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刻竹小言》是怎么诞生的

2018-12-28 07:39陆剑
中国收藏 2018年7期
关键词:舅父竹刻信札

陆剑

1975年1月2日,正在北京文物保护科学技术研究所上班的王世襄收到了一封来自上海的信函。那是已多年未通音讯的四舅金西厓给他的回信。此后两人鱼雁往来,互通信息,于是就有了这批信札,也有了《刻竹小言》诞生的故事。

改行竟成大师

提起《刻竹小言》,学界皆知是金西厓、王世襄合作的经典之作,自上世纪70年代问世以来,好评如潮,被誉为“对竹雕作出最全面研究之作”。

金西厓(1890年至1979年),名绍坊,字季言,号西厓。以号行。浙江湖州南浔人。我国近现代竹刻艺术史上继往开来的竹刻艺术大师,著名学者启功称赞“于五百年来竹人之外独树一帜”。

金西厓早年学土木工程,毕业于圣芳济学院,后任建筑师、上海市文史馆馆员。自幼从其兄金城学画刻印。金城对他说:“搞书画的人多,刻竹人少,不如从仲兄金东溪学刻竹。”金西厓从其言,专攻刻竹。他悟性高,进步很快,朝夕奏刀,三年中竟刻制扇骨三百余枚。其能留青刻山水于小臂搁,酷似张希黄;又仿周子和缩摹金石文字于扇骨,残缺铜绣,金石气息,均能摹仿酷肖。金西厓不仅竹刻技艺高超绝伦,在竹刻理论上也颇有建树,其晚年的代表作《刻竹小言》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刻竹小言》由王世襄整理出版。王世襄曾在自述诗中写道:“外家才艺殊,两舅工刻竹。小言命编校,敢不忠所托。从此癖此君,耽爱情颇笃。”整理舅舅的著作也成为他竹刻研究的发端,后来陆续撰写和出版了一系列关于竹刻的论著,成为现代竹刻理论研究的泰山北斗。

发现重要文献

《刻竹小言》到底是怎么诞生的,王世襄在整理的过程当中又发挥了怎样的作用?新近发现的这批王世襄致金西厓信札为我们揭开了谜底。

这批信札共41通计88页,时间跨度从1974年底到1976年底,大部分为王世襄用毛笔书写在花笺纸上,格调高雅、字迹工整、内容丰富。最可贵的是,其核心主题基本围绕如何整理《刻竹小言》展开。

1973年,王世襄自湖北咸宁调回北京工作。至1974年,家属也全部调回北京,一家人总算重新安顿下来。这时,王世襄开始写信给失联多年的四舅金西厓。多年没有通信,一旦重新“联通”,舅甥之间亲情跃然纸上,除了工作生活的情况之外,最重要的话题就是竹刻。这还要从王世襄从书堆中找到金西厓十多年前寄给他的《刻竹小言》初稿开始:

告诉您一件非常非常高兴的事。昨天甥整理发还的东西,在一捆稿件中把您以前寄给甥的《刻竹小言》和有关刻竹的几封信都找到了。因为我当时都贴在一个本子上,所以只要本子在,便不会散失。甥现在决定立即动手整理,然后由荃猷刻蜡版,先印出一个油印本子来,以后再找正式出版的机会。

底稿只有三千字

《刻竹小言》原稿的原始面貌究竟如何?据金西厓后人透露,原稿非常简略,也没有分章节,总计大约3000字。笔者见过开头两页,与我们后来所见的《刻竹小言》确实有很大差别,究其原因还是金西厓当时年时已高(1975年时已85岁),所以才需要笃好工艺的外甥王世襄整理完善。

对于舅舅的著作,王世襄认为非常有价值和意义,因此全身心地投入到整理工作中去。对于整理此稿的有利和不利条件,王世襄也有清醒的认识:

甥自觉为您整理此稿有些有利条件,一是过去搞过几年画论,现尚未全忘记。二是甥虽不刻竹,但能烫炙葫芦,设计构图等有许多相通之处。三是甥喜爱刻竹,过去有收藏,且有精品。四是文物工作搞了多年,有一些知识,尤其是对工艺美术品等。但也有不利条件,就是不会刻竹。有些基本技法还不知道。因此,您接到稿子后,务请对错误欠缺的地方提出意见,以便今后修改补充。(见1975年6月1日信)

王世襄经过阅读大量竹刻类文献,列出了全部书稿的大纲。他对全书的大致框架和设想如下:

1、自序 已写好初稿,附函寄上。

2、简史 以您的刻竹小言为纲,待充补一些材料,尚未开始写。

3、备材 完全根据您的材料,已写好初稿随函寄上。约一千字。

4、工具 尚未写。

5、作法 包括具体刻法和有关刻法的一些议论,有些是答問之词,已开始写了五六条约一千字。估计可写三千字,待初稿写好再寄上。

6、述例 专讲实例,其中有前人的作品,也有您和二舅的作品。准备从两拓本中选您的作品七八件,用二舅的两三件。前人作品也将用约二十件。估计可写三千字。

手写全书寄舅父

在《刻竹小言》整理的过程中,王世襄始终抱着严谨认真的态度,每写好一部分即第一时间邮寄四舅审阅,他自知竹刻技法和专业术语方面非几之长,所以专业方面请金西厓把关。他在1975年6月1日儿童节写给舅父的信中这样写道:

此稿甥有加以发挥的地方,否则不能如此之长。但发挥之处,许多是从大舅的画稿中、您的刻件中体会出来的,只是替您讲了出来而已。其中有关理论的,自信尚能自圆其说,属于具体刻法的,可能有错误,更要请您指出。

经过一年时间的努力,多次的修改和广泛的征求意见,《刻竹小言》终于脱稿。王世襄又请惠孝同、启元白、张伯驹、黄君坦、黄苗子、夏承焘几位名人题词,还写一个后记,交代编撰的过程。

完稿后,王世襄的喜悦之情溢于言表。因为当年他手录石印慈母的《濠梁知乐集》时,金章已经去世,为此他一直引以为憾。这次完成舅父著作的整理任务,他觉得是了却了一桩多年的心愿。

《刻竹小言》整理工作虽然告竣,并且受到学人的好评。可是在当时的环境下,出于种种原因,一时间竞找不到合适的单位出版印刷。

为了让舅父在有生之年能见到此书面世,王世襄用毛笔抄录一份手写本(俪松居写本)邮寄给舅父。1976年底,王世襄又专门自费油印了200册,以广其传。

解开诸多疑问

《刻竹小言》诞生的过程,通过解读这批信札,其实已经基本明了,但其中丰富的信息量,却为我们厘清了不少问题,有的甚至颠覆了以往的认知。

第一,成书时间。目前学界普遍认为《刻竹小言》的成书时间是1948年,因为金西厓的自序中落款是戊子十月。通过这批信札,我们知道此书的真正成书时间应为1975年至1976年间。虽然1948年王世襄赴美之前暂住金西厓家中时,也曾提起刻竹编书的事,但金西厓真正提笔写成提纲挈领类的初稿是在1965年前后。

第二,第一作者。我们目前能够看到的所有正式出版的《刻竹小言》均署名“金西厓著、王世襄整理”。按照一般的理解,《刻竹小言》的第一作者理应是金西厓,而且主要的著作权应该属于金西厓。通过解读这批信札,我们可以了解到:事实上,王世襄在《刻竹小言》的诞生的过程当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金西压的初稿只有3000左右,后来正式出版的版本有6.3万字(含题跋、后记),几乎扩展了20倍,尤其是书中的自序、简史、述例、附录、题跋均初稿所缺,这多半要归功于王世襄这个整理者。不过,作为本书最为核心的做法、备材等章节,恐怕更多的信息来自于竹刻艺术大师金西厓本人;王世襄经过自己的参悟发挥,对这些章节进行了整理扩充。所以笔者认为,王世襄扮演的角色不应是“配角”,而应是“主角”;不但是整理者,也是创作者。因此,《刻竹小言》至少也是金西厓、王世襄两人合著。

第三,版本问题。由于王世襄的努力,《刻竹小言》有多个版本行世。主要有1976年王世襄自费油印本、1980年人民美术出版社《竹刻艺术》、2003年人民大学出版社《刻竹小言》(影印本)等。通过这批信札可知,《刻竹小言》还有两个版本。我们知道,王世襄在整理的过程中是“一页一页、一章一章”抄录邮寄给金西厓审阅的。定稿后,王世襄先是用圆珠笔手录复写了几份,这是一个版本。之后,王世襄又用毛笔誊写了一份,并附高清图片(俪松居写本),然后用静电复印了几份,这是第另一个版本。

这批信札数量众多,是竹刻史和竹刻理论研究领域不可多得的重要文献,不但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也具有很高的书法艺术价值。

猜你喜欢
舅父竹刻信札
收藏界的“绝后”之作
舅父若飞
旧时信札
舅父
名人书信拍卖为何逆势上扬?
甬江的来历
洪建华竹刻艺术作品
刀痕竹韵
名人信札收藏热
当代竹刻 百花齐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