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建国
摘 要: 《浮士德博士的悲剧》这一经典乃是为了传达一个重要的信息:人的灵魂的救赎或灭亡在于自身的抉择。浮士德博士的悲剧映照着人类的某种悲剧。人性的不可善化不足而恶化有余。人类若追求世俗的权术和虚荣,必然产生败坏;人类若追求真理灵魂,注重良知,必然产生崇高。
关键词: 《浮士德博士的悲剧》 软弱 败坏
一、引言
说起浮士德博士,大家都会提到德国作家歌德的《浮士德》,但知道英国作家克里斯托弗·马洛的《浮士德博士的悲剧》的却为数不多。懂得英语诗歌的读者一般都知道《激情的牧人至心爱的姑娘》。有人说这首诗是英语里最有名的抒情诗,它的作者就是克里斯托弗·马洛。马洛,英国诗人,剧作家,是英国伊丽莎白时代十大才子之首。1564年3月6日生于坎特伯雷一鞋匠之家,与莎士比亚同年出生。1587年在剑桥大学获硕士学位。马洛革新了中世纪的戏剧,在舞台上创造了反映时代精神的巨人性格和“雄伟的诗行”,为英国最伟大的戏剧家莎士比亚的创作铺平了道路。
马洛的代表作《浮士德博士的悲剧》取材于一个古老的德国传奇故事。马洛随自己的意愿重新塑造这一故事以传扬文学的真理。令人震惊的是,十七世纪的某一天,在英国演出此剧时,“魔鬼”真的出现在舞台上,当时的场景引起了观众的极大恐慌,一些观众甚至发了疯。《浮士德博士的悲剧》的故事是这样的:浮士德出身卑微,但通过天赋和勤奋,获得了威登堡大学的博士学位。作为一位了不起的学者,浮士德对中世纪的神学、哲学、医学与法律感到厌倦,遂求助于巫术。通过咒语他结识了梅菲斯特即魔鬼的仆役。通过梅菲斯特,浮士德与魔鬼签约,将灵魂卖给魔鬼,以换取魔鬼在此后的24年中对浮士德私欲的满足。要想上梁山,必得投名状。在魔鬼的帮助下,浮士德的名利色都得到了满足。他见到了教皇、德国皇帝、亚历山大大帝(眼目的情欲),得到了冬天的葡萄,并娶了倾国倾城的希腊王后海伦(肉体的情欲),获取了叫人自高自大的知识(今生的骄傲)。不过,在享受这些今生的好处时,浮士德承受着内心强烈的煎熬。人生苦短,24年合同期满,尽情地享受到此为止,浮士德在时钟敲响12下的时候,他的灵魂被梅菲斯特拖向地狱。
纵观全剧,马洛传达了一个明显的信息:今生出卖灵魂,来生必入地狱。《浮士德博士的悲剧》讲述的正是堕落的浮士德博士“为了换取24年的荒唐享乐,丧失了永恒的快乐和幸福”的具有普世性质的悲剧[1]。历史的教训就是人们从来没有从历史的教训学到教训。一些人的悲剧就在于他们并没有认识到自己的悲剧。“他们的思念变为虚妄,无知的心就昏暗了。自称为聪明,反成了愚拙,装满了各样不义、邪恶、贪婪、恶毒。满心是嫉妒、凶杀、争竞、诡诈、毒恨。又是谗毁的、背后说人的、怨恨神的、侮慢人的、狂傲的、自夸的、捏造恶事的、违背父母的、无知的、背约的、无亲情的、不怜悯人的。他们虽知道神判定行这样事的人是当死的,然而他们不但自己去行,还喜欢别人去行”[2]。
国内研究《浮士德博士的悲剧》的论文不是很多。冯伟博士的《浮士德的博学与虔诚》比较公正客观地分析了浮士德博士的悲剧的原因。他认为《浮士德博士的悲剧》的重要意义在于表现了文艺复兴时期知识分子在博学与宗教虔诚之间的两难困境[3]。其次,滨州学院的崔维乔教授从浮士德博士的追求与英国文艺复兴时期的价值观、和新教伦理的冲突的角度论述了浮士德博士的悲剧。作者还论述了浮士德博士自身的双重属性给自己带来的悲剧。这种分析不无道理[4]。北京体育大学外语系的仇佩君从神话原型批评的角度探索了圣经典故在此剧中的用法并认为圣经典故在此剧中的运用深化了主题并且渲染了任务的悲剧色彩[5]。总之,《浮士德博士的悲剧》在具有普遍意義的同时,也表现出鲜明的时代特征。它的普遍意义就是一些人为了追求知识、财富、权力而不惜将灵魂卖给魔鬼从而导致身心灵的灭亡。它的鲜明的时代特征就是文艺复兴时代知识分子的对传统信仰和道德的摈弃及对新奇的巫术产生兴趣却最终导致灭亡的悲剧。
二、人性中的软弱和败坏
人的本性存在善化和恶化。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此话是可以佩服的。浮士德的主题理所当然是出卖灵魂而罪有应得。读者要特别注意浮士德的开场独白和结尾独白,这两处独白聚焦了浮士德的内在思想和矛盾情感。在合唱团的介绍后紧接着就是浮士德的内心独白。他在思考自己的命运和职业。最后,他决定将灵魂卖给魔鬼。所以,浮士德是自作自受,罪有应得。他必须完全为自己的行为负责。什么是出卖灵魂呢?不就是为了世俗的利益和自己的私欲而不顾真理地出卖良心和人格吗?浮士德博士由于沉醉于世俗的欲望和短暂的辉煌而忘记了永远的福乐,从而失去了理智和欲望的平衡。灵魂的事情属于灵界,是耶稣、魔鬼都想争夺的珍品。新约圣经有这样的记载:
魔鬼又带他上了一座最高的山,将世上的万国与万国的荣华都指给他看,对他说:“你若俯伏拜我,我就把这一切都赐给你。”耶稣说:“撒旦退去吧。〔撒旦就是抵挡的意思乃魔鬼的别名〕因为经上记着说:“当拜主你的神、单要侍奉他。”[6]浮士德博士乃是世俗博士的典型人物,骄傲与贪婪、邪恶与虚荣体现在浮士德博士身上。他主要有三种罪恶:
1.极其骄傲,以自我为中心,自高自大。骄傲(魔鬼的首要特征)就是卓越的欲望、过分自信导致的自我迷恋、觉得自己处处都高人一等。它是一种精神状态,含有自高自大、目空一切的意味,用于形容人的态度、表情、举止。主要用于描述人的轻慢和毫无敬畏的态度。骄傲乃是一起罪恶的源头,乃罪恶之首。浮士德博士虽然博学多才,却认识不到自己乃是受造之物,应该具有一颗谦卑、仁爱和虔诚的心。所以,他的结局很惨。这就证明了箴言的道理:骄傲在败坏以先,狂心在跌倒之前。因为他存心作恶,所以他的学问和智商都做了帮凶。上帝拦住骄傲的人,赐福给谦卑的人。世人的悲惨结局都是自我抉择的结果,他们咎由自取,罪有应得都是出于邪恶的本性。剧中的善天使会劝人悔改,但是,恶天使却讥笑浮士德,说他一条道走到黑,绝不会悔改。并且,浮士德也看不到七宗罪的警示并忽略它们的存在。是的,世人都犯了罪,亏缺了上帝的荣耀。而且,罪的工价就是死亡。
2.贪婪和荣耀自己的虚荣。贪婪就是贪心而不知满足。敬拜偶像的人不知道满足,也不会满足。浮士德博士永不满足的野心是他痛苦的缘由。他与上帝隔绝的悲伤和悲剧证明他是咎由自取,罪有应得。他虽然承认上帝是造物主,但不追求上帝的真理和正义;他虽然颇有恩赐,尝过天恩,却不感恩上帝。他的求知不是为了谦卑地服务上帝和他人,而是为了自己今生世俗的利益和感官的现世享受。为此,他极力追逐权力、地位、美女甚至极端的邪恶。当浮士德博士看到海伦时,不禁发出了这样的惊叹:就是这张脸使千帆齐发,把伊利安的巍峨城楼烧成灰的么?甜蜜的海伦,你一吻就使我永生看,她的嘴唇吸走了我的灵魂[7]!
3.邪恶。浮士德的邪恶主要表现在通灵和巫术上。他通过咒语把魔鬼的仆役梅菲斯特召唤,继而又与魔鬼签约,获得了短短24年的所谓华丽人生。虽然梅菲斯特向浮士德描绘了地狱的恐怖,可是,浮士德最终还是抵不住这个世界的今生的诱惑,选择了出卖灵魂的结果——奔向地狱。浮士德博士认为巫术这种邪恶的力量值得他今生的追求和来生永恒的惩罚。在戏剧的开头,浮士德博士就看不上哲学、法学、医学、神学:它既枯燥乏味又可鄙可嫌,只有魔术才能叫我狂喜[8]。
浮士德博士正是世俗的博士代表,他们向世俗软弱,向上主刚强,他们的结局就是沉沦。这是他们自由意志的选择。有批评家认为此剧表现了加尔文主义预定论的观点,这是有历史根据的。加尔文主义预定论主要有三个内容:
第一,人类(笔者按:该主义把“一些人”扩大为“人类”)的全然堕落和败坏。基督教神学认为,人是按照上帝的形象造的,乃创造的顶峰,具有悟性、美德、真理和仁义,应该通情达理;可是,因为始祖的悖逆,人类(笔者按:亦扩大到全体)已经全然败坏,面目全非,自以为聪明,反成了愚拙。他们冥顽不灵,性灵黑暗,以是为非,以真为假,以善为恶,以光为暗。奥古斯丁认为儿童天性自私叛逆、自以为是。对于性欲、利益、权力,我们欲罢不能;这真是人类堕落的原因,也是理解人类心理学的关键。我们没有避免罪恶的自由。人心肠刚硬,不能接受真理;人决不能自我救赎,只有等待上帝的恩典。
第二,一次得救,永远得救。圣徒需要警醒,常常祷告读经,胜过魔鬼、世界和肉体,得以成圣,努力进入天国。他们务要谨守、儆醒,仇敌魔鬼如同吼叫的狮子,遍地行走,寻找可吞吃的人。
第三,《浮士德博士的悲剧》展现了浮士德博士的内心的冲突:得救还是灭亡。故事一开始,名为基督徒的主人公内心痛苦,彻夜难眠,长吁短叹,因为他担心自己的罪恶会让他坠入地狱,这一切都是因为他天良未灭。在他最终灭亡之前,他有三次关键的悔改机会,但都被他主动放弃了。所以,他的灭亡是出于上帝的拣选,同时也是出于浮士德博士自身的选择。此剧带给后世学者的警告是:是选择真理、学术、良知从而得到永远的生命,还是选择权术、虚荣并且为了华而不实的荣耀和财富丧尽天良导致永远的死亡。这是哈姆莱特的独白,是浮士德的挣扎,也是所有学者所要面对的生死抉择。
三、结語
出于野心和贪心,浮士德博士恃才傲物,任意妄为,他爬得很高,却摔得很惨,完全是咎由自取,罪有应得。按照一般的原则,聪明的、有权的、有钱的应该行善,然后理所当然上天堂。按要求,人应该“行公义,好怜悯,存谦卑”。一些人出于无知,心里刚硬,做出永远灭亡的抉择。铁石心肠的浮士德博士可怜又可恨,他贪恋世俗,自我张狂,私欲膨胀,自我陶醉,沉溺肉欲,善于炫耀,恃强凌弱,盛气凌人,全然败坏,无可救药,最终酿成了永恒的悲剧。这,真是值得后世的博士深思和借鉴。
参考文献:
[1]Maynard Mack. The Norton Anthology of World Masterpieces[M]. New York, 1979:1533.
[2]罗马书.简化字和合本圣经[M].中国基督教两会,1989.
[3]冯伟.浮士德的博学与虔诚[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11(5):100-104.
[4]崔维乔.浮士德博士的悲剧研究[J].河北理工大学学报,2011(5):198-201.
[5]仇佩君. Dramtics Uses of Biblical Allusions in The Tragical History of Doctor Frustus[J]. 语文学刊,2014(7): 62-65.
[6]马太福音.简化字和合本圣经[M].中国基督教两会,1989.
[7]Maynard Mack. The Norton Anthology of World Masterpieces[M]. New York, 1979:1531.
[8]Maynard Mack. The Norton Anthology of World Masterpieces[M]. New York, 1979:1491.