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将社会新闻写出百姓情怀

2018-12-28 10:48姜慧仁
新闻论坛 2018年5期
关键词:民声日报百姓

社会新闻多以报道社会突发、重大事件和反映市民生计为主,是最贴近百姓的新闻,它能有效提升新闻吸引力、感染力、影响力,拉近与受众的情感。关注民生是媒体融合发展的重要内容与方向,为民办事,帮忙解难,切实维护群众利益,促进了社会和谐稳定。平凉日报社作为市级党报,专门设立了“社会新闻部”,通过“视点、观点、关注、文化、养生、校园”等版面结合新媒体,以文字图片等多种媒体融合的模式“报道社会”“反映民声”,在新媒体融合发展的新时代写出了百姓情怀。

一、以“快”求实,以实求“效”,从而取信于民

社会新闻报道的是百姓身边事、麻烦事和社会的热点、焦点等,关系着百姓利益。要及时到群众中去,以平民视角关注百姓生产生活,听民声,写实事,帮民解难,替民说话,帮助百姓实现愿望。这方面,平凉日报社有很多案例,2009年,记者发现,一些不法商贩追求利益,为了让生姜好看好卖用硫磺熏制,欺骗百姓。这种现象在平凉长达数年,以致许多不了解情况的人还认为平凉的生姜好,又嫩又鲜。实际上这种硫化物严重超标的生姜具有较强毒性,检测结果表明其硫化物含量超过国家标准16倍,严重危害百姓健康。《平凉日报》记者在全面调查核实的情况下,在头版头条对硫磺姜问题给予曝光。该报道引起市委市政府以及广大市民的关注,相关部门迅速对此进行了治理。《平凉日报》坚持长期关注,并进行了11次报道,至今已经有十年,现在硫磺姜从平凉市场已经消失。再比如:暖气不热、小区停电停水等小到邻里纠纷、假冒伪劣,大到国家惠民工程、政策落实,类似这样的投诉几乎每天都有,渗透到群众生产生活的各个方面。这些事情看似平常、普通,但它事关民生,反映百姓困难与社会问题是媒体关注的重点内容。媒体在新闻报道中反映问题,帮百姓办事,让百姓反映的问题能在第一时间得到解决,体现了新闻的时效性。实打实地为老百姓办实事,增强了社会新闻对社会的影响力,提升了群众对新闻事件的关注度。

二、要深入表达“民声”,更能体现“民情”

要把社会新闻办成百姓自己的新闻,听民声,知民情,解民意。社会新闻题材来自于社会各界,来自于各方民众,民生报道服务大众,反映民声,要用心听,有真情,关注百姓关心的问题,聚焦百姓议论的话题,将有代表性、突出性,发生在群众身边的事作为题材,“讲百姓故事,說家长里短,评社会万象”。为此,《平凉日报》开设了“记者调查”“百姓故事”“记者关注”等多个民生栏目,让百姓参与,让百姓发声,表达百姓心愿。记者通过采访大量群众,让群众讲,让群众评,用群众的语言表达群众的心声,用群众的方法办群众的事。《平凉日报》曾坚持报道城区小区供暖问题。记者把视角对准社区群众,把话语权交给小区居民,经过连续多年报道,最后得以彻底解决——全城实施集中供暖,100多个小区结合旧楼改造改善了水、电、暖供应等老大难问题。

《平凉日报》还围绕群众卖菜难、出行难、留守儿童、寒门学子上大学困难、农民工子女进城就读难等民生问题进行报道,报道百姓困难,讲述百姓故事,有民情冷暖、有生活艰辛、有困难疑惑,真实感人。字里行间表达着乡情,透射出“民味”,在群众中产生良好反响。《百姓故事》《家长里短》等十多个栏目,就是让群众敞开心扉,打开话匣子,讲心里话、说身边事,原汁原味地报道,百姓爱看、爱读,与群众拉近了距离。

三、盯准百姓“小事”,透视社会“民生”

要用百姓视角看问题,着眼百姓小事,小中见大。在日常中,我们收到的新闻线索多是堵路、车祸、噪音、污染等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鸡毛蒜皮、家长里短的小事,但这些小事关乎社会生产、百姓生活与公共秩序,反映的是真正的“大民生”。《平凉日报》报道河道污染,不仅讲述乱扔垃圾乱排污水的现象和成因,还要表明污染对河道卫生、城市环境和居民生活的危害,呼吁从我做起,保护环境,共爱大家庭。对占道经营、车辆乱停的问题,不仅从占道经营、胡停乱放等造成交通阻塞、出行不便着笔,还从政府解决行路难,全民共建大交通方面深入。通过对百姓小事的报道,以小见大,以点带面,提升社会新闻的厚度、深度和高度。注重创新社会新闻的创作形式,运用讲故事、再现情景、还原现场、链接背景等表现手法,增加新闻的内容含量,增强新闻的生动性,提升报道的表现力,使内容新鲜活泼。《平凉日报》的记者常年坚持走基层、进社区,做了大量报道。比如:对高价彩礼、留守儿童、空巢老人进行了大篇幅集中报道,通过对高价彩礼的现状、危害等深入采访,反映农民因婚致贫、因婚生变等诸多问题,引起民政等相关部门以及市县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在全市各县区开展了移风异俗,倡导婚礼新风尚的活动。

四、要有“百姓小情怀”,才能构建“社会大温暖”

作为一个贴近百姓贴近基层的市级党报,只有积极关注“百姓小情怀”,才能构建“社会大温暖”。2018年5月,《平凉日报》收到一封读者来信,这是泾川县城关镇阳坡村82岁农民史秉义让人寄来的,史秉义种了一辈子地,没有人知道他写过诗——直到今年5月底他临终前,才拿出一个本子让人寄到平凉日报社,看看能不能发表。那些诗写在小学生用的作业本上,颜色已泛黄,边沿还有一些焦黑。最让人感触深刻的是,那个本子还散发着一股浓烈的土炕气味。老人写作的时间跨度非常大,从1962年至2018年,内容从农业生产到自然风物,从日常所见到个人感想,虽说史秉义只上了六年的学,但他一直坚持写作,语言质朴、感情真挚,真实记录了改革开放中发生的变化。为此,《平凉日报》记者进行了采访报道,社会反响非常好。读者反映,这篇关注“百姓情怀”的小报道,恰好反映出了一份社会大温暖。

五、着眼“小民生”,也能构筑“大格局”

媒体要把民生作为报道的重要部分和工作方向,畅通“民声”渠道,反映民生问题。社会新闻要从群众的衣食住行、柴米油盐、吃喝拉撒等“小事”着眼,站在全局的高度去发现、考量和解决问题,从而反映国家宏观政策、国计民生等影响群众生产生活的经济社会发展大格局。《平凉日报》曾报道过废旧地膜污染问题、农民卖菜难、出租车加气难等问题,通过深入、系列地报道,问题得以解决,并持续治理向好转优。还有连续9年坚持报道“烈日下的劳动者”,通过对环卫工人、建筑工人以及农民作业、官兵训练等持续深入报道,反映他们的艰辛与困难,从而唤起社会各界对他们的关注与关心。

同时,要将民生与社会热点问题、公共事件等有机结合起来,巧妙切入,引申出与群众生产生活相关联的信息,用更广阔的视角、更深远的视野挖掘材料,把一些看似孤立的事件进行信息扩容整合,采写出信息容量大、生活关联度高、体现大主题的新闻。我们平常报道的邻里纠纷、假冒伪劣等话题,都是通过事情表象揭示社会问题,有热度、有深度、有广度,小话题做成大文章,透射出大道理。社会新闻既有正面宣传,也反映内在问题,坚持正确舆论导向,守住新闻底线,提高鉴别能力,发掘积极因素,努力使反映问题的负面报道也能传播出推动社会发展的正能量。

作者简介:姜慧仁,《平凉日报》专刊部副主任、记者

编辑:王洪越

猜你喜欢
民声日报百姓
65岁,《焦作日报》正青春
不让百姓撇嘴骂
百姓记着你
民声入耳 民生落地
民声
民声
百姓看家“风”
灵感日报
灵感日报
对《朝鲜日报》涉藏报道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