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要面向未来,为未来培养人才

2018-12-28 10:41韦英哲
广东教育·综合 2018年12期
关键词:大湾新加坡校长

韦英哲

1983年,邓小平同志提出“教育要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教育未来要如何发展?要培养什么样的学生?需要什么样的教师?2场综合论坛上,8名来自两岸三地、新加坡的教育专家、校长分享了在粤港澳大湾区融合发展机遇下的学校、学生、教师发展以及特色课程构建等方面的观点和做法。

教育面向的未来是什么?

华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院长卢晓中认为,教育面向未来包括适应性和引领性两个向度。“适应性的面向,教育本来就是为未来培养人,这是不言而喻的,我们可以培养适应当下经济社会发展的人,也可以为未来的经济社会培养人;引领性更强调未来本来就不存在,它需要今天的学校、教育来培养和创造。”

卢晓中引用餐饮行业的“快餐模式”和“米其林指南模式”进一步阐述。“快餐模式就是典型的标准化模式,这对基本质量有保障,但是缺乏选择,没有多样性,而且有时候不利于健康。米其林指南模式也有明确的标准,但是并不明确如何满足标准的方法,而是由餐厅自己裁量。”他说,“教育倡导以学生学习结果为导向,包括核心素养的提出,标志着课程改革从对内容的关注转向对学习结果的关注,从对教材、标准的关注转向对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关注,这些都表明了我们未来教育的发展方向。”

未来要培养什么样的学生?

基于教育的发展方向,卢晓中认为,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和批判性思维至关重要,“批判性思维主要解决破的问题,创造性思维主要解决立的问题,在培养学生的过程中,要注意将破与立结合起来、统一起来”。

“我们要从受众的需要出发,教育要面对未来,由本地走向全球。”香港港澳信义会慕德中学原校长杨静娴认为,大湾区教育的使命是要培养充足而卓越的人才,以支撑着大湾区发展。大湾区的人才应该具备全面的能力,要有健康心灵、高情商、正确价值观,有良好沟通、协作、创新能力,是高瞻远瞩的人才。

多位专家学者和校长的发言都聚焦在育人的实践上。

广州市执信中学校长何勇分享了学校创新人才培养计划的做法。2012年7月以来,执信中学实施“元培计划”,围绕培养创新素养这一课程目标,通过层级拓展的课程体系、协同共建的课程运行模式、“学研共同体”的学习方式、“学习为本”的评估方式等举措,建立了创新人才培养的课程开发机制。执信中学的学生与大学导师、研究生、博士生共同参与课题研究,仅2015届学生参与的课题就多达37个。

“每一所学校都是好学校。他们不是一样的好,而是必须发挥学校的特点,让学生、让家长有更多的选择性。”新加坡文化与教育交流协会会长颜振发介绍了建设世界级新加坡特色中小学的经验做法。为了让每一个孩子的潜能都得到充分的发挥,新加坡根据每一个孩子的学习进度、兴趣、志向量身定制,为他们设置不同的课程。教师针对每个孩子的需求,采用不同的教学法、学习评估法。而在新加坡的教育体系中,也设置了不同的途径、不同的管道,不管学生的兴趣如何,学习进度如何,都有机会继续学习、继续升学。

此外,惠州市华罗庚中学校长黄进添介绍了以主题教育、活动育人、心理教育三根柱子为支撑的“TAP德育新模式”;香港资优教育督导委员会主席曹锡光讲解了美国、新加坡、以色列资优教育的策略和香港的典型案例,介绍了改变学生命运的资优教育资源系统运作方式;澳门濠江中学校长尤端阳总结了濠江中学全员发展特色课程的构建与实践经验;台北市教育局聘任督学廖金春分享了台北推广国际教育的做法。

未来需要什么样的教师?

未来教师的新目标定位与自我效能感一定是相辅相成的,前者为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后者包括岗位的幸福感、事业的成就感、职业的荣誉感。在卢晓中看来,“要解决教师荣誉过度与荣誉缺失并存和教师的被荣誉被平庸问题,真正让每一个教师在自己的职业生涯每个阶段都可能适当地被荣誉,并产生真正的荣誉感,增强职业的归属感。”

在教师培养方面,新加坡提倡少教多学,中小学各科课程内容均减少了10%至20%,让教师有充足的时间和空间去运用他们所学到的新的教学法。同时,新加坡还尽量将学校的自主权放到校长身上,让校长更有自主权去决定如何发展学校,校长也会将课堂上更多的自主权交给教师。此外,新加坡还设立了校群制度,一个校群大概10-13所学校,教师和学校领导能够在这个平台上互相交流学习。

猜你喜欢
大湾新加坡校长
大咖论道:大湾区超级“极点”强势崛起!
大湾区城市大洗牌
新加坡
五彩斑斓的新加坡
大湾区的爱情故事
摁下粤港澳大湾区“加速键”
酷炫的新加坡航展
我在新加坡过冬天
论校长的修养
好校长是怎么炼就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