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医学教育课程改革加强医学人才的培养

2018-12-28 10:41孙海波
健康大视野 2018年17期
关键词:医学教育课程改革

孙海波

【摘 要】近些年,医学人才培养的专业结构、层次结构、区域结构不合理,以及理论学习与临床实践能力脫节等现象日趋显著,推进医学教育课程改革、提高医学人才培养质量,使医学人才更好的为人民服务。

【关键词】 医学教育;课程改革;医学人才

【中图分类号】R136.5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005-0019(2018)17-239-02

医学教育是指按着社会的需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培养医药卫生人才的教育活动。分析研究当前医学教育课程体系的改革,对促进我国医学教育改革具有重要意义。现代医学教育课程强调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从实际工作需要出发,打破原有学科的框框,打破基础和临床的界限,将有关学科的知识联系起来,或加以合并,或整合。

1 医学教育课程设置的基本模式

医学教育课程体系基本可分为3种类型,包括传统学科课程、PBL(Problem based learning)课程及器官系统课程。

1.1 传统学科课程的特点主要表现为由医学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到专业课的渐进式过渡,它不仅重视医学生临床实际能力的提高,而且重视他们未来发展能力的提高。缺点是以教师讲授为中心,各学科之间、基础学科与临床学科之间缺乏必要的联系。

1.2 器官系统课程是根据人体解剖结构,按某一器官系统把相关的机能与形态、微观与宏观、正常与异常等多种综合,提高了学生运用基础医学知识解决临床问题的能力。缺点是它不是按学科来设置,具有课程结构不稳定,教学难度大等缺点,难以被大多数医学院校接受。

1.3 PBL教学课程是基于问题的学习,打破了传统课程体系,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法。其优点是加强基础医学同临床联系,精简课程,使学生早期接触临床,直接从临床工作实际出发,提高学生独立学习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但基础知识缺乏系统性。可见,以上3种课程体系各有其优缺点。正因为如此,各医学院校对医学教育扬长避短,加大了课程体系改革的力度。

2 课程模式改革的趋势和特点

2.1 课程改革主要以临床前期为主 加强基础医学课程的学习,并与临床学科相联系,提高教学效果。在基础阶段实施基础与临床学科的结合比在临床阶段强化基础科学效果要好,且可行性强。

2.2 课程结构模块化 打破传统的以学科为顺序的课程结构,在课程建构上,根据学科特点形成模块化。加强基础与临床的结合,早期接触临床。在课程结构中,加强基础与临床的融合。一是通过以临床问题或病例为引导的教学方法的应用来实现。二是在临床前期开设临床技能学课程使学生早期接触临床及培养学生的临床思维能力。三是通过基础老师承担临床相关课程教学,实现基础知识与临床的融合。形成以职业素养和实践能力为主线,以“三实三高”人才为目标,“早临床、多临床、反复临床”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2.3 重视职业态度和医患关系教育 有些医学院校的课程改革,十分强调医学与自然、社会科学的相互渗透,十分重视医疗实践中的医患关系,并向医学生传授建立良好医患关系的方法。例如课程中添加与患者安全相关的内容,指导学生在临床实践过程中进行有效的决策和判断,尽量减少医疗纠纷。以“学以致用”医学学习理念为指导,采用PBL教学和基于病例的基础-临床结合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教师先给出病例,提出问题,以病例为桥梁,以正常大体和显微结构学为对照;学生通过病例标本观察,理解病例变化,自主解答问题,提高学习兴趣,尽早接触临床。通过收集数千个真实病人资料,模拟真实的诊疗过程,实现案例分析与讨论全过程的PBL教学模式。这种以虚拟手段创造不依赖真实病人的临床思维训练方法,改变了过去传统的单纯传授式的教学方法,从原来的病房床边教学发展到计算机虚拟系统的学习,给学生更多地提供自主学习的教学资源,延伸学生学习、训练的时间与空间。充分运用网络可视化教学系统、虚拟3D技术、开放式教学平台、OSCE考试、标准化病人(SP)等现代化教学,建立丰富的教学资源,虚拟与真实相结合,大力营造现实化学习环境,增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

3 医学教育课程改革的措施

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医学课程模式已从传统的生物医学课程模式向现代的生物心理社会医学课程模式转变。采取必要的措施使医学生早日接触临床,早日形成临床思维能力,增强医学生对疾病的诊断能力,提高对病人的治病能力。

3.1 鉴于因基础教师缺乏临床体验和临床知识,临床教师不能贯通基础,难以贯彻整体临床思维和职业意识的状况,实施基础与临床教师“双回归”计划(即基础教师回归临床、临床教师回归基础),进一步加大培训力度,通过基础教师临床体验,临床教师回炉基础,强化“双师型”能力和职业意识培养,建立了一支具有现代教学理念、能够适应基础临床贯通实验教学需要的教师队伍。

3.2 加强培养医学生的临床思维,提高他们独立思考、独立工作和自学能力。提倡减少课堂时数,增加自学时间和课外活动;改变灌输式教学方法,调动师生间的积极性,实行启发式教学;改进实习课程,增加技能训练 。

3.3 增强终身教育观念,把基本医学教育、毕业后教育和继续医学教育结合起来。广泛开展继续教育,不断提高提高业务技术水平,以推动医学科学的发展。

3.4 建立开放的教学平台,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有更多机会进行训练,如毕业生OSCE考试前培训、临床研究生临床技能培训等,重视学生自学能力与创新学习能力的培养。

总之,医学教育课程改革,构建了基础与临床前后贯通、互通互融的体系。以基础融合临床、临床贯通基础理念为指导,优化医学课程教学内容,构建能够实现“早临床、多临床,反复临床”的全过程,递进式培养“立体化、开放性、多层次”SOM医学教育课程教学体系。

参考文献

[1] 申逸彬.医学院中边缘性的价值-全科医学和课程改革[J].国外医学(医学教育分册),2002(03):21-22.

[2] 戴一鸣.中医学五年制专业增设全科医学课程教育模式探讨[J].中医药管理杂志,2009(09):824-826.

[3] 张云,乔敏.医学课程模式的改革与思考[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6(1):87-89.

猜你喜欢
医学教育课程改革
提升医学教育能级 培养拔尖创新人才
2019年第一批口腔医学国家级继续医学教育项目
天狮 推动中美医学教育交流
“双创”形势下高职财务管理课程改革探索
医学生怎么看待现在的医学教育
明代医学教育纵横谈
深入基层开展继续医学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