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玉口中国,一瓦顶成家。都说国很大,其实一个家。一心装满国,一手撑起家。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在世界的国,在天地的家。有了强的国,才有富的家。
——歌曲《国家》
为了学业,为了事业,为了生计,怀着各种各样的目的,我们离家,我们苦读,我们奋斗,我们奔波,我们不辞辛劳,为的是能更好地回家。我们的一生,似乎就在这个离家回家的循环中慢慢度过。可是,“家”究竟有着怎样的文化意义呢?
“家”是一个会意字,上面是一个“宀”(miǎn),表示与房屋有关,因为最早的房子就是用来祭祀祖先或家族开会的;下面是个“豕”(shǐ),“豕”为猪,在古代,生产力低下,人们多在房屋里养猪,所以房子里有猪就成了“家”的标志。据东汉许慎《说文解字》中记载:“家,居也。”从字面解释上看,“家”指的就是一个人居住的地方。
大家且看“家”字的演变过程:
“家”的甲骨文就像一座房子,虽说房子不是家,但家必须安在房子里。因此,房子便成了家的一个标志。房子里的“豕”(猪)对古人来说,是一种能够提供安全感与幸福感的动物,所以豢养猪便成了生活的标志。金文“家”的上半部分“宀”基本保留了原来的框架,而“豕”也变得越来越规范化。直到楷书时期,“家”字逐渐成形。
随着社会的发展,“家”的内涵也越来越丰富。周代以男为家,以女为室,有家(夫)有室(妇),叫做“成家”;春秋战国时期,“家”又发展为学术流派,如儒家、墨家等;后来,“家”又用来指有专门学问或技能的人,如作家、书法家、专家等;另外,“家”也用作量詞,如一家人等。
屋是家的外壳,它的堂皇与简陋,只能标示家的富足与贫穷;家的核心是人,家的冷暖取决于每个家庭成员释放的体温。
当我们习以为常地享受家的温暖时,不要忘了要为我们的家多做贡献——让家多一份欢笑,多一份祥和,多一份充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