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轮驱动助监督 监察改革彰实效

2018-12-29 00:00:00柏梅
廉政瞭望·下半月 2018年12期

在 深化监察体制改革的进程中,达州市达川区纪委监委按照“转隶开局、平稳过渡、逐步深化”的总体原则,坚持与时倶进、先行先试,通过探索建立组织、责任、督查三大机制强化驱动,切实把制度优势转化为规范高效的治理效能。区监委成立以来,共立案审查244件250人,综合运用12项监察措施1150人次。

组织驱动,补齐监督短板

按照“两不三坚持”,即“不分先来后到,不搞厚此薄彼,坚持政策落实到位,坚持人员混合编成,坚持厚爱一分”的原则,强化人员转隶整合、探索干部交叉配置、突出执纪力量向一线倾斜等基础性改革,同时针对监察体制改革后新增监察对象80%集中在基层的现状,瞄准两个重点,深化组织改革。

在乡镇(街道)探索推进“两专一廉”纪检监察组织运行模式,即每个乡镇(街道)落实配备1名专职纪委书记、1名专职纪检监察工作人员、1名廉情监督员,并向下延伸,在每个村(社区)设立村务监督委员会。强化经费保障,按每个乡镇2~3万元/年纳入财政预算,专款专用;创新“2+3”年度单列考核机制,对连续两年排名前三位的,予以提拔重用,对连续两年排名后三位的,及时调离纪检岗位,真正激发乡镇监督执纪工作活力。

创新建立派驻监督“7+1”制度体系,即建立《日常管理制度》等规范性制度,探索建立《被监督单位向区纪委派驻机构工作报备制度》,梳理出驻在部门(含综合监督单位)应向派驻机构报备的4大事项及20个子项,真正把监督前哨的框架立起来,为派驻监督提供了制度支撑。

责任驱动,拧紧监督发条

针对监察体制改革后,监察体量增大的现状,以抓实两个责任为抓手,凝聚齐抓共管监督合力,最大化调动党委抓好廉情风险防范的主动性。

按照“市县同步标准化、县乡同步规范化”的工作思路,探索实施“两同两化”责任机制,在全区试点打造了12个标准化接访场所,制发纪检监察机关信访举报工作细则,规范乡镇纪委和派驻(出)纪检机构“四步八环”(即:受理登记、呈批办理、反馈报结、归档分析)信访受理处置流程。

按照“什么问题突出,就集中分析预警什么问题”的思路,创新建立“信访分析预警”机制。通过动态预警分析、锁定预警重点、划设预警等级、实时预警跟踪、专项巡察通报、限时整改反馈等六个流程,提醒领导干部落实主体责任、分管责任,主动抓好整改落实,让过程监督更加有效。

督查驱动,点燃监督引擎

监委成立后,达川区的监察对象从改革前的4773名增加到改革后的14594名。为此,在着力构建纪律监督、监察监督、派驻监督、巡察监督“四位一体”监督体系的基础上,突出在线监督,构建“阳光惠民监督”四大平台,即社会救助监管平台、脱贫攻坚智慧平台“APP”、“集体三资”监管平台、“微权力”监管平台,并开辟在线监督举报通道。“阳光惠民监督”平台运行以来,共收到举报线索200余条,查办群众举报反映违纪违法案件61件62人。

强化实时监督,创新建立“两全三个一”工作机制,即“全天候、全覆盖监督,一周一调度、一月一汇总、一案一通报”,创新“四个顺着查”工作方法,即“顺着扶贫领域的项目查、顺着扶贫和惠民惠农的资金查、顺着群众反映多的人和地方查、顺着党风廉政建设责任落实不力的单位查”,严查腐败问题。2018年1-9月,达川区监委共运用监察措施开展谈话743人次,讯问28人次,询问113人次,查询74次,调取66次,扣押31次,搜查4次,留置4例,实现了1+1>2的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