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样的乾隆,不一样的评价

2018-12-28 07:39孔祥祥
中国收藏 2018年7期
关键词:俗气乾隆皇帝乾隆

孔祥祥

专家有话说

朱诚如

故宫博物院原副院长 清史专家

他认为,对于一位铁骑征战、胸有山河社稷的帝王而言,用“小气”、带有局限性的目光去品评,显然不够中肯。

“在当今的学术界,没有人会贬低乾隆皇帝。”

“连现代仪器都不能百分百定真假,凭什么要求乾隆一个都不能看错?”

“说他俗气,我认为这个提法本身就不科学。”懿德嘉言在简编,忧勤想见廿三年。烛情已自同悬镜,从谏端知胜转圜。房杜有容能让直,魏王无事不绳愆。高山景仰心何限,宇字香生翰墨筵。

乾隆《读<贞观政要>》

这是乾隆皇帝一生所作的4万余首诗中的一首。读来似乎平平无奇,既不能媲美诗词大家,放在诗词帝王中也逊色不少。很多人据此“鄙视”乾隆的才学,就像“嘲笑”乾隆在艺术上的审美。这实在是一个有趣的现象,仿佛在如今的网络世界里,貶低乾隆已然成了某种意义上的“政治正确”。

然而,“在学术界,没有人贬低乾隆皇帝”,国家清史编纂委员会副主任、清史专家朱诚如教授一语否定了这个流行于网络世界的“谎言”。在本期策划的尾声,《中国收藏》杂志有请朱教授,为大家还原一个真实的乾隆皇帝。

“在清朝所有皇帝中,乾隆对文化和艺术所做的贡献是最突出的”

在中国封建史上的历代帝王中,乾隆实在是一个特别的存在。能够“混”成今天中国普罗大众最熟知的一位帝王,乾隆一定有他的非凡之处。前些年的“乾隆热”源于影视,乾隆潇洒一生,的确很适合戏说;这两年的“乾隆热”,则是因为艺术,因为有人重新“发现”了乾隆——

发现者:乾隆的审美很俗气!

论据:康熙、雍正的瓷器都以淡雅为美,到了乾隆,就出现了各种花花绿绿、浮夸繁缛的大瓶子,看似奢华富丽,实则就是艳俗。

朱诚如:在艺术审美领域,我不觉得乾隆皇帝俗气。乾隆时期的大部分艺术品都很精美,能够传世的艺术精品也大都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艺术经典,现在学术界也没有哪位大家出言否定。或许其中有些一般水平的艺术品,因为那个时期不可能所有艺术品都达到很高的水平。艺术当随时代,艺术水平也随时代强进而发展。但从总体上看,用现在的话说叫大数据分析,1000件瓷器里有10件不好的,你就说乾隆俗气?只能说个别的不好。

而且“俗气”这个词本身就不科学。什么叫俗气?瓷器的花纹各种各样,也谈不上俗气不俗气。淡雅和浓艳并不是艺术标准。有一些他觉得美,你可能觉得不美。况且所谓的俗也不代表艺术水平低。另外,也有一个时代的局限性问题,你觉得跟现代的比,乾隆的艺术品不好,可在当时那个水平,这些艺术品就是最好的。你不能用现代高科技的东西去否定当时那个手工历史时代。事实上,乾隆本人对书法、绘画、瓷器、玉器都有很高的鉴赏水平,所以乾隆时期才出了那么多精品。

发现者:乾隆连赝品都看不出来!

论据:乾隆喜欢收藏历代著名书画,还汇编成册,却不知道里面竟然有赝品,还流传千古,简直笑话。

朱诚如:现在故宫的专家,瓷器专家就是瓷器专家,不能要求他同时也是书画专家。故宫的专家也只是擅长某一个方面,你要他几个方面都是专家,是不可能的事情。但乾隆不一样,他的文化底蕴是十分深厚的,他对中国传统文化也有丰富的认知,正因为他的起点高、面很宽,所以对玉器、瓷器、书法、绘画,他全都有较高的鉴赏水平。有人说《石渠宝笈》里有赝品,乾隆根本看不出来,可是现在好多人也看不出来啊!当今中国那么多专家,现代科学仪器也都有了,有时也看不出真假,你凭什么要求乾隆一个都不能看错?

发现者:乾隆没文化!

论据:乾隆作诗几万首,却没有一首能让人记住;他的书画作品现在卖得很贵,是因为他是皇帝,其实他的水平很差。

朱诚如:我记得马克思主义的经典名言说过,一个落后的民族用武力征服一个先进的民族,最后必将被先进民族的先进文化所征服。体现在康乾时期就是这样。满族本来很落后,但是他是一个善于学习、勇于创新的民族。他要统治全国,就要提高自己治国平天下的水平,就要向汉族学习,向中国历代传统文化学习。所以康乾时期非常重视皇子教育。康雍乾三代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这三位皇帝的中国传统文化水平都很高。艺术只是乾隆文化底蕴的一个方面、一个反映。乾隆在文化上做了很多事情,不是说哪一个,而是要从整体上看。

乾隆书法学的赵孟頫。有人说赵孟頫投降元朝,他的字有“媚气”。乾隆学赵孟频,所以也是“媚体”,据此否定他的书法。这个评价就不合适了,赵体在中国书法史上有很高的地位,乾隆书法在历史帝王中也是高水准的。

乾隆写了几万首诗,有的是代笔,也有的水平不高,但总体来说,它反映了乾隆诗作的水平。一个人一生能写几万首诗,历代帝王中又有几个?

乾隆当朝的时候,集中当时的文化精英,编纂《四库全书》,还编纂一些大部头的书。当然,这里有乾隆借机大兴文字狱的动机。但如果当时不编这些书,可能这些文化经典就流失了。康乾时期,把中国传统文化典籍都搜集起来,这是因为他们对文化有很高的认识,对中国传统文化十分尊崇。虽然中间有文字狱,但从整体上看,他们对保存中国传统文化是有贡献的。

“艺术只是乾隆治国平天下的一个方面”

今天的人热衷在艺术上“吐槽”乾隆,真不知乾隆这位一生倾心于艺术的皇帝倘若听闻会作何感想。或许,他根本不会在意吧。对于一位皇帝来说,艺术在他心里究竟能占据几分?他不是李煜,更不是赵佶。晚年的乾隆自称“十全老人,——“平准噶尔为二,定回部为一,扫金川为二,靖台湾为一,降缅甸、安南各一,即今二次受廓尔喀降,合为十。”他因“十全武功”而自豪,却从未只字提于艺术。艺术于他而言,不过是茶余饭后的消遣、锦上添花的配饰。

朱诚如:乾隆接的是他爷爷、他父亲两个人的班。接手时经济基础、国家政权都稳固了,朝廷内部的矛盾也基本解决了。所以,盛世传到他,应该有所发展。有了这个基础,他才会在文化上要有大的发展。

康熙、雍正在文化上也做了一些事情,但真正清朝文化上的事情大部分都是在乾隆时期完成的。乾隆在文化上做了些大事,编了些大部头的书,文学上,他自己写了几万首诗。艺术上,他也建树颇多,特别是玉器,乾隆对玉器很感兴趣,很多标准都是他自己定的,史料记载,大件玉器雕之前的图纸乾隆都要亲自看。

但是,文化、艺术只是乾隆治国平天下的一个方面。乾隆时期奠定了中国的版图,这是他对中国历史的最大贡献。

乾隆最潇洒了,一生六次南巡,此外有22年每年三四月份还要到承德避暑山庄,一住就几个月,他还去过山西五台山、河南、山东、盛京,加在一起,我做过一个粗略的统计,他一生中有15年左右时间是在外面“巡视”。他敢到外面去逛,因为政治稳定。雍正一天都不敢出去,怕人政变,乾隆不怕。这也说明乾隆治国平天下的水平高,国土面积那么大,他自己还能到处潇洒。

我们评价一位皇帝,要看整体,要看大的方面,不能因为一件小艺术品就批评他。乾隆时期,国土面积、文化事业和社会经济都有很大的发展。这些才是乾隆真正的历史功绩。

回到开篇那首诗。它是真的平平无奇,但却也是真的发自本心。像一个小学生写的作文,平实,真挚,寥寥数语道出他对偶像的景仰与追崇。后来,这个小学生长大了。他用一生的时间去追慕偶像,去努力做一个伟大的帝王。

猜你喜欢
俗气乾隆皇帝乾隆
关于乾隆的美食故事
诗剧
关于乾隆的美食故事
这样的乾隆你想不到
TWICE AS NICE
纪晓岚戏乾隆
乾隆:当最牛点评师都是被逼的
鸿鸾禧
老翁妙对戏乾隆
挑战全家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