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武琼 金建平/越西县农牧局
天然草地是牧民赖以生存的基本生产资料,是维护生态平衡的主要植被,是草牧业发展的基础,是越西县草原畜牧业发展优势区和特色草食畜产品的主要生产基地。草原畜牧业是牧区经济的支柱产业,加强草原保护与建设,对于促进少数民族地区团结、社会稳定,维护生态安全,加快牧区经济发展,提高广大牧民生活水平,具有重大意义。
越西地处四川省西南、凉山州北部,是一个以彝族为主、多民族聚居的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地理坐标为东经102 °20 ′~102 °54 ′、北纬28 °18 ′~28 °53 ′,地域面积2 256 km2,下辖38个乡(镇),289个行政村,926个村民小组。据2017年底统计,全县总人口36.497万人,其中,乡村人口31.257万人,牧民人口22.143万人。境内地形复杂,群山矗立,地势南高北低,海拨1 170~4 791 m;属于康定-雅江暖温带气候区,气候垂直变化明显,年平均温度13.3℃,年降雨量1 113 mm,无霜期达270 d;境内河流众多,水利资源非常丰富,十分有利于畜牧业的发展。
越西县有天然草原13.94万hm2,占全县国土总面积的61.77%,可利用草原面积11.47万 hm2,占草原总面积的82.28%。越西县牧区主要草原类型有亚高山草甸草地、高寒灌丛草甸草地、山地疏林草地、山地灌木草地、山地草丛草地、山地草甸草地及农隙地草地等7类(见表1)。
表 1 越西县主要草地种类和面积
由于地处凉山深处的越西县山多、自然灾害频繁,生态环境先天脆弱。加之,长期超载过牧,草原退化、鼠虫害化、沙化日益加剧。草原退化规划面积为5.47万 hm2,占可利用草原面积的47.69%。
2017年,天然草原平均干草产量2.4 t/hm2,饲草料总产量(折合干草)333.446万t,理论载畜量为54.14万个羊单位,实际载畜量为58.34万个羊单位,超载率7.76%。2017年,越西县农业总产值18.95亿元,畜牧业产值8.20亿元,畜牧业产值占农业产值的43.3%,牧民人均纯收入6 245元,其中,来源于牧业的为1 986元。肉类总产量达2.565万t,全县四大牲畜存栏46.84万头,其中,牛存栏5.28万头、羊存栏21.83万只;全县四大牲畜出栏42.20万头。
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治国理念。越西县在天然草原保护和建设方面进行了有益的尝试和探索。落实了草原承包责任制,大力开展了鼠虫害综合治理,进行了牧区草地改良示范,实施了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政策等,做到了“减畜不减收,增畜不超载”。为保护和建设天然草原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
近年来,越西县认真贯彻《草原法》和《四川省〈中华人民共和国草原法〉实施办法》以及凉山州关于加强草原生态保护的有关法规文件,目前,已落实草原承包经营责任制的草原面积有11.47万hm2,占全县草原面积的82.28%。通过落实草原承包责任制,明确了草原建设与保护的责、权、利,极大地调动了农牧民群众发展畜牧业生产、保护和建设草原的积极性。
改革开放尤其是进入新世纪以来,在党中央、国务院的亲切关怀下,在财政部、农业部等国家部委的大力支持下,在四川省、凉山州相关部门的正确领导下,越西县抢抓西部大开发历史机遇,认真贯彻落实党对牧区的各项扶持和惠民政策,狠抓草原保护建设工作,加快草原生态恢复步伐,取得了显著成效。根据《四川省川西北草原退牧还草工程建设规划》,越西县退牧还草规划总面积为5.47万hm2。截至2017年,已累计实施退牧还草建设2.60万 hm2,其中,休牧2.40万 hm2,轮牧0.20万 hm2,退化草原补播0.79万hm2。共涉及18个乡、46个村、5 655户、26 586人。完成退牧还草规划总面积的52.44%。2016~2017年修建标准化牲畜棚圈750户,22 500 m2。
1)草原禁牧补助。根据草地核定载畜量和草地基本情况,在划定的草原禁牧区实施,以乡镇或村组为基本单元实行禁牧封育管理。全县实施禁牧面积0.67万hm2/年,补助资金75万元/年。
2)草畜平衡奖励。对禁牧区域以外的可利用草原,以村组为基本单元实行草畜平衡管理,根据草原载畜能力核定合理的载畜量,实施超载减畜,落实草畜平衡制度。全县实施草畜平衡奖励10.8万hm2/年,补助资金405万元/年。
通过项目建设,改善农牧民养殖条件,推行舍饲和半舍饲,减轻天然草原放牧压力,推进草畜平衡,增强抗灾保畜能力,促进牧区畜牧业从“靠天养畜”的传统游牧方式向舍饲畜牧业转变,大力推行人工饲草地建设。2011~2018年,共修建标准化牲畜棚圈1 000余户,面积超过80 000 m2。
通过项目的实施,缓解了天然草地载畜压力,提高了植被覆盖率,水土流失得到减轻,土壤沙化得到恢复。草原植被覆盖率从82.0%提高到85.4%,产草量得到了提高。
有效改善了牲畜越冬饲料不足的问题,节约了牧民饲草料费;降低了牲畜越冬死亡率,牲畜冬季死亡率由以前的8%降低到3%,冬季牲畜掉膘率从50%降低到30%。全县畜牧业收入占到农业总收入权重的43.3%;牧民可支配收入来源于畜牧业的占31.8%。
通过强牧惠草政策的集中实施,全县牧区草原生态保护建设步伐明显加快,提高了草原生产能力,促进了草原生物资源的可持续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