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海滇和他的紫陶故事

2018-12-28 03:55/戴
上海商业 2018年12期
关键词:紫陶建水茶壶

文 /戴 楠

第一次见到庄海滇,那是2014年,随同市商务委的几位领导去参加一年一度的“上海春季茶博会”。在上海郯聚商贸有限公司的展位前,有领导拿起紫陶茶壶爱不释手,仔细端详着。展位的主人,一位胖乎乎的青年男子,温文尔雅回答领导的提问。同行的上海市茶叶协会秘书长陈子法告诉我,这就是闻名业内的紫陶大王庄海滇。

再次见到庄海滇是三年后,在他的黄隆泰茶叶店,那个古色古香的茶室里,与他面对面而坐。幽幽的灯光下,黑色的紫陶散发着淡淡的光泽,茶色与陶色完美地融合在一起。

他身后陈列着一件件或古朴或精致的云南建水紫陶,从满雕壶、花雕壶、填泥壶、光壶,到柴烧壶,居然大部分都是名家制作,甚至有向逢春、王永清这样的大师作品。

说起紫陶,庄海滇身上所散发出的气质以及眼睛里所流露出来的光芒,很快就吸引了我。他轻轻摩挲着藏品,毫不掩饰地坦陈,他爱紫陶的原因,在于热爱。

他说,紫陶不只是艺术品,更渗透着人生的态度。传承紫陶文化,乃他毕生所愿。十多年来,他用心传承,默默播下一粒粒种子,静待紫陶之花芬芳时。他更希冀以传播紫陶文化,作为对曾经养育他成长的云南红土地的一种反哺,并由此将这种爱绵延和传承下去。

一千个匠人,有一千个做紫陶的理由。庄海滇,是上海知青的后代,生在云南,长在云南。旖旎的风光,温润的气候,真诚的人际关系,陪伴着他从牙牙学语到三十而立。落实政策,他随着父母回到了上海。大城市里的生活环境无疑要比边陲小城来得优越,但是他的心始终回不到城里。

他说,冥冥之中,总有一种情愫将他牵回云南;总有一种激情在鼓舞着他要为红土地的人们做些什么。他为此思考着,探索着。常常转辗反侧,夜不能寐。

有一日,他去拜访一位长者,那位长者家里有只紫陶制作的梅瓶,口小颈短丰肩,上腹浑圆下腹内敛,瓶肩左右各站有一只兽首,梅瓶正面单色刻一枝山茶,背面有“花开富贵”四字,草书落款。

这位长者说:紫陶内透气性好,特别适合养水。这只瓶子到我家后,就一直供养山茶。放在陶瓶里的水不易腐坏,用来插花存活时间也比其他瓶长。

庄海滇突然想到:上海不少人喜喝普洱,紫陶器皿是品普洱茶的最佳容器。上海市场上,目前紫陶茶罐茶盏很少见,这是一个很好的机会。

云南建水紫陶,中国四大名陶之一,又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自宋末年间开始生产陶器,至今已有九百多年的历史。历史上有“宋有青瓷,元有青花,明有粗瓷,清有紫陶”的说法。

在庄海滇眼里,此刻,紫陶茶壶,它是活的陶艺文化,是历史的记录者,是不错的茶具,是精美的工艺品,是内涵丰富的陶瓷艺术,更是连接上海与云南的桥梁。作为在云南长大的庄海滇,他非常清楚紫陶的价值。

用建水近郊五色陶土(红黄青褐白)制作成型的紫陶器皿,经过书画、雕刻、填刮、烧炼、磨光等工序,陶器色泽深紫,花纹雪白,叩声如磐。与其他材质茶壶不同的是,紫陶茶壶在一定程度上能软化水质,吸附茶汤中的苦涩味道。

有专家曾用紫陶茶盏与瓷茶盏作比较,紫陶茶壶泡的普洱扬香抑涩,使茶汤更顺滑甘润。而且紫陶茶罐也适合放置拆开后的茶饼,作醒茶罐,因为它外部抛光后毛孔细密,空气中的异杂味道不容易进入,给茶叶提供了良好的沉化和苏醒环境。

回到家里,庄海滇当即决定成立上海郯聚商贸有限公司,专司紫陶器皿的制作与营销,做一名推广紫陶文化的苦行者。

若干年以后,庄海滇回忆自己当初的决策时,说,这并不是一时心血来潮。

当下,人们正在追求更加美好的生活,除了审美因素以外,健康养生、无副作用,也是人们共同关注的话题。

紫陶作为让人放心的健康养生器皿,采用纯天然泥料,经手工成型、湿坯书画装饰、阴刻阳填、高温烧制、无釉磨光等多道传统手工艺制作,无法掺假。因为改变泥料就得改变传统制作工艺,改变制作工艺就会增加手工制作难度,没有一个制陶艺人会这么傻。

庄海滇将紫陶作为自己创业的起点,还有一个不为人知的原因,那就是感恩他的舅舅。

舅舅家坐落在建水小城之北的碗窑村,一条不宽的街道,两边都是房屋,探头看去,几乎每户人家都在做陶器。舅舅的家位于街道尽头,院子里刚出炉的小陶壶被码得整整齐齐。庄海滇小时候,父母忙于工作便将他托付给舅舅抚养。舅舅是土生土长的碗窑村人,陶艺传承到他这里已经是第五代了,他是一名资深的建水本土陶艺家,既有地方文化底蕴,又有现代陶瓷艺术造型研究的深厚修养。舅舅经常在一楼光线良好的房间里拉坯做陶壶,转盘转得飞快,他通过食指和中指控制陶壶的厚度,不时停下来对着光线查看陶壶壶身的饱满度及四周是否对称,又拿壶盖和壶身比对直径。村里,像他一样传承祖上技艺的手艺人不少。他们专注于紫陶制作,同时向人们传递一代代匠人手心的温度。

舅舅的生活很简单,清茶淡饭,潜心于紫陶创作。他手制的茶壶在品类繁多的建水陶壶中别具一格,有着不可多得的宁静和圆润之美。

在一些人眼里,他这样的日子好清苦,然而,舅舅却觉得自己精神世界很丰满。

舅舅告诉他,建水人之所以都爱紫陶,并不是被生活所牵绊,只因为“热爱”二字。因为不想让老祖宗流传下来的陶艺文化在他们手中失传。

让庄海滇记忆犹新的是,舅舅牵着他的手,到碗窑村的后山上,去看那古代龙窑群,窑里每隔几米就有一个火口和窑口。舅舅告诉他,那是分别用于添加柴火和装卸陶器的。当窑膛达到一定温度后,烧出来的紫陶呈似黑似绛似紫似红的奇异色彩,是可遇不可求的。

舅舅意味深长地对他说,这些年来,他一直在与泥作伴。泥的自然属性决定了易碎和坚硬,以及在烈焰中的涅槃……他对泥倾注了全部的情感、喜好和追求,努力在自己能够接触、了解、领悟的范围内,找到与泥的完美融合。

在舅舅的熏陶下,庄海滇认识了紫陶,爱上了紫陶,领悟到紫陶艺人孜孜以求的内心世界和夙愿,懂得了制陶原理和为人处世的学问。

庄海滇忘不了舅舅在他离滇前说的那番话:孩子有机会来看看舅舅,看看紫陶,让它能更好地传承下去。

离开舅舅的这些年,每逢用紫陶茶壶喝茶,庄海滇就会想到与舅舅在一起的日子。如今,他用紫陶来维系对舅舅的思念。

庄海滇为人诚恳质朴。不少业内人士说,与庄海滇做生意,踏实。这个小伙子率真,有一说一,货真价实。再加上紫陶本身具有相当高的欣赏和使用价值,很快,他的紫陶产品占领了上海市场,几乎所有茶叶销售公司都有他的产品。

然而,庄海滇并未就此满足。他极力推广紫陶器皿,不仅仅是为了反哺和思念,他要通过自己的努力,将紫陶文化发展到一个更为极致的语境。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紫陶的拉坯、烧制、打磨工艺在现代科技的催化下,已经不再是问题,紫陶文化内涵的填充才是关键。他要打破紫陶装饰还停留在梅、兰、竹、菊和古代美女等陈旧图案上的窠臼,反映时代变化,反映现代生活气息。

他说,梅、兰、竹、菊,并不是紫陶一成不变的装饰特征,正如烧制与打磨一样,装饰也应该不断发展变化。老一辈紫陶名家开创了梅、兰、竹、菊的装饰风格,符合他们所生活的那个时代的审美需要。但时代提供了新的生活气息、新的艺术素养和新的艺术思维,作为体现紫陶文化核心的装饰工序也应该与时俱进。

为此,他一次次奔波在上海与建水之间,与舅舅等紫陶名家商榷变革之路。从一次次争辩磨合,到取得共识,那就是紫陶的发展,从根本上来讲,必须走高端精品之路,只能在文化内涵的填充上,寻求高端艺术的注入。

年轻一代的制陶人,以新颖的观念走在制陶的路上。风风雨雨千余年,总有创新在涌现,庄海滇只是其中一个。

惠特曼在《草叶集》中说:艺术创造的先决条件是技巧……艺术的艺术,表达的光辉和文字的光彩,都在于质朴,没有什么比质朴更好的了……鼓起冲动的感情,钻入思想的深处和表达一切的主题,既不是平凡的能力,也不是很不平凡的能力。

正因为有了“既不是平凡的能力,也不是很不平凡的能力”,庄海滇的紫陶器皿,赢得了市场的掌声。

如今,紫陶壶已经走进越来越多茶友家里,是很多茶友喜爱的茶器。当一件吸收了那么多文化精髓的东西,传承着厚重的历史,反映着鲜明的地域特性,倾注着艺人与匠人的心血,在熊熊烈火中,以最具人文情怀的姿态出窑时的那一刻,它已深深打动我们:让我们去玩味,让我们去思考,让我们感动,让我们回到了远古。

对于庄海滇来说,也许黄金万两,不如拥有一把有故事的紫陶壶。

猜你喜欢
紫陶建水茶壶
建水紫陶研究:红河州特殊教育学校教师紫陶作品
建水陶艺新观察
建水紫陶研究:学生紫陶作品(二)
云南建水陶博物馆馆藏作品欣赏
马行云艺术作品欣赏
带孔的茶壶
独一无二的茶壶
卷纸小茶壶
建水紫陶:中国建水紫陶古陶斗美术
建水紫陶·升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