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康县完成生产总值20亿元,固定资产投资26.8亿元,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3.4亿元,财政总收入2.5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6.27亿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5927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1435元,全县贫困发生率由2011年底的54%下降到了目前的11.6%。从2012年到2017年美丽乡村建设连续六年获得全省考核第一,召开7次全国全省现场会,先后获得国家级生态建设示范区、全国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示范县、国家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县、全国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示范县等荣誉。
今年第一季度经济运行开局良好,主要经济指标保持了较快增长。预计生产总值3.67亿元,增长6.5%。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0.53亿元,增长5.2%;第二产业增加值0.42亿元,增长7.5%;第三产业增加值2.72亿元,增长6.2%。完成固定资产投资2.47亿元,增长6.7%;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2764万元,增长8.6%;实现消费品零售总额15272万元,增长9.3%。大口径财政收入5757万元,增长22.36%;公共财政预算收入2204万元,增长14.81%。预计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501元,增长11.2%;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226元,增长8.6%。
康县寺台乡剪子村张老庄社过去是远近闻名的贫困村,有162户580人,建档立卡贫困户55户218人,贫困发生率为37%由于水电路“三不通”,发展基础非常薄弱,单一的粮食种植导致经济结构非常单一,因病、因学返贫致贫现象较多,当地群众致富门路少,农业生产仍停留在传统的生产方式。“七沟八梁一面坡,靠天吃饭光棍多”是这里群众贫苦生活的真实写照。村民张仲武一家5口人,有10亩山坡地全部退耕还林,由于张仲武本人患有腿病,常年卧床不起,家里的农活全靠儿媳打理,农忙时节要雇人干活,全家的收入全靠儿子外出务工,由于缺乏劳力而致贫。近几年,寺台乡和剪子村两级组织针对张仲武一家的实际情况,采取一户一策的措施给张仲武和老伴办了低保,兑现了10亩地的退耕还林生态效益补偿费,扶持种植了一亩金银花,发放了精准扶贫贷款5万元扶持中蜂养殖、中药材种植、高产核桃等。通过以上措施的实施加上劳务输出,张仲武一家全年的经济总收入已从过去单一劳务输出的两万元提升到5万元,全家人已经摘掉了穷帽子。据了解,在剪子村,还有43户贫困户中的15户左右的困难群众通过一户一策的办法可望在今年脱掉穷帽子。
扶贫攻坚是全社会的责任和行动,近几年,康县经过精心设计和谋划,出台了抓铁留痕的强硬措施推进精准扶贫行动的顺利开展。在具体工作中,一是坚持党的领导,引领脱贫攻坚。坚持强化党建引领,引导全县各级党组织和党员干部自觉把脱贫攻坚作为牢固树立“四个意识”、践行“四讲四有”的具体行动,真正把脱贫职责扛在肩上,把脱贫任务抓在手上。二是坚持基础先行,破解瓶颈制约。坚持加快基础设施建设不放松,近年来争取实施基础设施、精准扶贫等各类项目300多项,完成投资247亿元,城乡发展基础进一步夯实。三是建设美丽乡村,改善人居环境。坚持通过“多个龙头进水、一个龙头出水”的项目资金整合机制和“各炒一盘菜、共办一桌席”的部门协作机制,全面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全县已建成美丽乡村294个,农村4.71万农户中有4.13万户实现了安居乐业。四是推进产业提升,拓宽增收渠道。把发展多元生态富民产业作为促进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增强县域经济实力的有效途径。持续开展经济林综合管理四季行动,扶持引导贫困群众大力发展核桃、花椒、茶叶、黑木耳、香菇、天麻、中蜂等优势特色产业;积极推行“基地+农户+产业+市场”的产业扶贫模式,逐步实现“农民变股民、资金变殷金、资源变资产”的产业升级转变;成立农民专业合作社1027个、产业协会290个、扶贫互助金协会330个,农产品“三品一标”省级认证达到25个;不断完善提升工业园区建设,建成年产5万吨的核桃露生产线、50万公斤茶叶生产线、年销售额4000多万元的兴源土特产加工、独一味生物系列制药、康元生物等一批循环产业项目,入园企业12户;全域发展乡村旅游,探索完善了花桥村“政府引导+公司运营+协会管理+农户联动”、大水沟“协会+农家客栈+农户”等多种旅游扶贫模式,推动企业、合作社、能人大户带动贫困户脱贫致富;抓实全国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项目,完善县乡村社四级物流体系,推行“网店+农户”“网店+企业”扶贫模式,带动2.4万名贫困群众持续稳定增收。五是丰富乡风文明,激发脱贫内力。坚持扶贫与扶志、扶智、扶德并重,实施精神扶贫工程,广泛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传统文化教育、感恩教育、诚信教育和“四新”竞赛、“六争六评”等系列活动,提升了群众自力更生、艰苦奋斗、自强不息、积极向上的精神,消除“等、靠、要”思想,变“要我脱贫”为“我要脱贫”。六是全面从严治党,强化脱贫保障。坚持以党建工作引领脱贫攻坚,着力推进“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全面落实“两个责任”,持续推行“2111”工作法,出台《关于落实党建主体责任强化“四个意识”廉洁高效抓好工作落实的九项制度规定》等规范性制度文件,对全县干部提出“八立”“四个不要忘记”和“十不准”要求,坚持在精准扶贫、农村项目建设中锻造“四有”型基层组织,全县形成了竞相发展、比学赶帮的良好氛围,为脱贫攻坚提供了坚强的保障。
脱贫攻坚成效显著
近年来,康县深度落实中央和省、市关于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工作的一系列决策部署,紧盯“两不愁、三保障”要求,深入开展“六个精准”,大力实施“七个一批”,紧扣贫困村退出20项指标和贫困户退出11项指标,全面落实“1+17”政策措施,坚持专项扶贫、行业扶贫、社会扶贫“三位一体”推进,全县脱贫攻坚成效明显。
康县寺台乡田萍村,是“5·12”地震的重灾区,80%以上的农户严重受灾,灾后重建给当地群众带来了希望,在党和政府的全力帮助下,一个功能齐全,面貌全新的美丽新农村在这里劫后重生。村民田永莲一家四口人,两个女儿先后考入大学,两个学生全年2万多元的供养费,花掉了全家的所有积蓄,因供养大学生而致贫。在实施精准扶贫行动中,田永莲一家精准扶贫贷款3万元,扶持中药材种植2亩,发展优质核桃树4亩,圈舍养殖补助2400元,通过精准施策,全家年人均经济收入已从过去的1900元增加到目前的3169元,真正过上了衣食无忧的富裕生活。康县寺台乡田萍村的今昔变化,仅仅是康县精准扶贫工作中的一个缩影,从整体上看,康县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已经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效。
主要减贫成效
2013年底建档立卡时,全县有贫困村145个,贫困人口16839户64840人,贫困发生率37.63%,通过不懈努力,至2017年底,全县共退出建档立卡贫困村34个,另有29个已通过市级验收、在巩固提高后即可退出,还剩82个建档立卡贫困村;共退出贫困人口44145人,还有建档立卡贫困人口20695人,全县贫困发生率降到了11.62%。2017年10月,按有关统计口径,康县有深度贫困村141个,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村83个、非贫困村58个,经过攻坚克难至2017年底,全县共退出深度贫困村3个,另有2个已通过市级验收、在巩固提高后即可退出,5个均为建档立卡贫困村。
目前,全县350个建制村通村硬化路已实现全覆盖,20户以上集中居住的自然村通行条件全部达标;贫困村饮水安全覆盖率100%;易地扶贫搬迁按计划稳步推进;贫困村动力电覆盖率达到了100%;D级危房改造全部完成;贫困村标准化卫生室建设实现了全覆盖;全县义务教育阶段适龄人口无辍学学生,学前三年毛入园率94.54%,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93.04%;贫困村实现了农民专业合作社全覆盖;新农合参合率和全县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参保率均达到了98%。
脱贫攻坚中的短板弱项
从贫困现状看:康县145个建档立卡贫困村中,90%的村分布在深山林缘区或高寒阴湿区,由于历史和自然环境、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原因,致贫原因多,贫困程度深,极易返贫,脱贫攻坚的任务十分艰巨。特别是剩下的2.06万人口中,80%的贫困人口都是贫中之贫、困中之困,致贫原因复杂,脱贫难度更大,依靠常规举措难以摆脱贫困状况。从基础环境看:一是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康县沟壑纵横,万家大梁、苏家大梁及牛头山三大山系横亘交错,将全县分为南北中三个不同的生态类型;农村群众居住分散,通行、通水、通电、通信十分困难,特别是全县145个建档立卡贫困村受水、电、路、房、网等基础条件制约,严重影响了贫困群众发展产业、增加收入。二是公共服务落后,康县在标准化村级卫生室、薄弱学校改造、边远村级教学点恢复及网络通信覆盖等方面历史欠账较大,公共服务水平较低。导致县内各级各类学校、医院缺少骨干力量,看病难、上学难的问题依然存在,因灾因学因病返贫现象还比较严重。从产业发展看:康县产业结构比较单一,特色产业链条不长,综合效益偏低,对农民增收的支撑作用有限;县内带贫作用明显的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相对较少,农业特色产业发展综合效益不明显,持续增收存在较大难度。从帮扶措施看:一些单位落实帮扶措施,只注重物质赠予,忽视了扶智和扶志,只注重片面济困,忽视了整体发展,帮扶办法不多、载体不实。
2018年脱贫攻坚重点方向
今年康县脱贫攻坚工作,县上总体思路是以脱贫攻坚领域作风治理为抓手,以提高脱贫攻坚实效为导向,以提升脱贫质量为目标,以保障精准退出为任务,着力抓好“一户一策”、贫困村整体提升工程、产业扶贫、生态扶贫、旅游扶贫、易地扶贫搬迁、安居扶贫、电商扶贫、劳务增收扶贫、教育扶贫、健康扶贫、兜底保障扶贫和精神扶贫十三项重点工作任务,确保年底顺利完成全县拟稳定脱贫10000人。预脱贫68个村(40个贫困村、参照贫困村管理预脱贫28个深度贫困村)的年度减贫目标。为实现县委县政府三年脱贫攻坚决战期的目标任务,康县将在以下几个方面抓实抓紧工作。
(一)着力完善落实“一户一策”精准脱贫计划
坚持把“一户一策”作为全面贯彻落实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基本方略的重要抓手,及时召开会议,专题研究部署,倒排落实时限,提出明确要求,按照“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对标“两不愁三保障”要求,“一户一策”工作流程和工作内容,进行统一全面培训,逐级靠实责任,将“一户一策”工作任务分解到具体部门、靠实责任到个人,形成了上下联动、齐抓共管、共同发力的工作格局。截至目前,全县共5588户“一户一策”精准脱贫计划已全面完成。其中:未脱贫户5458户(全县未脱贫户系统数据5466户,因近期贫困户死亡减少8户,其中:城关镇2户、云台镇1户、白杨乡2户、周家坝镇1户、碾坝镇1户、豆坝镇1户),已脱贫需巩固提高130户。从致贫原因分析,全县未脱贫的5458户中,因病致贫1279户,占未脱贫户的23.43%;因残致贫208户,占未脱贫户的3.81%;因灾致贫18户,占未脱贫户的O.33%;因学致贫548户,占未脱贫户的10.04%;缺技术致贫1761户,占未脱贫户的32.26%;缺劳力致贫769户,占未脱贫户的14.09%;缺资金致贫538户,占未脱贫户的9.9%;自身发展动力不足致贫222户,占未脱贫户的4.06%;其他致贫原因(主要是因婚、交通事故等意外事件)115户,占未脱贫户的2.11%。已脱贫需巩固提高的130户中,因病致贫64户,占巩固提高户的49.23%;因残致贫2户,占巩固提高户的1.53%;因灾致贫4户,占巩固提高户的3.08%;因学致贫5户,占巩固提高户的3.85%;缺技术致贫16户,占巩固提高户的12.31%;缺劳力致贫18户,占巩固提高户的13.85%;缺资金致贫9户,占巩固提高户的6.92%;自身发展动力不足致贫1户,占巩固提高户的0.77%;其他致贫原因11户(主要是因婚、交通事故等意外事件),占巩固提高户的8.46%。通过数据分析比对,因病、缺技术、缺劳力、缺资金依然是致贫和返贫的主要原因。从扶持措施分析,2018年度,未脱贫户,通过产业培育措施扶持5114户,就业培训措施扶持10847人,危房改造措施扶持59户,安全饮水措施扶持915户,教育扶贫措施扶持3704人,健康扶贫措施扶持2268人,兜底保障措施扶持688户,庭院硬化措施扶持1384户,旱厕改造扶持1218户,入户道路扶持1325户,易地扶贫搬迁25户,生态护林员917人,精准扶贫专项贷款79户。已脱贫需巩固户,通过产业培育措施扶持102户,就业培训措施扶持214人,安全饮水措施扶持5户,教育扶贫措施扶持61人,健康扶贫措施扶持59人,兜底保障措施扶持3户,庭院硬化措施扶持21户,旱厕改造扶持25户,入户道路扶持37户,生态护林员17人。2019年度,未脱贫户,通过产业培育措施扶持3631户,就业培训措施扶持7063人,安全饮水措施扶持114户,教育扶贫措施扶持1583人,健康扶贫措施扶持828人,兜底保障措施扶持419户,庭院硬化措施扶持344户,旱厕改造扶持347户,入户道路扶持404户,生态护林员553人。已脱贫需巩固户,通过产业培育措施扶持67户,就业培训措施扶持128人,教育扶贫措施扶持22人,健康扶贫措施扶持23人,兜底保障措施扶持2户,庭院硬化措施扶持2户,旱厕改造扶持2户,入户道路扶持2户,生态护林员6人。
(二)着力加快补齐脱贫基础设施建设短板
一是加快建档立卡贫困村基础设施建设。康县国开行贫困村社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总规划任务91681.16万元,共实施145个建档立卡贫困村的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农村环境整治三大类项目。目前已投入资金6.32亿元,完成工程形象进度70%。下一步将继续用好2.84亿元项目资金,尽快完成村组道路、卫生室、安全饮水、光纤入户、污水处理、环保垃圾焚烧场等后续工程。二是千方百计尽快补齐非贫困村的基础设施欠账。主要针对非贫困村安全饮水、动力电、村级教学点、村级幼儿园、村级卫生室、C级危房改造、自然村道路等方面存在的脱贫短板,在用好现有项目资金的基础上,多方筹措争取资金,确保尽快补齐脱贫短板。三是以实施全域环境绿美净为抓手,以实现村容村貌整洁为目标,以治理脏、乱、差为重点内容,结合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统筹规划,标本兼治,注重长效,深入开展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工作,着力改善农村面貌、提升农民生活质量,将贫困农村打造成“天蓝地绿水清、村美院净家洁”的美丽乡村。
(三)着力加快产业扶贫和富民增收工作
一是发展特色富民产业促脱贫。用好用足1000亿元产业扶贫贷款和500亿元产业发展基金,坚持把发展特色富民产业作为持续稳定增加贫困群众收入的重要措施,按照“整县核桃、南茶北椒,区域优势、做精做优”的开发思路,重点支持核桃、茶叶、蚕桑、花椒、食用菌等区域优势产业,积极推行“基地+农户+产业+市场”的产业扶贫模式,促进农业与第二、三产业深入融合发展。坚持把劳动力技能培训和输转作为群众增收致富的“短、平、快”项目,今年一季度共完成职业技能培训739人,职业技能鉴定415人,劳务输转3.2万人,创劳务收入1.16亿元。二是打造全域旅游景区促脱贫。依托生态资源优势和美丽乡村建设成果,把发展乡村旅游作为带动建档立卡贫困户增收的重要抓手,打造美丽乡村感受型、特色村庄体验型、生态农业观光型、环保工业展示型、中医保健养生型等旅游扶贫品牌,创新“十村百户千床”乡村旅游示范工程,探索推广“政府引导+公司运营+协会管理+农户联动”等旅游扶贫模式,推动企业、合作社、能人大户带动贫困户加快发展,实现第一、二、三产融合发展。今年再创建3到5个乡村旅游扶贫示范村,计划发展农家乐、农家客栈20户。一季度,实现旅游收入8200万元。三是发展全域电子商务促脱贫。全面推行“全域互联网+电子商务+龙头企业+特色产业”的发展模式,释放“一店带一户”“一店带多户”的辐射带动效应。完善农产品上行、乡村服务站点、物流服务站点、人才培训引进四大体系建设,不断完善县、乡、村三级电商扶贫体系、网货供应平台和物流快递网络。积极开发适合网上销售的网货产品,促进特色农产品网上营销,有效解决农产品卖难问题。今年一季度,实现线上交易额2140万元,线下交易额2900万元,总交易额5040万元。
(四)着力推进涉农资金整合和资金监管工作
一是按照“集中管理、分类申报、渠道不乱、用途不变、各记其功”的原则,整合资金重点调整倾斜投放到建设的贫困村和美丽乡村中。二是建立了“脱贫攻坚领导小组统一研究、全县上下齐抓”的责任落实机制、“管资金与管项目分离”的工作机制和“一月一督查、一月一排序、一月一通报、半年一验收、全年一考核”的检查监督机制,以严格的考核评价形成政策激励导向,凝聚了脱贫攻坚强大合力。三是严格执行《甘肃省财政专项扶贫资金使用管理实施办法》,全面落实扶贫专项资金的监管责任,依照“谁管项目、谁用资金、谁负主责”和“项目跟着规划走、资金跟着项目走、责任跟着资金走”的原则,全力打造扶贫项目“阳光工程”。
(五)着力推进城镇建设与脱贫攻坚互促共进
2018年谋划建设项目51项,主要集中在棚户区改造、市政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和村镇建设等方面,其中续建15项,新建23项,储备论证13项,估算总投资21.2亿元,其中储备论证项目资金4.16亿元,已到位资金11.08亿元,缺口资金5.99亿元。目前,食用菌中心片区棚改项目等7项重大项目稳步推进,其余项目已不同程度完成了项目前期工作。
(六)着力加强组织领导,靠实各级责任
坚持以党建工作引领脱贫攻坚,扎实推进扶贫领域作风建设年活动,持续深化扶贫领域作风整治和腐败治理,为脱贫攻坚营造风清气正的政治保障。一是领导责任到位。坚持“四书五长一队”[县委书记、乡镇党委书记、村支部书记、第一书记,县长、局长、镇长、村长(村主任)、社长和驻村帮扶工作队]的齐抓扶贫联动机制。二是主体责任到位。强化责任传导,切实担负起“一把手”的主体责任,党政主要负责同志主动作为,全面抓好本乡(镇)的脱贫攻坚工作。着力加强村级党组织建设,充分发挥村级组织的作用,使基层党组织和党员真正成为推动精准扶贫、引领群众致富的中坚力量。三是指导帮建到位。“1+17”部门和“七个一批”实施单位及各驻村帮扶工作队,立足本行业实际,加强与省、市对口部门的衔接联系,积极争取项目资金,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帮助督促乡(镇)和贫困村落实帮扶项目及措施,提高扶贫实效,解决群众实际需求。四是督促检查到位。县纪委监委、组织部、督考办、扶贫办采取定期督导与专项督查相结合、重点督导与全面检查相结合的方式,加强对各乡镇、各部门、帮扶工作队履行脱贫攻坚责任、推进脱贫攻坚工作情况的检查督促,坚决查处责任落实不到位、不作为、乱作为、慢作为、弄虚作假等扶贫领域不正之风。
百尺竿头更进一步,人心齐泰山移。康县全县上下齐心发力,在三年扶贫攻坚的决战期里,他们一定会以更加顽强的拼搏精神取得更加辉煌的成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