从画面上了解当时的服饰打扮。
汉画像石还体现了西汉和东汉时期的儒家文化、道家文化以及宗教观念。目前出土的各地汉画像石上,有许多是表现“忠孝”“三纲五常”等故事内容的组图,图画中的天象图、星象图都来源于儒家经典中的《周易》,也是儒家思想的体现。
汉画像石中还有很多道家文化,除了比较直观的“孔子见老子图”之外,阴阳八卦、太极图、黄帝升仙、长生不老都是道家文化的体现。除此之外,东汉时期,佛教传入我国,此后的汉画像石中,也逐渐出现了佛教文化,包括佛像,生死轮回的画面等,以及后期延伸出现了大量楚巫文化,像风伯雨师形象,神荼、郁垒都是楚巫文化中的驱邪形象。
(二)汉画像石中的艺术价值
汉画像石的艺术价值,主要是汉画像石的绘画手法直接影响了中国画技法,它用线条作为主要绘画手法,是中国画“骨法用笔”“工寫兼备”的发端;它“以形写神”的表现方法也和中国画“写意”的表现方式一致。汉画像石的白描手法、随意点染没骨法、层次分明渲染法也被中国画借鉴。
其次在色彩上,汉画像石最突出的就是利用阴线刻来突出层次感,具有黑白分明的特点,这个特点和国画中“知白守黑”“计白当黑”“运黑为白”“留白”的观点一致,两者都是用衬托和对比手法。汉画像石中的色彩,除了黑白对比,还有“五色观”的运用,五色指的是红、黄、青、白、黑,五色观和中国传统中的“五行”是一致的,而中国画在色彩运用上也是坚持五色观。
汉画像石和中国画一样,都是中国历史、文化、哲学、美学综合的产物,汉画像石的绘画手法、表现方式、色彩观都影响了中国绘画的发展。也可以说,在造纸术发明之前,汉画像石是刻在石板上的中国画。
参考文献:
[1]刘茜.汉代生死信仰的变迁与汉画像石的兴盛[J].学术月刊,2014,(06):107-117.
[2]刘文元.汉代南阳画像石审美研究[D].西安:西北大学,2017年.
[3]唐建.汉画文化意蕴及艺术表现研究[D].济南:山东大学,2015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