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特的疍家服饰

2018-12-27 09:55蒋均
文史春秋 2018年8期
关键词:服饰家人衣服

蒋均

在2017年端午节期间举行的首届北海市银海全域旅游文化节之风情侨港篇中,3名头戴疍家帽、身穿疍家服的疍家女子吸引了众多市民和外地游客前来驻足观看,拍照留念,靓丽鲜艳而富有蛋家特色的服装尤为引人注目。

疍家人及其服饰

关于疍家人的记载,最早见于文献记载的是宋朝的《太平寰宇记》: “疍户多生于江海,居于舟船,逐水而居。”由此可知,疍家人早在宋朝以前就开始水上居住了。

疍家人,又称疍(蛋)民、疍家人、曲蹄、水上人等,是广东、福建、广西沿海港湾和内河上从事渔业或水上运输的水居族群。疍家人之所以被称为“疍”,最为常见的说法是沿袭《太平寰宇记》的记载,即最初汉人见疍家人使用一种特殊形式船只,其船首尾皆尖高,船身平阔,其形似蛋,故称“疍船”,又因其生活在船上,以船为家,故又称“疍家”“疍户”或“疍民”。 《广东通志》亦载,因其像浮于饱和盐溶液之上的鸡蛋,常年累月浮于海上,故得名为“蛋民(疍民)”。

千百年来, “浮家江海”“以舟为居”,人不离船船不离海,是疍家人的最显著特点和生活状态的写照。疍家人世世代代与风浪相伴,在海上繁衍生息,独特的生活环境和生活方式构成了独特的人文文化和生活习俗,形成了别具特色的疍家文化。

服饰是人类特有的劳动成果,它既是物质文明的结晶,又具精神文明的含义。几乎是从服饰起源的那天起,人们就已将其生活习俗、审美情趣、色彩爱好,以及种种文化心态、宗教观念,都沉淀于服饰之中,构筑成了服饰文化精神文明内涵。

不同时代、不同区域的服饰各有特色。北海是一座具有浓郁海洋文化的城市,靠海而生,以船为家的蛋民逐渐形成了独特的生活方式和习惯,有了别具一格的腿穿宽裤筒、衣着马蹄袖,头戴垂檐海笠的疍家服饰。

在北海,如果说有珍珠就有了疍家,那么,疍家距今至少有2000多年的历史。而文字记载的北海疍家距今有近700年。疍家服饰完全是来自蛋家群体生活方式所演变而定形的衣着,这是疍家历经各阶层社会文化、民众生活的发展而产生的。北海、合浦沿海一带的疍家服饰从古代到近代,又从近代到当代,直到1980年代,蛋民都将本族群的穿戴服饰保存得比较完整。在合浦县白沙镇的沙尾村,疍家服的历史已延续了200多年。

疍家服饰颜色

原生态的疍家服饰别具风情,疍家原始的衣着源白蓝天和大海的图腾,以蓝色为基调。男女都穿着短、宽、窄袖的上衫,宽短的裤子及于足踝之上。不论四季,头戴既可遮阳又可挡雨的海笠(垂檐竹帽),跣足。疍家妇女喜爱留长发,姑娘们把头发结成不容易散开的五绞辫,发梢上缀红绒,休闲时就让长辫摇晃垂及腰际。结了婚的妇女把长辫在头顶上盘成髻。作业时,习惯在头上包一块方格花纹的夹层方布,一角突出前额,一角垂于脑后,疍家俗称“猪嘴”,方巾的左右两角交结于下颊。家的这种装束打扮,利于海上作业和遮蔽风日,便于步滩涉水和渔业劳作。当时到处有人穿疍家服饰出海打鱼。在那个时候,穿疍家服饰的人在蛋民中是极受尊重的。

疍家人结婚前,女的将冢人送的衫布嫁妆制成红色的婚衫和有花边的裙子。而男的则是高领空钮扣的上衣,黑色长裤子。男的高颁胸口钮扣,女的网领贴颈,预防“走光”。衣的底边宽阔透风,方便下田落水务农,其侧边钮扣,封闭中带有传统的味道。

在办理丧事的时候,家属会让死者身穿一套整齐的疍家服躺在棺木中,让亲朋好友瞻仰遗容,以示对先人的一种尊敬。疍民除了在做红白事时会穿疍家服,在平常的日子里,他们也会将疍家服当便服来穿着。尤其是在出海打鱼时,疍家服宽松的设计会让他们活动起来特别方便。

传统疍家结婚仪式上,男方划着蓬船来迎亲:女方梳着滑髻,穿着裙摆绣有五彩垂线的黑裙。新娘被扶上岸的时候,本家的一个女人打着伞边走边撒米。姑娘出嫁前要在众姐妹的陪伴下“叹家姐”,迎亲的时候众姐妹也要轮番唱歌,表达祝愿、劝世和别情等。新娘在众女伴的拥簇下登艇,一路歌声四起,鞭炮齐鸣。

疍家服饰布料

据北海市银海区侨港镇当地一些老人描述,以前生活艰难,用来做衣服的布料非常珍贵,每个人拥有的衣服非常少,只有两三件。据介绍,当时的布料有几种,较为常见的有薯莨布(香云纱),大成蓝,红、黑云纱,十丈乌,红墨乌。其中,用薯莨布制作的衣服适宜四季穿着,用红、黑云纱造的衣服适宜夏天穿着,大成蓝布料厚实,制作的衣服适宜秋、冬天穿着,而用大成蓝制作的衣服只有那些有钱人能穿著,贫穷疍民一般只穿着薯莨布衣服。

虽然旧时疍家衣服颜色以蓝、黑调为主,但贫穷的疍民对追求寓意喜庆的红色的热情从不减少。

疍家人结婚的时候,亲朋以制作疍家衣的布匹为贺礼来赠与新婚人。通常是按制作单件的疍家衣来决定送赠的长短,一般是以五尺布制一件上衣。新娘子也会特地选用红色的棉布制作疍家衣来充当新婚礼服。按照当地以前的风俗,每个疍家出嫁女,家人都会送六尺衫布作为嫁妆。

疍家服饰款式

疍家人的服饰与汉族基本相同,旧时以唐装为主,现在随时代变迁,以时装为主。

1950年代原生态传统疍家衣裳与旧时大襟衫相似,女装为阔大袖口、宽短裤脚的黑布斜襟样式。蛋家原始的衣着颜色以蓝色为基调。男女都穿着短、宽、窄袖的上衫,宽短的裤子及于足踝之上。

过去的疍家以善良朴实的心,编织出了绚丽多彩、别具一格的服饰。疍家的服饰非常的漂亮,有点类似黑藏族服,但两肩的刺绣华丽精致。疍民妇女还有专门的短裤,长度只到膝盖上端,配以蓝色或灰色的色调,显得朴质而纯美。裤子的后面则是往外翘,以免下田或者下海捕鱼把裤子弄湿。妇女在裤子上一般还系着银腰带,腰带上雕刻美丽的图案。银腰带的作用主要不是为了美观,而是因为当疍民出海的时候,海上潮湿的空气容易使腰部沾上水气,引起风湿,佩带银腰带,恰好避免了这一点,可谓既美观又实用。疍民相信,玉琢腰带则有辟邪挡煞护身之功用,能消除周边环境的负面影响,从而减少对身体的伤害,保持愉悦的心态。

“以前只要看到我们穿的衣服,大家就知道我们是蛋民了,这是我们明显的身份标识。”侨港镇疍家老人郭其友说。

疍家姑娘装饰除偏爱碧玉翡翠之外,所戴竹笠亦很有讲究。她们一般很喜欢筒式竹笠(顶上直径为10厘米、高8厘米,下半部为直径40厘米、高为4厘米),这种竹笠做工考究,纺织目细,外部要刷上一层金黄色的海棠油。这层油金光闪闪,既是竹笠的保护层,又增加了一分光彩。笠带则为蛋家姑娘的杰作,以红、橙、黄、白、紫、蓝、黑等胶丝配上闪闪发亮的贝类小珠编织成。

疍家姑娘勤劳、善良、美丽、聪明、贤慧。旧时,当他们的兄长、丈夫出海打鱼时,她们就默默地为他们祈祷。出远海迟迟未归时,她们就上妈祖庙、五龙公庙为他们祈祷神灵保护……

疍民的服饰旧时以唐装为主,现在随时代变迁,以时装为主。疍民喜欢的首饰与汉族基本相同,但更偏爱于玉器。玉为湿润而有光泽的美石,是洁白美好的象征。蛋家姑娘偏爱的是碧玉和翡翠。以碧玉或翡翠雕成直径为2厘米左右大小的单孔网环,然后配上3克左有的细金链作为别具一格的耳坠。

疍家姑娘都爱打“脑髻”,金光闪闪的细链条耳坠别在双耳上方,耳朵下方悬吊着绿光闪耀的碧玉式翡翠环。它给飒爽英姿的蛋家姑娘增添了媚人的光彩,它象征着纯洁、美好、富有、幸福、吉祥如意。

疍家服饰制作

疍家服制作方法主要有如下程序:首先从市场上购买粗白布,然后放入染缸,染上蓝色或者黑色、红包,晒干后,按照传统裁剪方法剪裁、缝制好。疍民在日常生活中(或传统节日),男性常穿蓝色或灰蓝色疍家上衣,女性则常穿黑色疍家上衣。而红色疍家服是新娘结婚时穿的,白色蛋家服则是新郎结婚时穿的。

疍民们在实践的过程中,发现了独特的染制红色布料的方法。据介绍,当地有一种植物叫“松仔树”,摘取松籽果后,将乌红色的汁液从籽里压榨出来,而籽渣晒干留着下一次泡水。疍民将衣服放在乌红的汁液里浸泡、染色,待衣服染色后,又将其放进锅里蒸煮近两个钟,再晾干。按照这个方法,衣服染色3次后,鲜红的颜色明亮照人,而且这样染出来的衣服还不容易褪色。此外,疍家妇女穿衣喜欢宽大,故在制作时,上衣是马蹄袖,领袖衣边绣花边,裤筒则宽大。男性下身穿着一般为黑裤,裤筒亦很宽。

原汁原味的疍家服及附带的腰带不仅“古朴”,它的窝裤头也尤与旧时的唐装相似。

旧时,最引人注目的莫过于包在妇女头上那块“狗牙毡布” (俗称)。这是一块约2.5x2.5尺的方布,四边是用红蓝绿等各种颜色丝线绣成的小斜三角,形似狗牙状,手工精细,颜色错落有致。水上人家的妇女习惯披黑色毡布(头巾),其做法是把布裁成方形,再用各种颜色的丝线,凭手工在布边缝绣成小斜三角,直到四边全部绣满,各种色彩錯落有致。披戴毡布时,先对角折成双层三角形,然后在中间放入一长形椰衣(硬纸片也可以)。这种毡布披在头上,成一拱形,突出额头一两寸,护着双耳,两边脸庞各露一半。一些未婚的渔家女则用红色的狗牙毡布,或者平边毡布。毡布披戴是有讲究的,要先对角折成三角形,仔细地在头上围成拱形,边角往里掖,既防风防寒,又透出一种神秘美,颇有水乡妇女特色。

经普查,疍家服自疍家有史以来到1980年代以前,大部份疍家男女老少都穿戴自己传统的服饰。改革开放后,由于时代的发展,社会的变迁,疍民生活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渐渐地,疍家眼便在疍民的生活中不知不觉地消失了。不过,据有关长期研究疍家文化的专家称,侨港镇是北海目前疍家文化传承和发扬相对完好的地方。如今,在侨港镇举行的各种文艺表演当中,人们常常还能看到身穿疍家服的郭其友、林春权、卢瑞明等多位疍家老人演唱咸水歌,还能欣赏到穿着疍家服的男女老少表演各种节目。

猜你喜欢
服饰家人衣服
动物“闯”入服饰界
听诸子百家讲“服饰穿搭”
雪人的服饰
最好的养生是对家人和颜悦色
早起的衣服有舞跳
家人不支持直销怎么力?
小衣服
强取人衣服
完形填空三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