渐行渐远的疍家棚

2018-12-27 09:55顾乃聪
文史春秋 2018年8期
关键词:棚屋北海海鲜

顾乃聪

疍家棚的来源

清雍正朝以前,疍家人背负着贱民的族群身份,不被允许上岸居住生活。他们以船为家,日常生活均在船上,船就是疍家人的屋,屋就是疍家人的船。宋代周去非之《岭外代答·外国门下·疍蛮》说: “以舟为室,视水如陆,浮生江海者,蛋也。”当时疍家人的船多为篷船,篷的大小与船的大小相应,船篷是由竹篾所织造构成,弯成拱形,做成瓦状,漆以桐油,以防水遮阳。篷船一般都有三至五片,船舷两傍,相对立柱四至五对,以竹架起为梁,把船篷架起遮挡风雨或烈日。

古代日常生活均在船上的蛋家人,常常是“出海三分命,上岸低头行”。生,是随波逐流,漂泊四方:死,也是埋在荒岛,遗骨天涯。连节日,都不能也没有条件过得跟岸上人一样。

时至雍正年间,疍家人漂流的岁月,终于随着社会的进步而逐步终结。雍正皇帝颁布“除贱为良”法令,将前明划分为贱民的乐户、伴当、疍家人等全部除去贱民身份,归为良民。但诏书颁布之后,很多地方的社会主流依然看不起疍家人,排斥他们上岸建屋,设置诸多人为的障碍。所以疍家人只能在近岸的荒僻水边,搭起半悬在水中的棚屋。从此,蛋家人就有了独特的居所——疍家棚。

据考证,处在中国南疆的北海.白汉代以来疍家先人就已来到这里搭棚定居下来。当时,北海疍家人主要居住在涠洲、外沙、地角、电建,以及高沙龙、白虎头。1950至1960年代,北海蛋家人聚居的外沙(现称外沙岛)还有一片悬浮在海面的蛋家棚。目前,北海蛋家棚只有金海湾红树林景区根据历史的描述复制了一个,其他地方已无法再看到。

在历史的长河里,北海蛋家棚数次遭受大规模的损毁。清代时期,涠洲岛、斜阳岛的疍家棚就受到了朝廷的强行拆除。据《清史稿-食货志一》记载: “广东总督奏称,撤毁雷廉交界海面之涠洲及迤东之斜阳地方寮房,递回原籍,免与洋盗串通滋事,并毁校椅湾等三十二处寮房共百六十二户,另行抚恤安插。”在现代,据《粤南日报》 《北海历史》等资料记载:1941年3月3日至8日,日军在北海劫掠一星期,共抢走和烧毁各种船只400余艘,外沙有数十间蛋家棚被烧毁。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国民党军飞机经常到沿海地区骚扰,北海也常遭轰炸。1950年1月,国民党军机轰炸北海,烧毁外沙蛋家棚百余家,很多疍民无家可归,靠新生的人民政府救济和到亲戚家寄宿。

疍家棚的建造

疍家棚一般用几根木头作桩柱,用篱笆或旧船板作棚楼墙,用旧船板铺作棚楼板,用竹瓦或油毛毡盖棚顶。疍家棚的支柱高度根据水面和潮汐的高度确定,从地板到棚子围墙顶端高度在2.3米到2.5米之间。从围墙顶到屋顶滴水的高度,以房子的宽度为基数,做成30度角的倾斜面。屋顶斜度非常有讲究:太高,容易被台风吹走;太低,有失美观;太平,则容易导致积渗漏水。在疍家棚前,安有小木梯供人上落。蛋家棚的楼板,有些用油灰或桐油填涂。

早期的疍家棚屋形制作是非常简陋的,从最初的以不能出海作业的旧船停岸为居,到后来竹木结构的简易四方围三角顶的高脚棚,都是尽量选用简单易得、造价低廉的材料,这跟蛋民长期遭受族群歧视和经济盘削,导致经济比较穷困,且不易获得陆上生产的竹木等建屋材料有关。

传统疍家棚屋基本都是以木头竹子为架,旧船板铺地,用椰子叶交叉编织成的席片做外围,棚顶以茅草覆盖遮挡,门窗则用削扁的竹片编制而成。建造的时候在外围半腰高的位置留下一个方形的框架,用竹篾编制成方形竹块,并且用铁砧和锤子敲紧间隙使其密不透风,悬挂于方框之上,用木棍撑起,便成为能遮风避雨和采光照明的竹窗。同样的,疍家棚的屋门也是竹片编制。

考虑到防腐防水的效能,蛋家棚屋的支脚主要选用被蛋家人称为羊角木、牛筋木、黄牛婆木、石夹木等作为材料。后来在1960至1970年代,由于当时海边普遍种植木麻黄防风林,材料易得,蛋家棚的支柱材料便基本以木麻黄为主。

疍家棚门朝水开,船回来靠屋上岸,朝着陆地的一面没有开门,临靠着水边的一面建有开放的长廊,此为方便泊船和出入。邻水的木台上为了防止孩子落水,会用竹木搭建起五六十厘米高的栏杆,铺以编织成渔网格眼形状的竹栏。

在疍家棚内部,有的分为饮食会客的正厅和休息的卧室,但厅、室都很小,都开有小窗,以便通风透亮。也有不分廳室的,疍家棚既是疍家人的餐厅、厨房,也是休息的“大木床”。

疍家棚上的习俗

在过去,疍民的风俗习惯及宗教信仰与陆上居民不大相同。北海传统疍民认为在陆上用砖块建房子不吉祥,不愿上岸居住。一怕得罪先祖,二怕行船不顺,三是无钱购买床、椅等家具。北海市高德镇土改时,曾分些瓦房给疍民,但他们大都不愿意搬进去。他们当中,有点钱的疍民有些在海岸边搭建疍家棚居住.因酷爱洁净,一日数次刷抹。在蛋家棚内,无凳无椅,待客、用餐、坐卧,均在棚楼板上进行,大多蹲着。若在陆地建房子,因迷信,常将旧船板埋藏在新建的宅居地下,以为这样仍是以舟为宅,不得罪神灵,可确保疍家人在陆上居住大吉大利。

疍家棚屋内的格局一般是一个厅,一个房,面积较大的棚内也有对称的两个厢房格式,都是顶上不做封闭的敞开式隔断。外棚较大称为屋、厢房较小叫做房,屋内的小厢房也叫新娘房,一般由结了婚的家庭成员居住。厢房门用布帘隔开,布帘上方悬挂有手工刺绣的彩缎门头,是疍家女子备嫁时必须亲手绣制的绣品,用于悬挂在夫家婚房的门口,图案大都为枝蔓相连的华丽花苞图案,象征着开枝散叶,多子多福。

大家庭的生活起居主要在客厅,内房由大哥大嫂居住或几兄弟结婚轮流住,如果排行往后的兄弟结婚,之前已经结婚的兄长就得迁居出去,白行建屋居住。除非家庭条件极差,才会在婚后继续大家庭的拥挤生活。

历经了多年在狭小船舱里一家人拥挤颠簸的生活,靠岸建棚居住后,因为居住条件的限制和基于防风抗雨等原因,棚屋的高度也受到限制,比较矮小,所以疍家人一直习惯于席地生活。从前因为经济条件不好,生活简单,屋内家具也极少,且不管是板凳还是饭桌,都是贴地的矮款。

饭桌也是疍家人屋内主要的生活用具之一,有四方、八面和网形,被称为“旺”(读hong)盘,没有支脚,非常低矮,边缘钉着稍微高起的栏架。这个样式的设计与从前蛋民以船为家时代的生活习性有关,可以防止风浪颠簸船身晃动引起的菜盘滑动和汤水溢出,具有很强的实用性,既可以装盛饭菜,又可以收拾骨头,方便收拾。

“地基”之上分三级,最上一级是用铁皮或木板搭建的居室,居室中间的神龛供奉着祖宗牌位。神龛边上挂着五彩旗,代表阴阳五行,各路神仙都听其指挥。居室被隔成一个个小间,有的人家有床,没有床的人家则直接在刷着油漆的地板上睡觉。居室前矮一级,有一个稍小的台子,摆放着简易桌椅,这是疍家人闲来或躺或坐的客厅。再往下一级,是一个稍大的庭院,放置着渔网渔具等,庭院一侧是厨房,一日三餐就出自这里。

疍家人“洗脚上岸”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随着政府鼓励疍家人上岸居住,北海疍家人纷纷上岸耕地沙田,或组建渔业合作社,改住砖瓦房,不再仅以打渔为生。随着时代的发展,蛋家人主要居住地已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

北海外沙,过去的疍家集聚地之一,现在已是广西最大的海鲜集散地和著名的海鲜餐饮区。改革开放初期,北海外沙疍家人的商品意识也随着全国人民的商品意识一起觉醒。在外沙岛东侧的尖沙咀,有一户敢于闯荡商海的疍家人,在白家楼房开了外沙岛上的第一家海鲜大排档,将自家渔船从大海中捕捞回来卖不完又吃不掉的生猛海鲜用蛋家人的方法烹制了,平价出售给顾客、游客过过海鲜瘾。生意竞出奇地火爆,赚的钱比顶风斗浪驾船到大海中捕捞海鲜多得多。于是引来过去只知道向大海讨生活的蛋家人纷纷效仿,海鲜大排档很快如同雨后春笋般地在外沙岛上一家接一家地冒出。到了1990年代初期,随着北海“大开发、大建设”热潮的不断升温,外沙岛上已经有了海鲜大排档72家,形成了几条以蛋家海鮮美食为特色的大排档街。如今的外沙,经过重新规划设计和大规模改造,已形成了广西著名的海鲜集散地和海鲜餐饮区。而居住在外沙岛的蛋家人,大部分已建起并住进了一栋栋独具特色的楼房。

北海银滩的高沙龙、白虎头,过去也是北海疍家人集聚区之一。出于银滩中区改造的需要.10年前,他们已全部搬迁至银滩镇北背岭回建区。在地方党委、政府的支持和引导下,蛋家人致力转产转业,纷纷利用回建的楼房开起了家庭宾馆、饭店、超市,据统计,截至2017年底,回建区的蛋家人已开了100多家家庭宾馆,每年接待游客达10万人以上。2017年2月,北海市委书记王乃学在慰问为银滩改造建设作出贡献的搬迁群众的时候,提出“把银滩回建区打造成一个富有渔家风情特色的‘疍家小镇,引导搬迁群众转产转业,谋求产业发展方向,形成集餐饮食宿、特色小吃、特色小商品于一体的特色小镇,让‘疍家小镇成为北海银滩的又一张旅游名片”后,北海市与银海区将疍家小镇建设写进政府工作报告予以实施。如今,蛋家小镇建设正如火如荼。

北海地角,过去北海疍家人集聚区之一。这是一个美丽的渔港占镇,也是1990年代蛋家人楼房建得最漂亮的地方。现在的地角,滨海风光秀丽,深水码头、军港、地角港等互相守护,押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地角古炮台”、神话典故“大王宫”以及“红色娘子军”一般的海防女民兵,妇女当家作主的惯例、饮食服饰和建筑独具特色、嫁娶习俗和蛋家歌曲别具一格。随着特色小镇建设的兴起,地角正谋划着进一步推进北海地角渔港旅游小镇建设。

猜你喜欢
棚屋北海海鲜
胡迎建
寻找荒野棚屋
北海北、南海南
西班牙海鲜饭
为什么浅海海鲜比深海多呢?
北海 美丽的地方
警惕美味海鲜中的致命细菌
汉北海淳于长夏承碑
南方的北海
美联社:你购买的海鲜可能来自渔奴之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