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伟挺
今年我有幸观摩了陶维林老师上的一节课——《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深切感受到了一节收放自如、回归数学本质的生成课是如此的鲜活,课堂充满了灵性与智慧。
一、教师的“放”成就了学生的“生”
课堂一开始,陶老师就用几何画板作了一个圆,以及过圆外一点作了一条动直线,直线是可以绕着定点旋转的。他接着拖动直线,分别停留在图1、图2、图3的状态,让学生动态观察,说出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
“直线与圆相交、相离、相切”作为这节课的知识要点就通过学生的观察而得已呈现,三种位置关系由学生自己脱口而出了。在得出本节课知识要点的同时,学生的认知冲突也因图2的情况产生了分歧。对于图2,“相交”“相切”“相离”三种位置关系都有学生提及,而且都不敢肯定自己的说法,纷纷开始猜疑,大家都迫切得出正确的结论。学生在此时便進入了“愤悱”的最佳状态。
师:你认为像什么关系?
生:(众说纷纭)相交、相切、相离……
师:说不清楚?(背着手对着学生,脸带微笑)
师:有办法说得清楚的请举手。
师:你打算怎样说清楚这个问题?
通过陶老师紧扣人心的设问、追问,学生们跃跃欲试。最后学生得出了图4的生辉之作,他们自己说出了“d-r”检验法。坐标是现场建立的,方程也是随着坐标系自动生成的,最重要的解析法思想也是由学生自己探究生成的,一切都是那么的原生态。问题引出来了,也找到了可行的办法,接下来就是由学生开始动手验证。
师:现在你们判断一下,刚才哪些同学回答对了?你们站队是站对了还是站错了?
(学生开始动手操作)
师:有后悔的吗?
这是一句关切的问候,也是一种善意的引导。
整个知识的导入过程,陶老师只是不留痕迹地把所要教的知识以问题的形式放出来,放手让学生自己分析问题,进而寻找探究途径厘清自己的认知冲突,亲身经历了从无到有、从不知到理解的知识生成过程。陶老师在这节数学课中的“放”可谓充满了教育智慧。
陶老师的“放”与学生的“生”还体现在接下来的习题环节。学生生成了线与圆位置关系的定性判断方法之后,陶老师接着又说了一句:“平时总是老师出题,现在,你们每个人都出一道题目,考一考同桌。”瞬间,学生由之前沉着冷静的状态转为炸开锅似的热腾起来,在欢声笑语中开始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进行题目的创作。陶老师还调侃似地说:“看看谁能刁难到自己的同桌?”学生们更是不亦乐乎地修改并欣赏着自己和同学的题目。看了学生自己出的题目后,陶老师接着问:“别着急啊,我想问问你想达到什么目的?”“你想考查同桌哪些知识?”……抛出的一个个问题,都能把学生的思维注意力从各处收拢回来,发散思维的同时又不远离本节课内容的主线,这种节奏让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犹如呼吸一般自然,更如深呼吸一般的酣畅。
二、课堂上的“放”与“生”通过以少胜多的策略来实现
有的听课老师评价说:“陶老师这节课的内容太少,提升的习题不够。”但我却认为陶老师这节课的出彩之出在于以少胜多。
1. 一页几何画板页面,胜于十页幻灯片。整个新课的引入、导出、落实,陶老师只用了一页几何画板页面,而且还是现场按需生成的,没有花哨的背景,只有朴实的问题,足以让学生尽情地在学海中遨游,着眼点虽小,辐射面却很大。
2. 自己说得少,学生说得多。整节课下来,没有一个知识和方法是由陶老师说出来或耳提面命灌下去的,都是巧妙地通过引导让学生自己说出来、感受到的。知识不管接收了多少,最重要的是输出,输出了才是自己的。学生说得多了,敢于自己表达的看法和观点,知识自然生成得多。
以上是笔者听了陶老师课堂教学的一些教学反思,希望我们数学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也能这样有智慧地“放”,引发学生的“生”。
责任编辑 罗 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