且葬花罢,舞雩咏归

2018-12-29 00:00:00万理月
少男少女·小作家 2018年12期

余秋雨先生曾说:人生中一切美好的事情,报酬都在眼前。爱情的报酬就是相爱时的陶醉与满足,而不是有朝一日缔结良缘;创作的报酬就是创作时的陶醉与满足,而不是有朝一日名扬四海。如果事情本身不能给人以陶醉和满足,就不能称之为美好。在我看来也是如此,在我们人生的每个过程中体会到美好才是最重要的,读书也不例外。

我读《红楼梦》时,便体会到了许多美好——宝黛初见时的“这个妹妹我好像见过”,宝玉哄黛玉开心时讲的“小耗子偷香芋”的故事,还有湘云在芍药花丛中熟睡的场景……微风细拂,花影斑驳,溪水潺潺,颦儿在那场花与佳人同痴的梦里,用她柔弱的香肩荷起秀锄,敛起散落的残花。

幼年初见,共读西厢,到弱水三千只取一瓢,再到花落人亡,宝黛的生命中,已不知不觉有了彼此的烙印。这种烙印,是袭人和宝钗LVihcTS5YPCHWw/rDFffruIX3eDDDmfBRuPPcLh2XsI=无法印刻的,这烙印是她们生命的苦楚,也是他们至纯至真的美好——这是他们生命中最为陶醉和满足的时刻。犹记那日,星月正朗,颦儿起身径直回屋,与宝玉争闹时那句“我为的说是我的心”。宝玉一怔,答:“我又何尝不是为了我的心!”霎时,愁云退去……这次第,有苦楚,有陶醉,更有满足。正因有过这样的刻骨铭心,所以哪怕是黛玉之死,也是凄美的。哪怕是宝玉入空门,也是遗憾却率真的,“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渠沟”。在我看来,不只是黛玉的孤高自清,更是她对世事的释然。森罗万象,万事万物终不过随风散,黛玉,自然明白,因而即便她没有登临舞雩台,也选择了一词作罢,罢而咏归。

常人道《红楼梦》声声悲音、字字血泪,一首《葬花吟》就极具代表性,富察明义在《题红楼词》中写道:“伤心一首葬花词,似谶成真自不知”。早在黛玉吟罢《葬花吟》时,宝黛悲剧已是隐喻的显然了。“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有谁”是黛玉爱情的哀绝,也是她生命的哀绝;“明年花发虽可啄,却不道人去梁空巢也倾”。本来,颦儿可以一直是颦儿,宝哥哥也可以一直是宝哥哥,但理易昭灼,道且恍惚,香巢初筑,却梁倾巢空,落得“花落人亡两不知”,剩个“一朝漂泊难寻觅”。但真情如此难觅,即使他们没能长久地相依相偎,但在他们最美好的年纪拥有了这样让人嗟叹的感情,无疑,是美好的。

《红楼梦》中的美好还有很多,宝钗扑蝶是一种美好,晴雯撕扇是一种美好,黛玉焚稿也是一种美好……我们每个人的读书体验中,一定都有过美好的感受,或青涩纯真似“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或炽热渴切如“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抑或苍凉隽永若“老来多健忘,唯不忘相思”。诚然,人生不若书本,但正如余秋雨先生所说,过程的陶醉与满足便是报酬,便是美好。把握住每一点每一滴的美好,肆意怅然,舞雩咏归,人生或许就能变得更让人满足。在我的读书过程中,总能仰啸咏叹,感受到各种美好,我想,这便是我与读书的最重要的体味。

(指导老师:陈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