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经典之作,悟人性之美

2018-12-29 00:00:00刘裕璐
少男少女·小作家 2018年12期

品读《巴黎圣母院》,恍然悟到:真正优秀的作家从不直说真理,他们的作品中自有蕴含着真理灵魂。

而雨果仿佛是透过那幽邃的、神圣的教堂窥见它肃穆庄严的灵魂,听见它低沉,忧郁的呢喃,这位伟大的作家的脑海中仿佛浮现出圣母院楼顶平台的夜景……

“……吉卜赛姑娘一身白衣裙,在月光下和小山羊散步,敲钟人卡希摩多远远地欣赏这美妙的一对。另外还有一双目光在追随着姑娘,密修室里幽灵似的主教代理弗罗洛正在窥视。教堂前的广场上跑过一只高头大马,骑兵卫队长不理睬吉卜赛姑娘的呼唤,向站在阳台上的一位贵族小姐致敬……”

所有的故事仿佛都围绕着这个画面,围绕着刻在巴黎圣母院暗角墙壁上的一个扭曲的希腊文命运荡开一笔……

雨果宏观塑造的功底使他不局限于呈现一个人或几个人发生的故事,而是将那个时间段的,从城堡到村窑,从贵族王室到平民百姓,从奢靡的公子小姐到粗鲁单纯的乞丐,都剥落下来呈现于纸页中。我仿佛以作者的笔尖为桥梁,通往那个时候的巴黎,遇见这几位在各自命运中浮沉的人物。故事从河滩广场举行的盛大庆祝开始,穷酸潦倒的诗人格兰古瓦作为社会底层的知识分子,经历过歹人的欺骗和乞丐的绑架,那些生活在尔虞我诈的社会中的平民,与那些自诩清高的贵族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讽刺意味不言而喻。然后尽管这个世界如此荒谬怪诞,也不乏一抹动人的亮色。于是,那位吉卜赛姑娘艾丝美拉达,如同精灵一般,出现在我的视野。

我尤为艾斯美拉达的美丽、善良与淳朴所感动,在她受弗比斯邀请来到宫室里时,作者将她比喻成“阴冷暗室中一把燃烧的火炬”,那一瞬间,仿佛周围的空气都为她自由、奔放的美所倾倒。很多人说,艾丝美拉达就如同她的名字一般,拥有着摄人心魄的美和不谙世事的纯洁的爱。我认为,她最能打动我的地方是她对待生命的平等、对苦难之人的宽恕,以及她那份在命运之前不堪一击的美。

谁又能想到,这样美好、纯真的吉卜赛舞女,最终死在她爱的,与爱她的人的手上呢?剧情曾出现了多次反转,艾丝美拉达无数次看到希望,又无数次坠入绝望,在最后的生死关头,敢爱敢恨的艾丝美拉达带着自由不屈的意志选择了死亡,逃脱弗罗洛的禁锢。对于艾丝美拉达而言,死亡绝不是美好的结局,她当初若放弃寻找母亲,大概可以过上一个崭新的生活;她大可以嫁给格兰古瓦,做一名诗人的贤内助;或者她早些对弗比斯死心,另寻高远;再不济,她也可以向弗罗多求情,谋求一条生路……但倘若她真这么做了,那么雨果笔下那个艾丝美拉达便不复存在,有的,只是一个普通的吉卜赛舞女。

丑在美的旁边,畸形靠近着优美,丑怪藏在崇高的背后,美与丑并存,光明与黑暗相关。从古至今的文学创作无不围绕着美与丑,善与恶,别离与重逢上演着世间为之动容的故事:《安娜?卡列尼娜》中那位优雅善良的贵妇人安娜,为摆脱丈夫的折磨与社会的压迫,追寻心中的爱情、自由,消逝在疾驰而来的火车后;《茶花女》中纯真忠诚的少女玛格丽特,在面对上流人士的逼迫以及和深爱之人的误解时,毅然抗争到最后一刻来证明自己的清白。她们都与爱斯美拉达一样,拥有着异于常人的美和勇气,使她们在原本污浊的社会绽放出耀眼的光辉。面容姣好的人不一定内心向善,生来丑恶的人不一定无情可憎,雨果以独到的风格诠释了自己的善恶观、美丑观,并且抨击了这个以丑为美、趋炎附势的社会。

《巴黎圣母院》通过人性之美受到的社会之恶的摧残来唤起读者对人美好本质的追求。常言道,“求科学之真,明道德之善”,我认为,读经典,更是为“追人性之美”。人性的美终会跨越时间,跳出是非,贯穿人类社会的发展。或许美好的人会被击倒,但人类追求美的脚步将永无止境!

(指导老师:阮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