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顺市的生猪产业扶贫模式

2018-12-28 09:46梁燕贵州省安顺市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
中国畜牧业 2018年23期
关键词:代养紫云安顺市

文│梁燕(贵州省安顺市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

党的十九大报告首次提出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明确了“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乡村振兴,产业兴旺是重点。决战脱贫攻坚,产业发展迫在眉睫。没有产业发展,就难以如期脱贫、全面小康,也难以实现乡村振兴。近年来,按照“稳定发展生猪”的思路,贵州省安顺市生猪产业集约化、规模化养殖进程加快,不仅有效地促进了畜牧产业生产方式和发展模式的转变,也成为全市农村经济中产业聚集度高、市场特征明显、产业地位突出的畜牧产业。特别是成功引进华西希望特驱集团、广东温氏集团搭建“政府+龙头企业+合作社+养殖户”利益联结紧密的保底回收平台以来,生猪产业已发展成为全市畜牧产业扶贫工作中的主要抓手。

一、生猪产业发展现状

近年来,随着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不断深化,安顺市生猪产业在整个畜牧业中的比重和地位不断提高,特别是“优质生猪提升计划”提出以来,生猪产业逐步成为全市畜牧业产业发展的重点,同时呈现出快速、持续、稳定发展的良好势头。各县区纷纷抢抓机遇,结合实际,创新思路,不断加大对生猪产业的政策引导、资金投入、科技推广、良种利用和基础性设施建设。目前,已形成了西秀区、平坝区、普定县、镇宁自治县、紫云自治县为重点区域的生猪产业发展格局。2017年全市出栏生猪135万头,猪肉产量12.1万吨,产值达29.7亿元。通过项目实施、品种改良、体系建设等一系列有力措施,安顺市生猪产业规模化程度不断提高、产业链建设不断完善、产业化带动不断增强,为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稳定畜产品市场供应和农民增收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1.规模化程度不断提高。当前,安顺市畜牧业发展正处于从传统散养型向规模健康养殖转型发展的关键时期,规模化、集约化、标准化养殖已是全市生猪产业的基本模式,尤其是新建的规模养殖场,从选址设计、饲养管理、品种引进各个关键环节基本按照畜禽良种化、养殖设施化、生产规范化、防疫制度化、粪污无害化等“五化”要求规范建设。目前,全市建有年出栏500头以上生猪养殖场250家、5000头以上生猪规模养殖场10个,全市年出栏50头以上生猪规模化养殖比重达到47%,处于全省前列。

2.产业链建设不断完善。近年来,安顺市生猪产业坚持以满足市场多层次需求为导向,通过培育壮大生猪养殖龙头企业、重点发展肉牛产品加工企业、创新完善市场流通体系等一系列积极措施,做长长板,补齐短板,产业链建设不断完善。目前,生猪产业已经形成了产前、产中、产后完整产业链条,产前有华西希望特驱集团、唐人神集团、湘大公司等国家级饲料生产龙头企业;产中有德康集团、温氏集团、黔农公司等年出栏万头以上的猪场13个;产后有安顺黄瀑肉类加工有限公司、安顺肥肥肉类有限公司等生猪屠宰加工企业,年屠宰加工能力达4000万头。建有国家级定点生猪交易市场—中所生猪交易市场,年交易外销量60万头以上。

二、生猪产业扶贫模式及特点

为充分挖掘生猪产业增收潜力,助推安顺市脱贫攻坚,2017年,安顺市制定出台了《安顺市生猪提升助推脱贫三年行动计划实施方案(2017-2019年)》,并成立了安顺市华西希望特驱集团畜牧养殖产业发展工作专班,主要通过推广生猪代养模式、“113”托管模式、宗地花猪发展带动模式,积极推进生猪养殖项目在深度贫困地区特别是极贫乡镇实施,不断实现生猪产业发展与精准扶贫双赢。

1.生猪代养的模式、特点及成效。

(1)模式。安顺市与华西希望特驱集团、广东温氏集团合作,采取“政府+公司+合作社(村社一体/乡平台公司)+农户(贫困农户)”利益联结紧密的机制,由政府整合扶贫资金、产业扶贫子基金、合作社自筹、贷款等多种渠道解决项目建设资金,合作社按照公司设计图修建圈舍,并免费到公司进行为期3个月的养殖技术培训。养殖场建成后,公司统一提供仔猪、统一提供饲料、统一提供兽药、统一提供养殖技术服务,全程垫付养殖经营成本。待生猪达到出栏标准时,公司按商品猪的质量和数量统一回收销售并支付代养费,该模式可归纳为“五统一回收”。

(2)特点。一是贫困农户参与度高。生猪代养模式带动贫困农户增收的渠道可分为三种:有养殖技术和养殖能力的,可作为致富能人成立合作社,与公司合作直接获取代养费;有劳动能力的,可优先到家庭牧场务工获取劳务费;无劳动力的,可将扶贫资金以“量化入股”方式成为“股东”,参与家庭牧场利润分红。贫困农户可根据自身发展意愿参与到项目发展中,多种选择充分调动了贫困农户发展积极性,激发了贫困农户内生发展动力。

二是有效、稳定、可持续。生猪价格由于受影响因素多,生猪养殖存在一定的市场风险、疫病风险,为消除农户的“后顾之忧”,龙头企业统一提供养殖技术服务,统一提供疫苗兽药,统一回收出栏生猪,养殖农户完全不承担养殖风险和市场风险。经核算,一头生猪的代养费为200~300元,除去养殖成本50元,一头生猪的养殖利润可达150~250元。

三是易推广。按照“小规模、大群体”发展思路,生猪家庭牧场代养模式在选址建设、饲养管理、技术支撑、环保管理等方面都有龙头企业做保障,集约化、设施化、无害化程度高,易推广面大。以年出栏1800头生猪家庭牧场为例,建设用地约占3~5亩,可集中配备养殖圈舍、防疫室、发酵池、污水沉淀池、员工住房等。

(3)成效。生猪代养项目对脱贫攻坚助推成效明显,得到了安顺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的高度重视,市县分别成立专班全力推进项目实施。目前,西秀区与华西希望特驱集团合作在岩腊乡已建成6个种猪家庭牧场并投入运行;广东温氏集团项目快速推进,目前,正在建设的精准扶贫养殖小区、高效家庭牧场达78栋,年底可实现50%投苗,建成投产后年出栏量可达14万头,可带动200余人脱贫致富。平坝区与华西希望特驱集团合作已建种猪场1个(存栏母猪2300头),已规划发展生猪家庭牧场88个,其中,已投产25个,2017年已出栏2.5万头育肥猪,平均每头生猪代养费200元,在建13个,正在选址50个。镇宁自治县与华西希望特驱集团合作规划在简嘎乡建设生猪家庭牧场50个,现已全部完成选址工作,其中,在建31个,已完成9个,已投产1个,2017年已出栏生猪1000头,平均每头生猪代养费230元。紫云自治县与华西希望特驱集团合作规划在大营乡建设生猪家庭牧场22个,现已全部完成选址工作,其中,在建6个,已投产3个,目前,存栏生猪1545头。

2.生猪“113”托管的模式、特点及成效。

(1)模式。为深入推进畜牧业产业扶贫进程,加快促进脱贫攻坚步伐,安顺市普定县创新扶贫模式,以合作社(公司)带动为主体,以畜牧业项目实施为载体,全面推进生猪“113”养殖扶贫项目建设,帮助当地村民脱贫。生猪“113”托管模式即:养殖合作社向每户建档立卡贫困户有偿提供3头仔猪,免费提供养殖圈舍和饲养技术,贫困户投入扶贫资金5000元将仔猪交由合作社进行托管式养殖,待生猪育肥出售后,除去仔猪成本费和托管费用,养殖效益归贫困户所有。

(2)特点。一是项目采用“政府+部门+村支两委+合作社+贫困户”发展模式,充分调动了政、企、农三方面的积极性。政府部门协调安排财政扶贫资金用于补助支持贫困农户发展生猪养殖,并负责监督指导;扶贫部门指导贫困户与合作社签订养殖协议,对养殖项目物资的质量进行监察;畜牧部门负责养殖技术指导和服务,并会同政府部门组织验收;财政部门负责办理报账和款项支付工作;村支两委负责推选、统计、公式参与实施的贫困户名单,并负责组织仔猪的采购、分发、销售和利润分配等工作;合作社利用饲养圈舍和养殖技术,向贫困户销售仔猪和饲料,推动自身发展;贫困户在各级政府、部门的帮扶下,发挥自身内生动力,实现增收致富。

二是贫困户在产业链中的利润份额占比大。该项目贫困户均补助5000元,合作社免费提供养殖场所及设施设备,并负责集中养殖,饲养管理期间出现疫病死亡造成经济损失的,由合作社承担,贫困户不承担疫病风险。经核算,1头生猪饲养5个月后达150千克可出栏,按每千克18元计算,每头生猪收入为2700元。每头生猪养殖费用为2200元,包括仔猪成本费1100元(体重/头≥30千克)、托管费用1100元,贫困户养1头生猪可获得纯利润为:2700元-2200元=500元,每户贫困户养3头生猪可年出栏6头育肥猪,可实现户均增加纯收入3000元。

三是合作社用工、用料优先考虑照顾贫困户,进一步拓宽贫困农户增收渠道。合作社一个养殖周期至少雇佣2名贫困户代表参与饲养管理,前三个月支付月工资1800元/人,待养殖稳定后支付月工资2000元/人;合作社饲料原料采购按照市场价优先向贫困户定向采购;定期开展技术培训,提高贫困户养殖管理能力。

(3)成效。目前,普定县通过“113”模式投入扶贫资金250万元,新增二元母猪和商品猪1.5万头,带动贫困农户5000户增收。经核算,目前,该模式下,贫困农户每养殖一批生猪(3头)能增加收入2000元。

3.紫云花猪带动模式。

(1)模式。为充分发挥紫云花猪的资源优势、基础优势,积极推进优质绿色畜产品“泉涌”发展,2017年,安顺市紫云自治县宗地镇成立了宗地农村经济发展有限公司,以“政府+镇平台公司+农户(贫困户)”带动模式,对紫云花猪进行系统、专业的开发、运营、管理,全力打造以带动农户增收脱贫为中心、以紫云花猪产业发展为核心、以深加工、销售为一体的全产业链经济。政府成立镇平台公司,镇平台公司以高于市场价格3元的收购价向农户(贫困户)收购自养的紫云花猪,公司再整合资源为安顺市区、贵州省贵阳市等提供生鲜肉品和腊制品,销售收入扣除加工成本、管理成本等费用后,全部用于农户(贫困农户)分红。

(2)特点。紫云花猪是贵州省地方优良畜禽品种、国家地方畜禽资源,随着人们对猪肉产品的消费需求呈现层次多样化,土黑猪肉引领着消费时尚,是中高端消费人群餐桌上的必需品,大力发展绿色、有机具有地方特色的紫云花猪产业潜力大,市场前景广阔。特别是在紫云自治县宗地镇,家家农户都有饲养花猪的习惯,是当地农户增加收入的重要途径,具有较好的群众发展基础,可将当地农户的养殖方式和紫云花猪的生长习性有机契合,作为贫困山区脱贫攻坚主导产业。

(3)成效。2017年,紫云自治县全县出栏紫云花猪3.68万头,存栏母猪2000余头,带动贫困农户1500余户实现增收。特别是2017年春节期间,镇平台公司收购、加工特色腊制品1.5万千克全部推向市场,本地市场反响非常不错,带动户均增收2000~3000元。在宗地农村经济发展有限公司、紫微畜牧业开发有限公司、紫云黔绿园农业合作社等政府平台、本土企业的带动发展下,紫云花猪的发展已有初步成效,生鲜肉、腊制品已走出贵州、走向“北、上、广、深”等发达城市。目前,紫云自治县已把紫云花猪作为全县“一县一业”的主导产业、畜牧业产业扶贫的主攻产业,按照市委、市政府工作安排,2018年3月28日,安顺市紫云花猪产业发展研讨会在紫云自治县召开,对紫云花猪全产业链关键环节开展研讨,进一步明晰了发展思路、模式、目标和实现路径,为促进紫云花猪产业加快发展、实现产业增效、农户增收发挥了重要作用。

三、存在的问题

1.政策支撑力度不够。

相关县区各级政府对生猪项目社会效益及经济效益认识程度有限,没有把生猪养殖项目作为重要脱贫攻坚项目来推进,导致生猪项目政策、资金、用地、用水、用电、道路、环保等统筹配套政策支持力度不够。

2.资金投入不足,基础设施落后。

目前,生猪代养项目资金来源主要依靠产业扶贫子资金、“特惠贷”、贷款贴息等扶贫资金,各级政府整合资金力度不够,没有出台相关资金支持政策,申请扶贫产业子基金没有具体的部门、无专职人员负责子基金跟踪落实,导致资金问题成为生猪项目发展的“拦路虎”。

3.基层服务体系薄弱,技术人员匮乏。

部分乡镇畜牧兽医站人员偏少,村级防疫员流失严重。服务体系不够完善、健全,畜牧技术推广力度比较弱,信息体系、质量标准体系几乎是空白。目前,基层农业技术人员的任务繁重,承担的工作面涉及扶贫、环保、安全等等,人力、精力严重不足,据统计,基层农业技术人员投入到畜牧业发展的时间较少。

四、对策及建议

一是加大政策扶持。充分认识生猪产业扶贫代养模式项目实施的政治意义和经济意义,及时出台配套政策支持,全面落实国家标准化养殖、良种补贴、防疫体系建设等扶持政策,及时足额落实配套资金。加大对养殖基地道路、电力配套建设投入力度,重点支持贫困乡镇、贫困村组、贫困农户发展生猪产业。围绕生猪产业良种繁育、精深加工产品开发等重要基础性关键技术,开展联合攻关,推进生猪全产业链技术集成、创新和成果转化。

二是强化财政金融支持。积极争取财政专项资金,通过“以奖代补、先建后补”等多种形式,支持生猪产业发展。积极引导企业、合作社、家庭牧场、养殖大户和贫困对象等各类新型经营主体争取扶贫子基金。支持县(区)依托农投公司、担保公司等投融资平台和龙头企业构建全产业链融资机制,承接落实产业扶贫子基金,重点用于基地建设、良种繁育、屠宰加工、冷链物流、品牌推广、渠道建设等。积极推进能繁母猪和生猪价格指数保险,对参保生猪养殖的企业、专业合作社、家庭牧场,保险费按照有关政策,由财政按一定比例进行承担。

三是加强技术服务。建立完善生猪产业专家咨询服务机制,依托科技、农业、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建立专家委员会,开展对主推品种、主推技术、标准建设、质量监管、产品加工储运、疫病防控、市场开拓等重大问题研究和咨询服务。加强技术培训和服务指导,加强对企业、合作社、家庭农场、专业大户的培训,培养一支懂技术、会管理的养殖技术人才。

猜你喜欢
代养紫云安顺市
游贺州紫云洞
安顺市石材集中采购中心举办揭牌仪式
有创新可借鉴的“塘约经验”——贵州省安顺市塘约村考察报告
紫云格凸河
“安顺市金钟老年大讲堂
——红十字生命健康安全教育”专题讲座举办
代养年猪赚钱新门路
安顺市中通快递配送模式分析研究
疤 痕
紫云顶上看见伏羲(外一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