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几年,我痴迷于檀传宝教授的《浪漫:自由与责任——檀传宝德育十讲》,每次重读都会有新的理解与顿悟。檀传宝教授的德育观点不断冲撞、刷新我的德育认知,同时也促使我在德育实践中养成专业、理性的思考习惯,让我真切细腻地感受到德育的魅力。
德育需要美的标准
德育是一种价值教育,德育的内容主要包括道德规范、道德人格、道德境界。把心理健康教育、政治教育、经济教育、法律教育、习俗教育等内容放进德育范围内是不妥当的。只有理清德育的边界,明确德育的专业领域,才能客观准确地评价德育效果。
人类活动评价的基本标准有真、善、美三大基本尺度。目前我们的德育忽略了美的尺度,德育在技术上呈现出急功近利的特征。重结果,轻过程,存在强制灌输的弊病,强制管理远多于人性化的教育,或者呈现出消极无序、价值放任的特征,存在不管不顾、不教不育的德育消失现象。于是,导致德育效果极差,效率极低。
针对这样的现象,檀传宝提出“确立德育活动的第三标准”,让道德教育的内容与形式经过审美化改造,成为“一幅美丽的画”“一首动听的歌”,与“这幅画”“这首歌”相遇的人在“欣赏”中自由地接纳“这幅画”“这首歌”及其内涵。如果我们能够在教育过程中成功地展现价值与规范的文化智慧之美,展现道德人生的温暖、道德人格的崇高和优雅,如果全部教育活动的内容与形式都具有可欣赏性,则德育、教育活动就必能焕发其本应具有的无限精神魅力,德育也就可能转变为一个令人愉悦的精神之旅、幸福之旅。
确立德育的第三标准,让德育从内容和形式散发出美的光芒,让美渗透德育活动的每一个细节中,德育才有活力和魅力。给德育赋予美的标准,就是让德育回归教育的本质,教育的目标就是培养人、发展人,而育人的最高境界就蕴含着真善美的统一性。
欣赏德育内容之美
道德规范、道德人格、道德境界是德育的主要内容。道德规范教学生成为明德之人,道德人格彰显人生的真实和美好,道德境界自古以来就是人们所崇尚的人生理想。
德育内容之美,美在道德规范。道德规范是为了调整个人之间以及个人与家庭、社会之间的关系,要求人们必须遵循的行为准则。一个人在生活中,需要遵守公民基本道德规范、社会公德规范、家庭美德规范、职业道德规范。道德规范与人的工作、生活无缝对接,无处不在,只有提倡遵守道德规范,我们生存的世界才是美的。所以说,道德规范本身就代表美的存在。同样,美的道德规范也造就美的中小学生、美的中小学教育。
人之初,性本善,但如果不接受后天教育,就会丧失本心。《论语》有言:“恭近于礼,远耻辱也。”这虽是古训,但对今天的中小学生的品格养成仍然有积极意义。恭敬要符合于礼,这样才能远离耻辱。我们可以把“礼”理解为礼貌,这句话启示我们在生活中对待别人要有敬重、尊重的态度,但并不是要像二十四孝图那样的恭敬,我们的敬重、尊重从心灵到行为都要基于“礼”这个规范,做到不卑不亢、彬彬有礼、落落大方。道德规范原本就是美的,表面上看虽然是一种约束和限制,但实质上却在引导人走向自由、走向美好。
德育内容之美,美在道德人格。道德人格是个体特定的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信念和道德习惯的有机结合。人的道德成长有一个逐步渐变的缓慢过程,人从认识到行动上长期遵守道德规范必然会养成良好、完善的道德品质,从而进一步让自己的生活道德化,形成个人恒定的尊严、价值和品质,最终构成自己的道德人格。具有良好道德人格的人,就是我们眼中的道德榜样,有很强的示范性,有偶像效应。
君子是孔子的理想化的人格,君子以行仁义为己任、尚勇、守中庸之道;“文质彬彬,然后君子”,君子从内在修养到外在仪表都是美的化身。孟子又说大丈夫刚强勇毅、坚守志向、毫不屈服,“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便是明证。君子和大丈夫都是传统文化中崇尚的道德人格。再比如,曾子“三省吾身”的做人标准、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奉献精神等,都体现了对美好道德人格的追求。这些传统的道德人格在今天依然发散着美的光芒,青少年的道德成长完全可以从传统文化中汲取精神营养,塑造自我。
德育内容之美,美在道德境界。人生境界具有可欣赏、可向往的美感,是德育的主要内容之一。冯友兰把人生境界分为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天地境界,其中道德境界是指人能认识到自己作为社会的一部分,为社会利益做各种事情都符合严格的道德意义,是为了“正其义不谋其利”。“孔颜之乐”就是中国人所崇尚的一种人生境界、审美境界。如果一个人能够做到“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却“不改其乐”,那么这个人便是超凡脱俗的。
道德境界是一种超脱世俗功利的精神情怀,它犹如一座精神富矿,供人欣赏、品味、瞻仰。给中小学生介绍古人的道德境界,让他们在成长的黄金期了解人之为人的价值和意义,在一定程度上就是为他们的人格精神奠基,这也应该成为学校道德教育的一个价值追求。
创造德育形式之美
德育在形式上的可欣赏性是自古就有却一直被忽视的。孔子说:“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诗教和乐教都是德育具有审美取向的明证。“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这是孔子赞赏的教育境界,这样的德育没有直接的说教和管制,而是给人如沐春风的感觉。
借助美好的语言让德育取得美好的效果。通过标语进行道德规范宣教是学校德育活动的常见方法,标语写作水平的高低与德育效果的好坏直接相关。比如,“美丽整洁的校园有你一份功劳”这句标语,从审美角度来看,它既让学生欣赏道德智慧的美,又让学生欣赏自己的成长之美,还让学生把“美丽整洁的校园”当成自己的作品来欣赏。道德规范既有约束行为的一面,也有启迪做人智慧的一面,以美的形式呈现,让学生在规范中看到自由,同时让他们欣赏规范,从而使德育内容产生可欣赏的美感。
借助艺术审美手段提升德育活动的美感。以爱国主义教育为例,我们可以引导学生画祖国版图,可以教学生学唱爱国歌曲,可以编排爱国舞剧,可以组织学生观看爱国影片,这些德育活动都是学生喜闻乐见的类型,潜移默化中达到了德育效果。审美手段的使用受德育活动类型、活动时间等因素限制,也要考虑德育对象的年龄特点。德育活动要坚守道德教育的本质,要切合学生的实际学情和道德认知水平,要抓住合适的时机以特定的审美手段进行催化,才会有良好的效果。
让师生双方成为审美对象,在互相欣赏中收获德育之美。教师要展示师表美,也要欣赏作品美。师表美包括教师的外在美和精神人格美。教师在道德上应该追求优美、崇高的人格,并且主动展示自己的人格美,努力成为学生可欣赏的精神成长偶像。作品美指学生的道德成长水平和情态。教师可以静观学生的现有道德水平,也可以欣赏学生展现出的上升态势;可以欣赏学生的集体美,也可以欣赏学生的个体美。当教育对象以美的形式出现的时候,德育就不再是冰冷的训诫和管教,而是饱含仁爱的温度。
檀传宝教授视德育为浪漫的事业,他心目中的“浪漫”,就是高度的精神自由和高度的社会责任感的完美结合。他真挚而敏锐地写道:中国德育、教育实效不高,在我看来最主要的原因之一就是太缺乏浪漫或者想象力。我们往往太现实、太功利,结果所有的教育参与者都成了仅仅是为了达成某些世俗功利目的手段,人本身反而不是目的,不受尊重,实在可惜、可悲、可叹!作为德育工作者,在秉承“真”和“善”这两个标准的同时,也重视、崇尚“美”的尺度,让德育事业浪漫起来,理应成为我们的天然价值追求。
吕新辉 浙江省慈溪市慈溪实验中学教师,班主任,中学语文高级教师,曾荣获慈溪市教坛新秀、先进德育工作者、中青年骨干教师等荣誉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