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的魔咒

2018-12-27 01:22朱京斌
特别文摘 2018年12期
关键词:艇长小西舱门

朱京斌

1942年9月26日凌晨,结束首次战斗巡航的伊33号回到中太平洋的特鲁克,进港时撞上珊瑚礁,艇艏最下方的6号鱼雷管受损,不得不靠上修理船“浦上丸”号紧急维修。9时21分,伊33号突然失去平衡,一下子沉进海底。原来,“浦上丸”号的固定缆绳松脱,造成潜艇艉部下沉,海水灌入敞开的舱门,导致全艇瞬间沉入33米深的海底,事故造成留守的航海长以及33名艇员死亡。

伊33号沉得不深,日军全力实施打捞,艇体很快浮出水面,但艇内的气压突然将一扇舱门压爆吹飞,海水再次涌入,伊33号再次沉入海底。又折腾了3个多月,伊33号总算打捞出水。1944年6月,伊33号才修复完成,划归第6舰队第11潜水战队,新艇长和田睦雄少佐是个狂热的军国主义者,他要求手下加紧训练,力争再次为“帝国效力”。

1944年6月13日早上7时,伊33号驶出日本吴港,前往西面的伊予滩训练。此时的日本海军已被美军打得七零八落,老兵损失殆尽,补充来的新兵没出过海,紧急应变能力几乎为零。7时30分,伊33号抵达濑户内海的训练海域,艇长下令“准备潜航”,全艇开始检查气密性,隨后各处报告“一切正常”。然而,所有人都没想到,危机即将到来。

当时的幸存者小西爱明回忆,根据命令,8时05分,伊33号以2~3度的俯角开始紧急下潜,谁知潜航才开始,机舱就报告进水。由于进水太快,潜艇迅速从俯角变成大仰角。艇长立即命令排水,紧急上浮,但由于艇员反应太慢,没能保持水密,多个舱室开始进水。潜艇在20米深度维持数分钟后快速下沉,掉到61米深的海底。在那里,艇长孤注一掷,动用最后的储备动力,使潜艇以大仰角再次上浮。伊33号全长近110米,当艇艉还杵在海底时,艇艏就探出海面并维持近20分钟。

此时,小西就待在指挥塔上方的信号塔里,这里距离海面还有约20米,“通过第二潜望镜,我看到镜头已伸出水面了”。此时,人在指挥塔内的艇长命令打开舱盖逃生,“这时候,艇内的气压将舱门死死压住,信号长发出‘1,2,3的信号,猛地打开舱门,舱内的高压气流,将我们10个人都喷出去。”

小西等人逃出后,从打开的舱门开始往艇内灌水,很快潜艇无法维持上浮状态,再次沉入海底。此次沉没就是终结。而从指挥塔逃出去的10个人中,只有3人活下来,而艇长以及其他102人送了命(正好是“3”的倍数)。

1953年7月23日,日本北星船舶工业捞出伊33号,随即拖到日立造船因岛工厂实施解体,却没想到伊33号居然又夺走最后3条人命。8月12日晚,原是日军工程师的生野胜郎、西原虎夫和吉武明偷偷潜入因岛厂,打算测绘一下伊33号的前鱼雷室,收集鱼雷发射管的相关资料。当时,驻日美军比较注意消除日本军事潜力,收缴所有军事技术资料,不允许日本人接触相关内容,所以生野等人才乘夜而来。然而,当3人进入潜艇后,却被艇内积蓄的一氧化碳熏晕,第二天工人上班时,才发现3个“倒霉蛋”早已没了呼吸。

(摘自《新民晚报》 图/黄文红)

猜你喜欢
艇长小西舱门
飞机舱门失效乘客减载计算方法的探讨
运输机尾舱门收放液压控制系统的改进设计
木子的婚姻
基于虚拟铰链打开机构的舱门提升机构研究
民用飞机复合材料舱门优化设计
他们怎样猎杀鲸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