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晓川 亓美玉 王嘉博 刘 利 孙 芳
(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畜牧研究所,黑龙江哈尔滨150086)
安格斯牛(Aberdeen Angus)源自于英格兰北部的阿伯丁和安格斯两地,由本地牛杂交培育而来,1862年作为正式品种,被登记在案[1],因优良的经济性状和生产性能,在世界范围内广泛的应用于肉牛生产,1873年被引入美国[2]。我国很多省市相继从加拿大、美国、澳大利亚等国引进安格斯牛,与本地母本进行杂交繁育,打造出自主品牌,实现规模化产业化生产[3]。近些年黑龙江省开始引进安格斯牛这一品种,进行肉牛品种改良,发展肉牛产业,然而在通过安格斯基础母牛的规模化引进,为发展肉牛产业奠定基础的同时,也同样面临在我国高寒地区如何将安格斯牛优良的生产性能有效释放,经济性状有效利用的问题。
黑龙江省气候寒冷,昼夜温差很大,全省约2/5的地区年平均气温为0℃,是全国各省气温最低的[4];粗饲料特别是秸秆资源丰富,2015年黑龙江省主要农作物秸秆产量约为7 376.2万吨[5],因此充分利用安格斯牛耐粗饲和对环境适应性强的特点,有效提高我省秸秆利用率,实现过腹增值,促进肉牛产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如何充分利用饲料间的正组合效应,有效提高反刍动物对饲料尤其是低质粗饲料(农作物秸秆、低质牧草)的采食量和利用率,长期以来一直是国内外动物营养学家研究的热点[6-8];血液生化指标的测定是反映动物体内物质代谢和某些组织器官机能状态变化的重要手段,其变化指示动物机体的营养健康水平,是繁殖和疾病预防等方面的重要参考[9],相关试验研究多年来持续进行[10-12],本试验在黑龙江省孙吴县安格斯肉牛养殖合作社进行,通过研究当地主要粗饲料全株玉米秸秆、水稻秸秆和豆荚皮不同比例组合,对澳大利亚进口青年黑安格斯母牛的生长性能和血液生化指标变化的影响,旨在为安格斯基础母牛对本地区主要粗饲料的有效利用和优化组合配制,提供相关技术数据,进而为降低生产成本,提高养殖效益提供参考。
本试验中36头安格斯青年母牛均为14月龄,体重相近[(350.28±31.75)kg],身体健康无疾病。将试验牛按单因素随机区组设计,分成3组,每组12头,单栏舍饲,各处理组日粮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牛饲养标准(NY/T 815—2004)配制,各组精饲料2.00 kg/(头·d),粗饲料10 kg/(头·d);按照粗饲料组成分为3个组:试验组Ⅰ(玉米秸秆60%+水稻秸秆20%+豆荚皮20%);试验组Ⅱ(水稻秸秆60%+玉米秸秆20%+豆荚皮20%);试验组Ⅲ(豆荚皮60%+玉米秸秆20%+水稻秸秆20%)。其中玉米秸秆经过揉搓机处理后使用;大豆荚皮通过滚筒联合收割机,在收获大豆时经过揉搓处理后使用;水稻秸秆通过履带式联合收割机在水稻收获后使用。试验期90 d,预饲期10 d,最后1 d测定体尺、称重和空腹采集血样测定血清指标,因粗饲料组成不是单一的,因此未设置对照组。
试验牛每天上午6:30及下午5:00各饲喂两次;预饲期10 d,试验期90 d,试验期饲料用TMR全混合日粮车混合均匀后饲喂,每天记录各组试验牛精粗料饲喂量及剩料量;试验牛自由饮水,圈舍保持清洁卫生;试验日粮饲料组成及营养水平见表1,粗饲料营养成分见表2。
1.3.1 生长性能的测定
试验开始和试验结束时,对试验牛进行饲喂前称重和测量体尺(体高、十字部高、体斜长、胸围、胸深、胸宽和管围);试验结束后计算日增重及成本核算,饲料成本按照当地精粗饲料价格计算。
1.3.2 血清生化指标测定
晨饲前空腹真空采血管尾根采血5 ml,常温静置30 min,3 500 r/min离心15 min,分离血清后,对血清中生化指标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碱性磷酸酶(ALP)、总蛋白(TP)、白蛋白(Alb)、球蛋白(Glo)、白球比(A/G)、葡萄糖(Glu)、尿素(BUN)、总胆固醇(TCHO)、甘油三酯(TG)进行检测。
表1 试验牛日粮配方及营养水平(干物质基础)
表2 粗饲料营养成分(%)
试验数据经WPS2019整理后,用SAS JMP Statistical 13对试验数据进行方差分析及多重比较,结果以“平均值±标准差”表示。
通过对3组试验黑安格斯母牛为期3个月的饲喂,比较3组的体尺、体重变化。由表3可知,黑安格斯母牛的体高、十字部高、胸深和管围在试验期末的差异不显著(P>0.05);而体斜长、胸围、胸宽和体重差异显著(P<0.05)。其中试验组Ⅰ、试验组Ⅲ在体斜长、胸围均高于试验组Ⅱ,试验组Ⅰ和试验组Ⅲ差异不显著(P>0.05);在胸宽则表现出试验组Ⅰ显著高于试验组Ⅱ和试验组Ⅲ(P<0.05),而试验组Ⅱ和试验组Ⅲ差异不显著(P>0.05);体重方面验组Ⅰ显著高于试验组Ⅱ(P<0.05),而试验组Ⅱ、试验组Ⅲ的组间差异不显著(P>0.05)。因此,玉米秸秆比例高的试验组Ⅰ,呈现生长数据高的趋势,而水稻比例高的试验组Ⅱ表现出生长数据较低的趋势。
由表4可知,精粗饲料在未计入运费和人工的成本核算下,试验组Ⅲ最高,试验组Ⅱ最低,在综合考虑三种粗饲料供给来源和收储时的收获成本时,则因玉米种植面积大,玉米秸秆易收储的优势体现的更加明显。虽然基础母牛饲养周期较长,但是因试验条件下三种粗饲料组合的日粮成本单价差距不高(1.4元/d),日粮单价的影响因素可以忽略不计;在综合考虑收储因素的影响下,以玉米秸秆作为主要粗饲料的试验组Ⅰ,在日常生产中更为合理。
表3 体尺、体重测定结果
表4 日粮中不同粗饲料组合对安格斯牛饲料成本的影响
表5可见,3组试验牛的血液生化指标间差异不显著(P>0.05),只是其中的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和碱性磷酸酶指标,表现出试验组Ⅰ、试验组Ⅲ高于试验组Ⅱ,但是差异并不显著(P>0.05)。
表5 不同粗饲料组合对安格斯牛血液生化指标的影响
本试验三组试验牛的体尺(体斜长、胸围和胸宽)和体重在试验期末表现出显著差异(P<0.05);而由其他体尺数据结果也可看出,玉米秸秆比例和大豆荚皮比例高的试验组Ⅰ、试验组Ⅲ要比水稻秸秆比例高的试验组Ⅱ具有增高的趋势,这可能与试验组Ⅰ、试验组Ⅲ日粮中蛋白质营养水平比较高有关。这与刘春龙等(2009)[13]通过对绵羊饲喂不同组合秸秆,100%玉米秸秆组(CP 4.91%)和100%豆皮(CP 5.44%)组之间养分消化率差异不大;Mois A K等(1995)[14]对绵羊饲喂不同秸秆,通过对绵羊日粮中补饲一部分豆科牧草,可明显提高各种秸秆的消化率的试验结果,与本试验结果趋于一致;李洋等(2015)[15]对奶牛饲喂6种秸秆,其中玉米秸秆的主要营养素在瘤胃和小肠的降解率都高于水稻秸秆。虽然大豆荚皮的实测营养指标高于其它两种秸秆,但是由于所饲喂的牛只能吞咽饲料,无法通过咀嚼提高其物理消化率;同时可能由于路瑶等(2013)[16]大豆荚中木质素的组成与结构与其它两种秸秆的差异,造成抗营养作用大于其它两种秸秆,能抵抗微生物的消化,使纤维素在瘤胃中的消化率很低,因此大豆荚的高营养指标,在生产中没有表现出较高优势。
本试验中由于3个试验组日粮中的精饲料的饲喂量相同,因此影响日粮成本的主要因素就是粗饲料的价格,经对比发现,三组试验日粮的饲料成本间差异不显著(P>0.05),日粮中精粗饲料成本各占50%左右。因当地粗饲料成本较低,获取较为方便,按照本试验中的粗饲料组成及比例,将三种秸秆作为安格斯牛日粮中主要粗饲料,虽然在生长性能上表现出显著性差异,但是三组牛体重都达到了450 kg以上,因此可以对未来育肥牛生产提供借鉴;通过试验结束后1年半内对试验安格斯牛的观察发现,安格斯牛对环境和饲料适应能力较强,几乎不存在对当地环境的适应问题,这与李波(2002)[17]中所述安格斯牛对贵州地区亚热带高山半高山气候有较强的适应能力一致。
血液生化指标是指血液中的一些酶和蛋白质,这些小分子酶和蛋白质在代谢、免疫调节、能量传递及生长发育等方面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18];测定血清生化指标,还可以间接了解动物对所处自然生态环境的适应程度[19];血液生化指标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畜禽的生产性能和营养水平的高低,因此,在畜牧生产中,可以根据畜禽血液生化指标对其营养进行适时调控[20]。
本试验中血液生化指标结果在各试验组差异不显著(P>0.05),与王凯等(2016)[21]中牛血液生化指标测定结果的范围接近,只是体现出随着日粮营养水平增加,血液中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和碱性磷酸酶有增高的趋势但是差异并不显著(P>0.05),这与李旭等(2010)[22]研究发现,肉用牛群体高营养组谷草转氨酶、谷丙转氨酶和碱性磷酸酶含量极显著高于低营养组(P<0.01),其它生化指标差异不显著(P>0.05),与所有指标均处于正常血液指标范围内的试验结果趋于一致。这可能是由于本试验组安格斯青年母牛日粮营养水平较育肥牛水平低,而且本试验中,组间粗饲料比例差异所形成的组合效应较小,而没有达到差异的显著性(P>0.05)。
反刍动物日粮包括精饲料和粗饲料的不同比例,各种养分在精粗饲料中的分配及之间的互作和转化效率[23];饲料间组合效应的调控不是纯理论问题,尤其对反当动物而言,它是一个亟待解决的具有重大学术和经济价值的问题[24];饲料种类、加工方法和程度、给量及投喂方法不同,均可引起组合效应,将负组合效应降至最低限,具有十分重要的经济意义[25]。在低质粗饲料组合效应作用机理尚不明确,缺少相关参考标准的情况下,需参照我国相关的肉牛营养需要和饲养标准,并根据当地粗饲料获取、存贮和生产设施状况合理配制日粮,制定相应生产制度,以有效的提高粗饲料利用率,最大限度的发挥其组合的正效应,提高肉牛养殖经济效益。
通过本次试验初步得出以下结论:
①本次三组试验结果显示,以玉米秸秆为主的试验Ⅰ组(玉米秸秆60%+水稻秸秆20%+豆荚皮20%)的比例较其它两组更为适宜,组合效应最好。
②在试验条件的日粮营养水平下,在饲喂三种粗饲料组合的日粮后,虽然所测血液生化指标中没有显著性差异(P>0.05),但当粗饲料组合中的玉米秸秆或豆荚比率较高时,试验安格斯牛都表现出较好的生长性能;三种粗饲料不同比例的组合均能够满足安格斯牛的生产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