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反腐调查记者的2018记忆

2018-12-29 00:00:00龙在宇
廉政瞭望·下半月 2018年12期

2018年,身为廉政瞭望杂志的一名反腐调查记者,我的脚步继续。

从 南到北,从东到西,采访落马高官日久,总感觉这些曾叱咤风云最终又黯然谢幕的高官,其本身便是一场人生悲喜剧。“眼看他起高楼,眼看他宴宾客,眼看他楼塌了。”

然而在2018年,反腐剧情却有了变化,剧中的梗埋藏更深,结局也往往在最后时刻方才揭晓。

官场里的“赌神”“股神”

十八大后掀起“蛟龙愤怒、鱼鳖惊慌、春雷震撼、四野震动”的反腐风暴,刮到如今。据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通报,2018年接受调查的中管干部23名,高于2017年的18人,说明反腐力度未减。

数字背后,变化的东西还有很多。对于跑反腐新闻的调查记者来说,这些感触尤为深刻。反腐风暴初起之时,落马官员的嚣张行径令人瞠目结舌。记得当年去广东采访时听闻,一名落马市委书记在台上时,曾以“我们这里的小姐都是环保的”来推荐当地投资环境,此言一出,台下亦有掌声相伴。

还有一名山西的煤老板,提着大款旅行箱进入一名厅长的办公室,箱内装满百元现钞。一手交钱,一手弄权,赤裸裸的权钱交易就在厅长的办公室内完成。

放到如今,此等妄人妄语以及明目张胆的腐败已鲜有。即便是没有收敛收手者,多也不再肆无忌惮,而是处心积虑扮演起“两面人”。“很会伪装,喜欢表演作秀,表里不一、欺上瞒下,说一套、做一套,台上一套、台下一套,当面一套、背后一套,手腕高得很”。

所有这些,都对调查记者的采访提出更高要求,很难再靠“街谈巷议”或是“坊间流传”来获取有价值的信息。想要获取独家信息,就必须更接近第一手材料。

2018年,我曾多次去某省采写调查报道。该省一名原副省长出差入住宾馆前,总会询问价格并比照相关标准,绝不超标。即便从事其痴迷的赌博,也要摆出愿赌服输的“豪气”。有人打牌前给他发“底钱”,他会怒斥一番,声称“不来这一套,输赢凭手气”。牌局进行,副省长“大杀四方”时,依旧板起脸,教训其他人“认真打哟,放水就没意思了。”

另一名落马的贵州前高官王晓光,大会小会讲信仰,“两面人”入戏颇深。最初的采访,还能听到他退掉红包礼金的故事。然而随着采访深入,真相渐渐浮出水面。面对商人送来的现金,王晓光的确选择过拒绝,但同时又告诉特定人士,股市上有什么消息,可以带着自己一起发财。从直接行贿受贿到官员变身“赌神”“股神”,贪腐手段似乎隐藏更深。

“两面人”的表演以及各种更加隐蔽的贪腐手段,恰好印证着党中央的判断。正是2018年底的中央政治局会议指出:“反腐败斗争取得压倒性胜利,全面从严治党取得重大成果。” 中央政治局会议在作出这一重大判断的同时,也明确重申“反腐败斗争形势依然严峻复杂,全面从严治党依然任重道远”。

版面上的几字之差,往往是现实中的天壤之别

2018年开年,因为采写陕西省委原常委、西安市委原书记魏民洲的案例,我来到古城西安,也第一次见识到秦岭脚下的别墅区。

当时通过调查采访,知道魏民洲与这些别墅区有千丝万缕的关系。不过在杂志随后刊发的有关魏民洲的报道中,这些只是一笔带过,并未深究。原因大概有两个,其一是魏民洲涉及违纪违法的问题很多,写稿时只能进行取舍,其二是许多西安的朋友说,秦岭别墅里水很深,不光一个魏民洲,何况之前许多媒体都报道过却收效甚微,别墅照样越建越多。

一晃几个月过去,到了7月,由中央纪委副书记徐令义任组长的专项整治工作组奔赴西安,坐镇秦岭违规建别墅专项整治,问题的盖子要被揭开。许多人重燃信心,身为调查记者的我,自然也投去关注的目光。

接下来的几个月,我不时与西安的朋友联系,从他们发来的照片、视频中可以看出,秦岭的拆违如火如荼,各种大型机械正在秦岭山麓挥舞臂膀,昔日世外桃源般的别墅区变得尘土飞扬。

我多次打算赴西安采访,启程之日却一再推延。我又联系了许多媒体同行,他们的处境与我类似,要么准备去西安但并未成行,要么采访之后稿件却没有公开发表。2018年的整整一个夏天,一种很特别的气氛笼罩着秦岭。所有人都知道这里有大新闻,公开报道中却难觅只言片语。

直到10月15日,西安两家官方报纸突然以整版方式图文并茂的报道“支亮超大违建别墅”,才如惊雷般打破了这沉闷的舆论空气。其实该别墅在9月29日已经开始破拆复绿,选择此时大举曝光,意味深长。两家官媒率先发声,当晚该别墅在电视报道中马上更名“陈路超大别墅”。如此报道信号强烈清晰,各种媒体纷纷跟进,一夜之间秦岭拆违声势大涨,士气大振。

在十八大后的反腐风暴中,媒体力量一直发挥特殊的作用。从某名主要领导到直接点名道姓,往往呈现于版面上的几字之差便是政治现实中的天壤之别。在这场秦岭保卫战中,官方与媒体的互动再一次展现。当媒体打破沉默,开始大规模报道秦岭违建别墅之后仅仅半月,陕西与西安官场多名重量级官员落马。

腐败不仅存在于体制内

当记者就是四海漂泊,你永远不知道,接下来哪里会闹出大动静,出一条大新闻。

当记者也不会缺少新鲜感,每天都会接到新的选题,到新的地方,认识新的朋友。

譬如2018年开年之时,我完全不知道,新一年中自己会去往何处采访,哪些台上人又会因严重违纪违法被查。

但无论如何,我都确信自己的采写工作会继续围绕在官场的腐败问题。廉政瞭望是一本专业的反腐败杂志,多年来报道的视角也聚焦在官场。这在许多人看来是顺理成章的事情,既是反腐败,不在官场里反,难道还有其它地方?

不过2018年,我的这一认知被颠覆了。杂志把视角延伸到商场,推出民企反腐策划。

采写官场反腐稿件多年的自己,奔赴阿里巴巴等多家大型民企总部,采访这些民企内部的反腐。通过采访,自己的固有观念被大大改变。腐败不仅存在于政府机构与国有企业,民营企业同样为腐败所苦。

例如一家大型企业的中层管理人员,先让自己的亲属、同学成立一家公司,再利用职务之便,将本企业业务交到这家公司手中。这种看似商业合作的行为,实质正是腐败。该管理人员透过这种方式,短短数年便敛财3亿元。在与一名国内资深反腐学者探讨时,学者感叹说:“过去对于民企的腐败外界关注太少。一个腐败分子,再怎么丧心病狂,让他两三年时间敛财3亿都难如登天,然而在民企内却做到了。”

不妨这样说,个别民企腐败的金额已到令人咋舌的地步,但外界对其的关注并不多,甚至监管过程中也存在盲点。

完成民企反腐策划不久,我又去了深圳。2018年是改革开放40周年,几乎每家媒体都会推出报道。廉政瞭望的稿件,则是聚焦监察体制改革。在深圳期间,我采访了成立于2013年的前海廉政局。

前海廉政局是个新生事物,它不仅对前海1000多名公职人员进行监督,还为9000多家港企和近17万家各类企业提供防贪服务。在前海采访期间,我又回想起民企反腐的策划报道。当时许多学者与企业界人士均表示,监察力量如何介入民企反腐是一个难题。

前海的改革实践是否破解这一难题,还有待实践检验。民营企业是改革的产物,40年前,大概不会有人想到,中国的民营企业有朝一日会发展壮大到今天这样,多家民企甚至跻身世界500强。而改革中出现的问题,也只能期待用新一轮改革来化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