熏腊肉熏出的民心
进入农历冬月,年味儿渐渐浓起来,南方不少地方都开始做腊肉香肠,一些地方还保留着熏腊肉的风俗。但是因为熏制产生的烟尘污染空气质量,还存在火灾隐患,不少城镇都发布了“禁熏令”。
老家从去年开始就发了这样的“禁令”。这让一些上了年纪,吃惯了自家熏腊肉的人不乐意了。“白天看得到烟,晚上总可以吧”,不少邻里晚上找个地方偷偷熏腊肉,谁知晚上也有人巡逻,还有人因为违反禁令而被没收了腊肉,好好的年味儿给折腾得变了味儿。
在当地政府部门上班的一名老同学说,他们也不是不知道当地的风俗,但是上级命令又不得不执行。民俗跟行政命令之间的冲突如何化解,他们也头疼。
今年回家,记者有新发现。街头出现了一些“熏肉点”,政府出资在街头空旷地段搭建熏肉棚,给有熏肉需要的市民统一熏制腊肉,熏烤用的柏桠都是政府采购,包熏好不说,还有烟雾处理系统,不会污染环境。大家只需要带着自家的腊肉去排队就行。
拎着熏得油光发亮的腊肉出来,没哪个说不满意。“几个小时一轮,有专人负责帮你熏,这个服务有点儿好。”虽然是小事,但是“从一纸禁令到主动作为,在熏腊肉这件小事上,我要给政府点个赞。”
之前为“禁熏令”焦头烂额的同学说,这是经过专门的会议商讨出来的解决办法,收集了群众代表的意见,借鉴了外地的一些做法。事实证明,收效良好。
民风与环保、社会安全发生冲突的时候,选择用更加人性化的方式处理。“比大张旗鼓做其他宣传要好得多。”
有时候,为民办事,还真不能一禁了之。
投诉之后,我当起了“托”
本刊记者 邓苗苗
前不久,又一次半夜被小区外的施工工地吵醒后,我终于气愤地打开网页搜起了投诉夜间施工的办法。
搜索结果告诉我,市区范围内夜间施工噪声扰民投诉可以拨打一个专号进行举报。当然,同时也有很多网友“吐槽”表示投诉几乎没什么用。
毕竟是第一次尝试通过电话投诉解决问题,拨电话前我做了不少心理建设,甚至在等待接通的QnKYixi2Vt76bNf9B5S0IQ==几秒内打定主意——要是没有任何作用或者接线员态度敷衍,我就跟他们“死磕”到底。
没想到,电话一接通,刚打了个招呼,对方就很温和地问:“请问您是要投诉夜间施工噪音扰民吗?”随后三言两语记录下了相关信息,让我等待处理。挂掉电话,时间是凌晨1点52分。
第二天晚上,我抱着试试看的想法,根据反馈短信提供的工单号进入政府网络理政平台查询,看见了详细的内容:02:00,市大数据和电子政务办拟派工单;11:10,某区签收工单并转办至城管局;14:46,某区城管局签收工单,进行处理。这时,我才反应过来,下午被我挂掉的一个陌生电话正是城管局打来沟通的。而这天晚上,噪音消失了,我睡了一个好觉。
之后几天,没有了噪音的困扰,我也把这件事抛到脑后。
三天后,我又接到一个电话,询问我最近是否仍被夜间施工噪音打扰,以及是否对此次投诉结果满意。简单交流后结束了通话,我再次打开了网络理政平台,看到办理结果一栏中详细写明了我家小区外在建工地半夜施工的原因、城管局处理过程以及当日处理完毕后,曾尝试与我沟通未果。
至此,原本我心目中市民服务热线与网络理政平台不作为的刻板印象烟消云散了,不仅如此,甚至还逢人就夸,被朋友开玩笑地称为“托”。其实,只要为群众办实事的态度摆正,相关问题考虑周到、处理得力、反馈及时,谁又不愿意当这个“托”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