隆安排歌“潘”的艺术探究及传承保护

2018-12-29 09:30韦蔚兰
艺术评鉴 2018年19期
关键词:山歌壮族

韦蔚兰

摘要:隆安县位于广西西南部,人口40万人,有壮、汉、苗、瑶等10多个民族,其中壮族占96.4%。隆安县地大物博,资源丰富,由于水陆交通便利,自古以来农业、畜牧业十分发达,畜产丰富,民风纯朴,孕育了富有特色的民族民间传统文化隆安排歌“潘”。它反映了隆安这一个地方的历史、劳动生产、风土人情、爱情婚姻、日常生活,是隆安人民群众生活的亲切伴侣、劳动中的助手、社会斗争的武器、交流情感,传播知识、娱乐消遣的工具,它丰富的内容和所蕴藏的内涵可以说是隆安民族民间传统文化的一支奇葩。

关键词:“潘” 排歌

中图分类号:J6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2018)18-0021-03

一、排歌“潘”的历史渊源

隆安壮族人民自古有好歌的习俗,隆安排歌“潘”便是隆安县壮族人民千百年来一代传一代诵唱不衰的民间音乐载体,它分布于隆安县城厢镇、那桐镇、乔建镇、都结乡、丁当镇、布泉乡一带。隆安壮族群众在日常生活中以歌会友,以歌抒发情感,表达男女爱恋,歌唱丰收喜悦,每年的农历三月三、四月八、五月五、五月十三等民间传统节日,便是当地壮族群众最为隆重的歌圩节。届时,远近村民汇聚一起,男女老少以歌会友、待友,场面十分壮观。

隆安壮话排歌“潘”的发生、发展历史久远。据有关研究证明与骆越文化的历史同步,从近年出土的大石铲可以得到充分证明,但它起于何时,已无详实史料记载。另据有关史料表明,明清时期,分布于武鸣、隆安等地的壮族歌圩是最为兴盛的时期,明代邝露在《赤雅》中记载了壮族歌圩的动人景象,张祥诃《粤西偶记》记述了壮族地区歌圩的歌词结构及韵律特点。近代以来,有关壮族的歌圩活动,更可谓籍载不断,而隆安县广大壮族地区自古以来盛行歌圩活动,人们在歌圩上传唱“潘”,据此可以推断,排歌“潘”至少于南朝以前便已形成,距今已有一千多年的悠久历史。

对于排歌“潘”的形成,有一点是不容置疑的,那就是壮族先祖骆越人在劳动或交往中产生的心态与感情直接导致了原始歌谣的产生。其后,“潘”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的变化,逐渐趋向丰富多彩,它是同族历史的一面镜子,折射着一个民族不同时代的社会形态。历代的“潘”,是历代隆安壮族人民的心声,它较全面地反映了当地壮族历史发展的全过程。

在“文革”期间,唱山歌活动已销声匿迹。进入20世纪80年代以后,随着国家对民族民间传统文化的重视,尤其是南宁市国际民歌艺术节在南宁举办,“歌海”潮涌,当地政府也十分重视民间传统音乐,对隆安排歌进行了挖掘整理,排歌“潘”得以复兴。

二、排歌“潘”的艺术形式及其特征

(一)隆安壮话排歌的种类

1.从内容上一般分为:谈情歌、婚嫁歌、庆贺歌、劳动歌、悼念歌等。

(1)谈情歌。谈情歌多在歌圩里进行,或相约结伴在林间山坡等地方对唱,是青年男女以歌表情怀,以歌结伴侣而唱。如《哥妹相约龙虎山》(节选)唱词:

青山下呦水潺潺,

晚风吹来心暖暖。

哥妹坡上肩并肩,

晚风吹来心暖暖。

(2)婚嫁歌。婚嫁歌是送嫁迎娶的男女双方的朋友们为祝福新郎新娘一生恩爱幸福、白头偕老而唱的歌。如《撑伞歌》唱词:

撑起绒伞给新娘,

挡风蔽雨遮太阳。

人世路上金光丽,

结伴同行赛鸳鸯。

(3)庆贺歌。庆贺歌是村人为一年来获得丰收的聚餐会即兴而歌,欢乐的人们边唱酒边唱,唱风调雨顺好收成,唱来年获更大丰收。如《小林唱欢》唱词:

今天锄蔗草,令人笑开颜。

甘蔗高又大,象竹插青天。

大糖二十号,苗好长整齐。

施肥若及时,保你产十吨。

我这块土地,种蔗能赚钱。

刚种第一年,本钱已返还。

(4)劳动歌。这是在劳动的休息时间里选风趣幽默的词句来唱,以减轻劳动的疲劳。如:《劳动唱诗》:

农厂种禾不用泥,

专靠植物刺激剂。

栽出禾蔸高过树,

上去要坐升降机。

(5)悼念歌。这是在70岁以上老人谢世的丧场上唱的歌,人们悼念亡者希望老人的在天之灵能安息。如《三清调——燃油灯曲》唱词:

来到东门门不开,牛头马面两边排。

大慈大悲来唱歌,一路平安上天堂。

东方一朵青莲花,牛头马面两边排。

大慈大悲来唱歌,一路平安上天堂。

2.从曲调上分为:高腔排歌和低腔排歌。

高腔调排歌:曲调激昂悲壮,主要分布在平原地区;低腔调排歌:曲调优美动听,主要分布在山区。演唱时除尾音拉腔外,均以字音定音,变化较多。有些地区的吟唱皆为高中音齐唱,无独唱,而有些地区则以实词代衬词,表演上有独唱和齐唱,无二声部唱。

(二)隆安壮话排歌的词句形式

隆安壮话排歌在形式上主要分为七言句和五言句两种。五言句壮话排歌属于高腔山歌,其曲调高昂悲凉,适宜表現凄凉、悲伤的内容,这种山歌主要流传于隆安县的南圩、乔建、那桐、城厢、雁江、丁当、古潭等平原地区。

《寡妇自叹》(节选)

夫为人稳重,善体贴儿妻;

出门一起走,形影不分离。

夫聪明伶俐,和气待他人;

笑脸迎宾朋,欢容待至亲。

务农做生意,农商一起抓;

精打又细算,因家也渐富。

七言句壮话排歌属于低腔山歌,其曲调流畅飘逸,优美动听,适宜表现热情洋溢、喜庆热闹的内容,这种山歌主要流传于隆安县的都结、布泉、屏山等山区。

《情歌》(节选)

男:春天到来百花开,桃花园里把果栽;

哥盼果熟口水流,几回梦醒把果栽。

女:桃花园里百花开,碧绿桃树一排排;

哥想栽果也容易,等到果熟哥再来。

男:太阳渐落西山坳,哥我年迈等不来;

太阳上山又下山,到时恐已进棺材。

女:好钢要经火炉炼,千锤百炼才成材;

假如阿哥夭折去,为哥妹吃三年斋。

男:三年斋饭情切切,但愿老天把眼开;

到时要是哥不死,妹你定要嫁过来。

女:竹子火烧节还在,妹我一定等哥来;

要是老天不长眼,妹陪哥你去蓬莱。

(三)隆安壮话排歌的韵律

隆安壮话排歌讲究韵律。七言句为一、二、四脚韵,跟七律古诗的韵律要求基本相同;五言句的韵律要求則比较复杂,它以腰、脚韵为主,即人们常说的“五、二三、五、二三韵”。具体说,五言句以四句歌词为一首歌,其中第一句的尾字要和第二句的第二或第三个字押韵,第二句的尾字要和第三句的尾字押韵,第三句的尾字要和第四句的第二或第三个字押韵,第四句的尾字必须是平声,否则不能唱。在句式上,多数为五言句、四句段为主,也有七言句的,可独唱、重唱、多重唱,它除了运用写诗常用的“赋、比、兴”外,还大量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法。

(四)隆安壮话排歌的语言

隆安壮话排歌运用当地的壮话演唱,属叙事山歌,是一种以口头传唱的壮语文学,每一首排歌都有一个相对完整的故事情节,其演唱的故事内容必须有头、有尾,中间有情节,使人听后有个故事完整的感觉。内容上或描述劳动场景,或抒情言志,有赞美美好事物的,有鞭挞丑陋恶习的,有寄托哀思的,有把盏言欢的,其涵盖的内容包罗万象,只要事件完整,有头有尾,它都可以容纳。

它古朴、纯真,斯大林所说:“每个民族,不论其大小,都有它自己的,只属于它为其他民族所没有的本质上的特点、特殊性”。排歌是质朴的情感和人们现实生活的反映,它率真、不经雕刻,自由的情感流露,从其生命的开始就无不镶刻着自然的印痕。

三、排歌“潘”的保护举措及其艺术魅力

近年来,由于受到现代文化的冲击,排歌赖以生存、发展的社会基础发生了改变,传统的民俗节日被淡化。现代的文艺样式、电影、电视等占据了所有娱乐市场,山歌在广大乡村的传统节日中传唱日益减少。一些很有造诣的歌师、歌手因年事已高,逐渐退出节日歌台,歌师的相继谢世,年轻人对山歌的不感兴趣,使得排歌逐渐出现了衰落的趋势,传承出现了严重问题。为此,当地政府也做出相关举措,鼓励民间艺术团队举办山歌比赛、歌圩节日、文艺大展演等活动,要求文化部门对排歌分布、传承等情况进行全面深入的普查。尤其在排歌流传密集的地区开展专项调研活动,收集排歌歌词,整理入档。鼓励传承人创编适应时代的排歌曲目,以吸引更多民众传唱排歌。现在隆安壮话排歌“潘”已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之一,被列入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使壮话排歌“潘”得到了一定程度的保护和传承。

现在隆安县壮话排歌“潘”已成为一种优秀的民间艺术形式,闪亮展现在世人面前,隆安县的陆乃昌、叶统皇歌师歌手曾在2003年广西南宁国际民歌艺术节的活动中施展歌喉,充分展示了隆安县民间音乐——“潘”的艺术魅力。挖掘、抢救和保护隆安县排歌,不仅可以丰富和完善广西壮族民族音乐史,对中国民族民间音乐史的丰富和完善,都将产生积极的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1]潘章帅,石舒怡,樊芳良.广西隆安排歌的现状调查及保护传承状况探究[J].歌海,2015,(04):64-77.

猜你喜欢
山歌壮族
The Mountains Sing—But for How Much Longer?
黄翠崇、刘丽华
《Cat’s book》
壮族迎客歌
苗山歌
山歌好比春江水
壮族山歌
国画:唱支山歌
幸福生活感党恩 幸福山歌
奇妙乐器·壮族乐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