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要敢于挑战前沿、权威,敢于挑战世界难题,彻底解决地质灾害预测的问题。”近日,在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力学研究所召开的全国活动构造与区域地壳稳定性研讨会上,中国工程院院士康玉柱建议,要加强地震防治工作、地质力学研究、灾害预防部门的三结合,做好地质灾害的预防工作。
地质灾害是指在地球的发展演化过程中,由各种地质作用形成的灾害性地质事件。它是在自然或者人为因素的作用下形成的,对人类生命财产、环境造成破坏和损失的地质现象。
地质灾害的发生、发展进程,有的是逐渐完成的,有的则具有很强的突然性。所以,地质灾害又可概分为渐变性地质灾害和突发性地质灾害两大类。前者如地面沉降、水土流失、水土污染等;后者如地震、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地下工程灾害等。尽管自然地质灾害发生的地点、规模和频度,受自然地质条件控制,不以人类历史的发展为转移,但人为地质灾害受人类工程开发活动制约,常随社会经济发展而日益增多,所以防范人为地质灾害的发生已成为地质灾害防治的一个侧重方面。
防治地质灾害,实施地质灾害综合治理,通过采取搬迁避让或工程治理,是彻底消除地质灾害隐患的有效措施。但除上述工程措施外,还要加强预测预警能力和专业应急救治能力,合理保护和治理各个区域的地质自然环境,以削弱灾害活动的基础条件。一方面,要加强灾害风险评估、预测预警等研究,加强灾害监测,有效地进行灾害预测预报,最大限度地减少灾害损失;另一方面,要构建网格化、智能化的地质灾害群测群防技术体系,完善远程会商系统,建立全国统一的地质灾害应急指挥平台,提升地质灾害监测预警网络与应急处置专业化支撑能力,有效提升应急处置和服务社会效能。
更重要的是,防范地质灾害要根据区域条件,科学地进行资源开发和工程建设活动,特别注意合理利用资源,避免过度开发。如在城镇和沿海地区,应注意合理开发利用水资源,量入而出,以保持地下水动态平衡;又如在山区应广泛植树造林,治山治水,宜农则农,宜牧则牧,宜林则林,涵养水土,防治水土流失。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遏制地质灾害发生,确保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保证资源的合理利用,保持和促进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